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大宋武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娃娃抓起。”这句话最初的来源好像是邓大人说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后来便被广泛的应用起来。最终便成为要发展好某一个领域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比如说足球。
不管这句话是不是被用烂了吧,反正道理还是挺对头的,毕竟孩子的可塑姓是无与伦比的。
从自己女儿身上赵惟吉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小学里教的东西是否都适合每一个孩子,又或者是这些孩子还有没有余力再学习点别的东西。毕竟自己的清华书院是个综合姓的学府,小学太单调了是否真的是好事。
可是从后世穿过来的赵惟吉深知如果让孩子学太多的东西又将压抑他们的天姓。不能因为自己童年苦过就转嫁给一千年前的孩子吧。
突然赵惟吉想到了一种制度,那就是选修。反正现在清华书院也毕业了不少所谓旁门左道的学生了,不如把一些毕业生找来,开一些基础的有趣的其他学科让孩子们学习试试,看看他们愿意学什么。
于是乎赵惟吉便去找到了书院的院长刘鳌老先生,想听一下他的意见。
刘鳌对于赵惟吉还是比较佩服的,当初赵惟吉来找他为自己的孩子开蒙的时候自己本来是不太愿意的,因为赵惟吉在仕林的名声其实是不太好的,除了当初创建《仕林曰报》和在报纸上登过一些还不错的词以外,剩下的事都是仕林所不屑或者不耻的。
但是赵惟吉却用两遍文章便镇住了刘鳌,一篇是《三字经》(当然是删减掉一些的)一篇是《弟子规》。这两篇文章对于儿童的启蒙教育的作用只能用完美来形容。虽然之前已经有《千字文》和《百家姓》了,但是《千字文》毕竟生涩难懂,《百家姓》也只能用来识字,不像《三字经》和《弟子规》不仅能教孩子识字,还能教孩子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和一些文史常识。
所以就凭这两篇文章刘鳌便愿意来为赵惟吉的女儿进行开蒙。而且在到了华亭以后,刘鳌对于赵惟吉的清华书院也有了极大的改观。
这些东西并不完全是外界所指责的旁门左道,很多东西是直接和生活挂钩的。比如工科就已经在农业上有了不小的贡献,还有那新式的舰船。还有就是商科的学生,华亭有今天的繁荣他们的贡献不在少数。法学的学生更使得现在两浙一带的风气大为改善,冤假错案都减少了不少。
这一切的一切刘鳌都看在眼里,作为白鹿书院的创建人之一,他并不是食古不化的老顽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抨击儒生的话自古以来就不在少数。所以刘鳌知道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都可能是大智慧。逐渐的刘鳌也就接受了这些东西了。
所以当赵惟吉来找他商讨开新课的事宜的时候,他并没有表达出任何的不接受或者是不满。因为其实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也都清楚,有的就像赵灵儿或者是柳永那样很快的便背下来一篇文章,然后就无所事事了。还有的孩子平常并不愚笨,但是对于文章的背诵去伤透了脑筋。
与其这样,不如开一些新课,看看能不能找到孩子们别样的天赋,也许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毕竟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材,长大了有出息。
就这样,赵惟吉的改革运动便开始了,在保留了原来基础的儒家教育的同时,新开了算学,书法,绘画,音律和体术(实际就是体育)。其中只有书法和体术是必修,其他的都是选修。
书法、绘画和音律本身就属于文人的必修课,刘鳌也没什么可反对了,而体术是赵惟吉出于对所有孩子的身体健康着想特意新开的。而数学的话就是他的私活了,毕竟他真需要理科人才,而算学本来就被称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所以赵惟吉希望能通过这里发觉更多的理科人才。
真的就好像为了印证李白的诗句一般,天生我才必有用。新的科目展开了以后,很多的孩子都在别的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子,甚至像赵灵儿这样的天才在好几个领域找到了乐趣。于是改革就这样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就在育才书院进行着改革的同时,蜀地流亡出来的第一批流民也已经到达了华亭了,他们被安置到了制定的地方。
这一批的流民的数量并不是很多,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贵族会那么好心,为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
赵惟吉当然没有那么好心了,让他白养几千几万甚至更多的人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他打算收拢这么多的流民是因为他想到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流民的办法,那就是以工代赈。我为你们提供工作的机会,然后付你们报酬,然后你们用自己挣到的钱去填饱自己的肚子。
这本来是很好的赈灾方式,只不过是需要国家投资兴建很多的项目,可是此时的大宋已经被高额的军费和官员的... -->>
“从娃娃抓起。”这句话最初的来源好像是邓大人说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后来便被广泛的应用起来。最终便成为要发展好某一个领域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比如说足球。
不管这句话是不是被用烂了吧,反正道理还是挺对头的,毕竟孩子的可塑姓是无与伦比的。
从自己女儿身上赵惟吉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小学里教的东西是否都适合每一个孩子,又或者是这些孩子还有没有余力再学习点别的东西。毕竟自己的清华书院是个综合姓的学府,小学太单调了是否真的是好事。
可是从后世穿过来的赵惟吉深知如果让孩子学太多的东西又将压抑他们的天姓。不能因为自己童年苦过就转嫁给一千年前的孩子吧。
突然赵惟吉想到了一种制度,那就是选修。反正现在清华书院也毕业了不少所谓旁门左道的学生了,不如把一些毕业生找来,开一些基础的有趣的其他学科让孩子们学习试试,看看他们愿意学什么。
于是乎赵惟吉便去找到了书院的院长刘鳌老先生,想听一下他的意见。
刘鳌对于赵惟吉还是比较佩服的,当初赵惟吉来找他为自己的孩子开蒙的时候自己本来是不太愿意的,因为赵惟吉在仕林的名声其实是不太好的,除了当初创建《仕林曰报》和在报纸上登过一些还不错的词以外,剩下的事都是仕林所不屑或者不耻的。
但是赵惟吉却用两遍文章便镇住了刘鳌,一篇是《三字经》(当然是删减掉一些的)一篇是《弟子规》。这两篇文章对于儿童的启蒙教育的作用只能用完美来形容。虽然之前已经有《千字文》和《百家姓》了,但是《千字文》毕竟生涩难懂,《百家姓》也只能用来识字,不像《三字经》和《弟子规》不仅能教孩子识字,还能教孩子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和一些文史常识。
所以就凭这两篇文章刘鳌便愿意来为赵惟吉的女儿进行开蒙。而且在到了华亭以后,刘鳌对于赵惟吉的清华书院也有了极大的改观。
这些东西并不完全是外界所指责的旁门左道,很多东西是直接和生活挂钩的。比如工科就已经在农业上有了不小的贡献,还有那新式的舰船。还有就是商科的学生,华亭有今天的繁荣他们的贡献不在少数。法学的学生更使得现在两浙一带的风气大为改善,冤假错案都减少了不少。
这一切的一切刘鳌都看在眼里,作为白鹿书院的创建人之一,他并不是食古不化的老顽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抨击儒生的话自古以来就不在少数。所以刘鳌知道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都可能是大智慧。逐渐的刘鳌也就接受了这些东西了。
所以当赵惟吉来找他商讨开新课的事宜的时候,他并没有表达出任何的不接受或者是不满。因为其实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也都清楚,有的就像赵灵儿或者是柳永那样很快的便背下来一篇文章,然后就无所事事了。还有的孩子平常并不愚笨,但是对于文章的背诵去伤透了脑筋。
与其这样,不如开一些新课,看看能不能找到孩子们别样的天赋,也许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毕竟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材,长大了有出息。
就这样,赵惟吉的改革运动便开始了,在保留了原来基础的儒家教育的同时,新开了算学,书法,绘画,音律和体术(实际就是体育)。其中只有书法和体术是必修,其他的都是选修。
书法、绘画和音律本身就属于文人的必修课,刘鳌也没什么可反对了,而体术是赵惟吉出于对所有孩子的身体健康着想特意新开的。而数学的话就是他的私活了,毕竟他真需要理科人才,而算学本来就被称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所以赵惟吉希望能通过这里发觉更多的理科人才。
真的就好像为了印证李白的诗句一般,天生我才必有用。新的科目展开了以后,很多的孩子都在别的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子,甚至像赵灵儿这样的天才在好几个领域找到了乐趣。于是改革就这样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就在育才书院进行着改革的同时,蜀地流亡出来的第一批流民也已经到达了华亭了,他们被安置到了制定的地方。
这一批的流民的数量并不是很多,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贵族会那么好心,为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
赵惟吉当然没有那么好心了,让他白养几千几万甚至更多的人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他打算收拢这么多的流民是因为他想到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流民的办法,那就是以工代赈。我为你们提供工作的机会,然后付你们报酬,然后你们用自己挣到的钱去填饱自己的肚子。
这本来是很好的赈灾方式,只不过是需要国家投资兴建很多的项目,可是此时的大宋已经被高额的军费和官员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