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写与家人的一封信 (1/2)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dewbaby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曾写与家人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舅舅舅妈:
前天你们对我这几年的生活态度终于爆发出了异议,对于当时激烈的态度实在难以说清楚各自的观点。我明白你们所做的都是出于关心我爱我,但也请你们听听我的观点。
新世代是怎么样的世代?理想主义是否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是否除了小资除了中产阶级的富裕生活之外就不再有别的追求?我们对生存的迷惘是不是早已随风飘远,一去不还?答案真的在风中?还是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感官已经变的麻木而一无所谓?
一个人之所以在许多年后变的庸俗丑陋,因为在生活中,美好与丑陋的东西几乎一样多,事实上后者更多一些。而人的适应性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在意识之外大显身手。那么,在岁月的河流中,一个人无形之中变的愚蠢,畏惧,诡异与狡猾就不令人奇怪。
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的方式,而不是被刻意安排好的模式。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的或者坏的,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快乐的,谁也代替不了谁来安排或者操纵一切。世事万物本来就分为主流与非主流,而你在哪个营地,是不由自主的。主流有主流的生活圈,非主流有非主流的生活圈,只要找到适合的,都是幸福的。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不见得谁比谁更优越。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择大房子,选择高收入、汽车选择健康选择朋友,选择自力更生选择你的将来,选择生活可是事实上我们却被这些选择,被生命选择,被工作选择,被家庭选择,被未来选择。那么除了不能选择生活,我选择其他的。世界是应有的复杂,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年岁渐长,予取予舍,总明白些,也果敢些。目前我喜欢这样的所谓颓废的生活方式,游离失所得穿梭在各个城市中,寻找自己的平衡。颓废,是因为过于热爱,全然的,感性的,痛痛快快地活着。热爱生命本身。漂流,飞荡。付出的,回报总在不经意间。
人们曾担心第一代独生子女是否能够发育成性格良好的人,而事实证明,他们只有比有着兄弟姐妹的上一代有着更好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注重自身的价值,强调个性化发展。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想知道山的后边是什么。翻过那座山,那边还是山,回头看也许觉得这一边更好。但是别人说的总不会相信,自己不试试是不甘心的。并不要担心他们是否能适应社会化生存,反之他们在社会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和性格,更贴切的适应现在的社会。为自己而活,这已经成了一种观念区别。看看中西方的爱情观价值观的差异:东方人崇尚奉献精神,嫁给夫家,眼中就他一个人了,生活的轴心也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一旦有了孩子,她的眼光又会从丈夫的身上转到了孩子身上,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一切,为“小皇帝”做牛做马,又是接孙女带外孙,忙个不亦乐乎。没有自我的张扬和发展,只有被动为下一代牺牲,一辈辈人都如此。这算是一种好的人生吗?
“18岁以前所有的人都告诉我,人生的路只有一条,这就是上大学。”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上大学,似乎是一条规定好了的路,在我们面前,有无数人走过去,在我们后面,有无数人走过来。
小学中学,语文老师让我们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一篇好的文章,1000个人读,就会有1000种不同的理解和感情,怎么可能仅一种答案?
划分段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可能只一种划分?
即使是作者本人,也不是先想好了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才动笔写的。
罚抄罚背更是对中国教育的耻辱。
哲学本是引发人思考的学问,本是思想火花的撞击,可是我们的哲学教材却已经将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告诉了你,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你只能接受这个现成的观点,因为它是考试时候唯一标准的答案。
诗歌,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思想和... -->>
曾写与家人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舅舅舅妈:
前天你们对我这几年的生活态度终于爆发出了异议,对于当时激烈的态度实在难以说清楚各自的观点。我明白你们所做的都是出于关心我爱我,但也请你们听听我的观点。
新世代是怎么样的世代?理想主义是否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是否除了小资除了中产阶级的富裕生活之外就不再有别的追求?我们对生存的迷惘是不是早已随风飘远,一去不还?答案真的在风中?还是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感官已经变的麻木而一无所谓?
一个人之所以在许多年后变的庸俗丑陋,因为在生活中,美好与丑陋的东西几乎一样多,事实上后者更多一些。而人的适应性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在意识之外大显身手。那么,在岁月的河流中,一个人无形之中变的愚蠢,畏惧,诡异与狡猾就不令人奇怪。
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的方式,而不是被刻意安排好的模式。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的或者坏的,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快乐的,谁也代替不了谁来安排或者操纵一切。世事万物本来就分为主流与非主流,而你在哪个营地,是不由自主的。主流有主流的生活圈,非主流有非主流的生活圈,只要找到适合的,都是幸福的。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不见得谁比谁更优越。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择大房子,选择高收入、汽车选择健康选择朋友,选择自力更生选择你的将来,选择生活可是事实上我们却被这些选择,被生命选择,被工作选择,被家庭选择,被未来选择。那么除了不能选择生活,我选择其他的。世界是应有的复杂,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年岁渐长,予取予舍,总明白些,也果敢些。目前我喜欢这样的所谓颓废的生活方式,游离失所得穿梭在各个城市中,寻找自己的平衡。颓废,是因为过于热爱,全然的,感性的,痛痛快快地活着。热爱生命本身。漂流,飞荡。付出的,回报总在不经意间。
人们曾担心第一代独生子女是否能够发育成性格良好的人,而事实证明,他们只有比有着兄弟姐妹的上一代有着更好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注重自身的价值,强调个性化发展。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想知道山的后边是什么。翻过那座山,那边还是山,回头看也许觉得这一边更好。但是别人说的总不会相信,自己不试试是不甘心的。并不要担心他们是否能适应社会化生存,反之他们在社会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和性格,更贴切的适应现在的社会。为自己而活,这已经成了一种观念区别。看看中西方的爱情观价值观的差异:东方人崇尚奉献精神,嫁给夫家,眼中就他一个人了,生活的轴心也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一旦有了孩子,她的眼光又会从丈夫的身上转到了孩子身上,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一切,为“小皇帝”做牛做马,又是接孙女带外孙,忙个不亦乐乎。没有自我的张扬和发展,只有被动为下一代牺牲,一辈辈人都如此。这算是一种好的人生吗?
“18岁以前所有的人都告诉我,人生的路只有一条,这就是上大学。”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上大学,似乎是一条规定好了的路,在我们面前,有无数人走过去,在我们后面,有无数人走过来。
小学中学,语文老师让我们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一篇好的文章,1000个人读,就会有1000种不同的理解和感情,怎么可能仅一种答案?
划分段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可能只一种划分?
即使是作者本人,也不是先想好了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才动笔写的。
罚抄罚背更是对中国教育的耻辱。
哲学本是引发人思考的学问,本是思想火花的撞击,可是我们的哲学教材却已经将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告诉了你,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你只能接受这个现成的观点,因为它是考试时候唯一标准的答案。
诗歌,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思想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