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李大炮的抗战岁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夜渐深,明月冉冉升起,银辉洒落,江城西码头上泛起了朦胧的波光。
“哒哒哒……”
清爽的夜风中,李四维和刘天福策马而来,缓缓收缰。
清河场更近,廖黑牛带着占冉早已到了,见李四维到了,连忙迎了上来,冲刚下马的李四维呵呵一笑,“家里都好吧?”
“好着嘞,”李四维笑着点了点头,就去掏烟,“你呢?”
“都好,”廖黑牛笑得自豪,“三个小子都长大了,能照顾家了!”
接过李四维递来的烟,廖黑牛话锋一转,“见过你的老丈人吧?”
“呃……”李四维一滞,摇头苦笑,“寨子里的事刚忙完,哪里有时间哦!”
“龟儿的,”廖黑牛瞪了李四维一眼,“专门回来都不上门去看看,当心老丈人记你的仇!”
“哪能呢!”李四维连忙摇头,“能教出柔儿那样的闺女,老丈人还能差了?下次吧,下次回来肯定有时间!”
干训班为期三个月,也就是说,在八月底李四维还有两天的假期,到时候还能回来一趟。
“也好,”廖黑牛点点头,当先便走,“走吧!老子现在只想早些把这场狗日的仗打完!”
李四维默默地点了点头,掐灭了刚抽了两口的烟,就翻身上了马。
有着那么可爱的孩子,那么温暖的家,他又何尝不想早些把这场该死的仗打完呢?
“哒哒哒……”
四骑匆匆地驶离江城,奔上大道,向西疾驰而去。
夜更深,月更凉,黎明还很远。
军校的生活依然如故,繁忙而有规律。
只是,日寇的轰炸更加频繁了,刺耳的空袭警报不时响起,让人难以安睡。
不过,成都依然是原来那个成都,安宁祥和,不急不躁。
八月下旬,成都已酷热难当,吃过午饭稍事休息,李四维便回了教室,和众将一起等着陈教官的到来。
下午第一节又是战术课,按照进度,陈教官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中条山战役。
“啪嗒啪嗒……”
上课时间一到,众将纷纷停止了交谈,正襟危坐,满脸肃然,门外也响起了陈教官熟悉的脚步声。
“啪嗒啪嗒……”
陈教官走了进来,怀中抱着一大叠书册,进门没有上讲台,而是先将怀中的册子分发了下来,“这是《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这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份报告书。”
自抗战爆发以来,抗战政府就一直在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帮助,但,所谓“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对于中国政府的呼吁,各国政府更多的是持观望态度,毕竟“死道友不死贫道”嘛!
但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国利益也随之而变。
三八年五月,苏联第一个伸出了援手,仅在武汉会战期间,援华苏联军事专家达三千六百多人,军事顾问两百多人,在中国服务的苏联总人数约五千人(含志愿飞行人员)……至四一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援华人员撤离,有三百二十六名英勇的苏联飞行员为中国的抗战事业现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零年四月,德国军队席卷欧洲,日寇乘机南进的意图逐渐明显,九月,日寇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并与德、意结成了三国军事同盟,矛头直指美国,直到此时,罗斯福总统才恍然大悟,“如果我们能竭尽全力去支援那些保卫自己、抵御轴心国进攻的国家,那么,美国因此而被卷入这次战争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两次向中国借贷,并禁止向日寇出售钢铁,但直到四一年八月一日,才全面对日禁运石油。
至于英国,直到四零年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之后,才在东南亚放弃了它一直奉行的“绥靖政策”,而在此之前,英国已经单方面封锁滇缅公路达三个月之久……
四零年十月,也就是在滇缅公路重新开放之时,英国派出了军官团进入中国战场学习游击战术。
四一年一月,英国又派出了丹尼斯少将任驻重武官,开始和中国酝酿军事同盟,并于同月邀请中国派出考察团进入印、缅、马地区进行军事考察,共同商讨保全缅甸的具体军事计划。
“中国印缅马考察团”于同年二月初出发,经过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将搜集到的有关印、缅、马地区的政治军事资料编成了这一份《中国印缅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共计三十余万字,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
接过分发下来的报告书,闻着那浓郁的墨香气,李四维浏览了一下目录,也直接翻到了防御计划部分。
“诸位,”正在此时,陈教官已经走上了讲台,也翻开了一份报告书,直接翻到了防御计划部分,油印的字体旁还做了许多批注,“请翻到草案部分,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请先仔细地阅读一遍。”
“是!”众将连忙答应,教室里响起一阵“唰唰”的翻书声。
李四维仔细地读着防御计划:
第一部分是敌情判断和地形分析;
第二部分是共同防御意见,包括目的、指导纲要和兵力部署。
两个部分篇幅不长,十多分钟之后,众将纷纷抬起头望向了陈教官。
“都读完了?”陈教官一扫众将,神情肃然,“既然都读完了,哪个来说说你们的意见?”
“报告长官,”一贯踊跃发言的方团长又是第一个站了起来,“职下觉得计划书对敌情判断准确,对地形分析细致,兵力部署也合情合理,充分发挥了地利优势……”
“请坐,”待方团长侃侃而谈之后,陈教官轻轻地抬了抬手,示意方团长坐下,然后,缓缓地扫过众将,“诸位,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众将纷纷摇头,计划书是经过考察团和英、缅方面仔细商榷修改过的,要挑毛病自然很难。
“李四维,”... -->>
夜渐深,明月冉冉升起,银辉洒落,江城西码头上泛起了朦胧的波光。
“哒哒哒……”
清爽的夜风中,李四维和刘天福策马而来,缓缓收缰。
清河场更近,廖黑牛带着占冉早已到了,见李四维到了,连忙迎了上来,冲刚下马的李四维呵呵一笑,“家里都好吧?”
“好着嘞,”李四维笑着点了点头,就去掏烟,“你呢?”
“都好,”廖黑牛笑得自豪,“三个小子都长大了,能照顾家了!”
接过李四维递来的烟,廖黑牛话锋一转,“见过你的老丈人吧?”
“呃……”李四维一滞,摇头苦笑,“寨子里的事刚忙完,哪里有时间哦!”
“龟儿的,”廖黑牛瞪了李四维一眼,“专门回来都不上门去看看,当心老丈人记你的仇!”
“哪能呢!”李四维连忙摇头,“能教出柔儿那样的闺女,老丈人还能差了?下次吧,下次回来肯定有时间!”
干训班为期三个月,也就是说,在八月底李四维还有两天的假期,到时候还能回来一趟。
“也好,”廖黑牛点点头,当先便走,“走吧!老子现在只想早些把这场狗日的仗打完!”
李四维默默地点了点头,掐灭了刚抽了两口的烟,就翻身上了马。
有着那么可爱的孩子,那么温暖的家,他又何尝不想早些把这场该死的仗打完呢?
“哒哒哒……”
四骑匆匆地驶离江城,奔上大道,向西疾驰而去。
夜更深,月更凉,黎明还很远。
军校的生活依然如故,繁忙而有规律。
只是,日寇的轰炸更加频繁了,刺耳的空袭警报不时响起,让人难以安睡。
不过,成都依然是原来那个成都,安宁祥和,不急不躁。
八月下旬,成都已酷热难当,吃过午饭稍事休息,李四维便回了教室,和众将一起等着陈教官的到来。
下午第一节又是战术课,按照进度,陈教官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中条山战役。
“啪嗒啪嗒……”
上课时间一到,众将纷纷停止了交谈,正襟危坐,满脸肃然,门外也响起了陈教官熟悉的脚步声。
“啪嗒啪嗒……”
陈教官走了进来,怀中抱着一大叠书册,进门没有上讲台,而是先将怀中的册子分发了下来,“这是《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这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份报告书。”
自抗战爆发以来,抗战政府就一直在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帮助,但,所谓“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对于中国政府的呼吁,各国政府更多的是持观望态度,毕竟“死道友不死贫道”嘛!
但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国利益也随之而变。
三八年五月,苏联第一个伸出了援手,仅在武汉会战期间,援华苏联军事专家达三千六百多人,军事顾问两百多人,在中国服务的苏联总人数约五千人(含志愿飞行人员)……至四一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援华人员撤离,有三百二十六名英勇的苏联飞行员为中国的抗战事业现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零年四月,德国军队席卷欧洲,日寇乘机南进的意图逐渐明显,九月,日寇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并与德、意结成了三国军事同盟,矛头直指美国,直到此时,罗斯福总统才恍然大悟,“如果我们能竭尽全力去支援那些保卫自己、抵御轴心国进攻的国家,那么,美国因此而被卷入这次战争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两次向中国借贷,并禁止向日寇出售钢铁,但直到四一年八月一日,才全面对日禁运石油。
至于英国,直到四零年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之后,才在东南亚放弃了它一直奉行的“绥靖政策”,而在此之前,英国已经单方面封锁滇缅公路达三个月之久……
四零年十月,也就是在滇缅公路重新开放之时,英国派出了军官团进入中国战场学习游击战术。
四一年一月,英国又派出了丹尼斯少将任驻重武官,开始和中国酝酿军事同盟,并于同月邀请中国派出考察团进入印、缅、马地区进行军事考察,共同商讨保全缅甸的具体军事计划。
“中国印缅马考察团”于同年二月初出发,经过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将搜集到的有关印、缅、马地区的政治军事资料编成了这一份《中国印缅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共计三十余万字,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
接过分发下来的报告书,闻着那浓郁的墨香气,李四维浏览了一下目录,也直接翻到了防御计划部分。
“诸位,”正在此时,陈教官已经走上了讲台,也翻开了一份报告书,直接翻到了防御计划部分,油印的字体旁还做了许多批注,“请翻到草案部分,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请先仔细地阅读一遍。”
“是!”众将连忙答应,教室里响起一阵“唰唰”的翻书声。
李四维仔细地读着防御计划:
第一部分是敌情判断和地形分析;
第二部分是共同防御意见,包括目的、指导纲要和兵力部署。
两个部分篇幅不长,十多分钟之后,众将纷纷抬起头望向了陈教官。
“都读完了?”陈教官一扫众将,神情肃然,“既然都读完了,哪个来说说你们的意见?”
“报告长官,”一贯踊跃发言的方团长又是第一个站了起来,“职下觉得计划书对敌情判断准确,对地形分析细致,兵力部署也合情合理,充分发挥了地利优势……”
“请坐,”待方团长侃侃而谈之后,陈教官轻轻地抬了抬手,示意方团长坐下,然后,缓缓地扫过众将,“诸位,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众将纷纷摇头,计划书是经过考察团和英、缅方面仔细商榷修改过的,要挑毛病自然很难。
“李四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