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历史的拐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战国时期,群雄争强,各国都想通过一系列的变法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比如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虽然这些变法也达到了一定的富强目的,但并不彻底。
此时,有一位卫国国君的后裔,名叫公孙鞅,他少好刑名之学,热心法家学说,拜了当时的名士尸佼为师,专门研究以法治国的学问。他还一心向往李悝、吴起等法家先贤的改革事业,尤其对于李悝的《法经》怀有浓厚的兴趣。
然而当时的卫国已经成为魏国的附属国,公孙鞅眼见自己已无法在自己的祖国施展抱负,于是20多岁的他便只身来到了魏国,希望能够在魏国一展自己的雄才。
到达魏国后,公孙鞅先是向魏王进行了一番游说,结果反被当时的魏国丞相公叔痤看中,于是他当即就被封了“中庶子”的官职,专门负责管理魏国公族的事务。公叔痤心知这公孙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就准备进一步向魏王举荐他,可不巧的是,公叔痤竟一下子病倒了。他在临死前对魏王说:“公孙鞅可是个大才,大王可以让他接替我的丞相之位;如果大王不能任用他,那么就请大王一定要杀掉他,否则后患无穷!”最终,魏王却并没有把公叔痤的话放在心上。
后来,秦孝公为了振兴秦国,于是向全天下广发《求贤令》,欲以赤诚的态度招揽天下贤才。公孙鞅也看到了这道《求贤令》,他在对魏国失望之余,于是便怀揣着法家先贤李悝的《法经》匆匆赶去了秦国。
公孙鞅到达秦国后,经人介绍,与秦孝公一连进行了三次对话,一次比一次热烈。孝公非常赞叹公孙鞅的才能,于是决定重用他。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秦爵位为二十级,左庶长为第十级),开始在秦国实行一系列变法举措。
在变法之初,以老臣甘龙为首的秦国贵族保守派出来竭力抵制,但由于孝公的极力支持,变法便得以顺利地推行了下去。
公孙鞅先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变法改革,历时二十余载。在变法之初,公孙鞅还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招“徙木立信”的妙计,以争取老百姓对新法的信任。他第一次改革的重点是清除秦国的贵族势力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其大体内容是:(1)废除秦国的世卿世禄制,而实行二十级的军功爵;(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3)实行户籍制度和“连坐法”;(4)鼓励耕织,发展经济。
这一次变法进行了十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秦国逐渐变得富裕和强大起来。公孙鞅也因为变法有功而被提升为大良造(第十六级爵位)。为了进一步巩固封建制,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同时公孙鞅又开始主持了秦国的第二次变法。这一次变法的大致内容是:(1)推行县制;(2)废井田,开阡陌;(3)制定秦律;(4)统一度量衡;(5)烧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此次变法的成效也很大,公孙鞅还因此被分封在了商地,所以后人又把他称为“商鞅”。
商鞅变法改革近二十年,取得了突破性的功绩,它彻底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此次变法对内打击了旧贵族的保守势力,促进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和国力的增强。秦国终于由一个被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翟之邦的国度,而一跃成为了令关东诸国闻之胆寒的虎狼之国,从此“诸侯卑秦”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后来,商鞅还几次率军对外出征,也开展一系列的外交活动,结果都取得了成功。它使得魏、赵两国不敢再轻视秦国,还收回了部分河西之地。由此,商鞅将一个落后的秦国变为了发展中的秦国,为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灭六国而统一中国的秦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群雄争强,各国都想通过一系列的变法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比如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虽然这些变法也达到了一定的富强目的,但并不彻底。
此时,有一位卫国国君的后裔,名叫公孙鞅,他少好刑名之学,热心法家学说,拜了当时的名士尸佼为师,专门研究以法治国的学问。他还一心向往李悝、吴起等法家先贤的改革事业,尤其对于李悝的《法经》怀有浓厚的兴趣。
然而当时的卫国已经成为魏国的附属国,公孙鞅眼见自己已无法在自己的祖国施展抱负,于是20多岁的他便只身来到了魏国,希望能够在魏国一展自己的雄才。
到达魏国后,公孙鞅先是向魏王进行了一番游说,结果反被当时的魏国丞相公叔痤看中,于是他当即就被封了“中庶子”的官职,专门负责管理魏国公族的事务。公叔痤心知这公孙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就准备进一步向魏王举荐他,可不巧的是,公叔痤竟一下子病倒了。他在临死前对魏王说:“公孙鞅可是个大才,大王可以让他接替我的丞相之位;如果大王不能任用他,那么就请大王一定要杀掉他,否则后患无穷!”最终,魏王却并没有把公叔痤的话放在心上。
后来,秦孝公为了振兴秦国,于是向全天下广发《求贤令》,欲以赤诚的态度招揽天下贤才。公孙鞅也看到了这道《求贤令》,他在对魏国失望之余,于是便怀揣着法家先贤李悝的《法经》匆匆赶去了秦国。
公孙鞅到达秦国后,经人介绍,与秦孝公一连进行了三次对话,一次比一次热烈。孝公非常赞叹公孙鞅的才能,于是决定重用他。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秦爵位为二十级,左庶长为第十级),开始在秦国实行一系列变法举措。
在变法之初,以老臣甘龙为首的秦国贵族保守派出来竭力抵制,但由于孝公的极力支持,变法便得以顺利地推行了下去。
公孙鞅先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变法改革,历时二十余载。在变法之初,公孙鞅还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招“徙木立信”的妙计,以争取老百姓对新法的信任。他第一次改革的重点是清除秦国的贵族势力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其大体内容是:(1)废除秦国的世卿世禄制,而实行二十级的军功爵;(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3)实行户籍制度和“连坐法”;(4)鼓励耕织,发展经济。
这一次变法进行了十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秦国逐渐变得富裕和强大起来。公孙鞅也因为变法有功而被提升为大良造(第十六级爵位)。为了进一步巩固封建制,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同时公孙鞅又开始主持了秦国的第二次变法。这一次变法的大致内容是:(1)推行县制;(2)废井田,开阡陌;(3)制定秦律;(4)统一度量衡;(5)烧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此次变法的成效也很大,公孙鞅还因此被分封在了商地,所以后人又把他称为“商鞅”。
商鞅变法改革近二十年,取得了突破性的功绩,它彻底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此次变法对内打击了旧贵族的保守势力,促进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和国力的增强。秦国终于由一个被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翟之邦的国度,而一跃成为了令关东诸国闻之胆寒的虎狼之国,从此“诸侯卑秦”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后来,商鞅还几次率军对外出征,也开展一系列的外交活动,结果都取得了成功。它使得魏、赵两国不敢再轻视秦国,还收回了部分河西之地。由此,商鞅将一个落后的秦国变为了发展中的秦国,为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灭六国而统一中国的秦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