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行统统由纳税人包了。而秦帝国时代的干部没这么幸福,连路费都要自己想办法筹措,到了地方还得义务劳动,总之很悲情。
所以当时的规矩是,一人赴咸阳,大家来凑钱。刘邦的路费,就由县吏们凑出来。当时县吏每人资助路费三百钱,唯独萧何资助五百钱。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萧何是沛县的功曹,属于有声望的领导阶层。他比刘邦大一岁,却对刘邦高看几眼。看看这里的记载“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刘邦还没官方职务的时候,萧何数次利用自己官吏的身份,保护刘邦。可知这刘邦是何等地让人不省心,他似乎对犯法一类的事情,情有独钟。
于是,沛县犯罪界人士刘邦,就在咸阳城里,遇到了正在出巡的秦始皇。看到秦始皇的排场,刘邦脱口说道:“大丈夫当如是也。”
刘邦口中的大丈夫,说的是领袖型的人物,叱咤风云,指点江山。要成为这种人,就必须具备社会资源调度能力,说白了就是组织建设与管理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刘邦具有点石成金,能让平庸者在他的团队里大放光彩的人才组合能力。沛县的许多有头有脸的人,功曹萧何、狱椽曹参,都是因为看中了刘邦所具有的这个能力,心甘情愿追随刘邦。
除了萧何曹参,当地还有一名重要领导干部,也成了刘邦的追随者,并为此付出了最为惨烈的代价。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馀,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这一段记载,极是搞笑。说的是刘邦的老乡,沛县的当地人夏侯婴,他在县衙的马房里任司御。这个职务,搁在西游记里就是弼马温。放在现在社会却了不得,这相当于县委公务车管理办公室的主任,专职服务于领导,很有派头的。
所以夏侯婴的工作,主要就是经常开着宝马车送客人出沛县。每次出车,他都会来到泗水亭,和正在值班的刘邦侃大山,摆龙门阵。经常一聊就是一整天,日子过得极是逍遥悠闲。
夏侯婴混得还算可以,很快从小车班司机调整到了更重要的工作岗位——试补县吏。这就意味着,夏侯婴要从事业单位,转型为机关的正式员工了。这时候刘邦就跟夏侯婴闹着玩,大概是玩摔跤之类的把戏,又或是比剑习武,把夏侯婴给弄伤了。
弄伤了也没什么关系,大家都是朋友嘛,大不了刘邦出点医药费,再多道歉几声,也就过去了。但麻烦的是,有人把这件事,揭发举报了。
大秦法律:为官伤人,罪加一等。
官方启动司法程序,重查亭长刘季(刘邦没有名字,就叫刘季,刘邦是当了皇帝之后,临时起的名)伤人罪。这时候刘邦耍出他的习惯招数,睁眼说瞎话,坚决说没有弄伤夏侯婴。
夏侯婴也亲自做证,说自己不是刘邦弄伤的。
这下子问题严重了,你夏侯婴,既然不是刘邦弄伤的,那又是谁弄伤的?还有,不是刘邦弄伤的你,怎么别人会举报你们呢?
夏侯婴的伪证,导致了刘邦脱袍换位。刘邦从牢房里出来了,夏侯婴进去了。
这应当是沛县的一起大案,夏侯婴在大牢里蹲了一年多,挨了几百板子。可是他咬紧牙关,抵死不招,最终让这起案子成了烂尾案。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就这么一点小事,夏侯婴竟然入狱一年之久,挨几百大板。这说明了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刘邦与当时沛县的县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
8、意外爱情事故
从当地官方死揪住夏侯婴一案不放,夏侯婴不承认是刘邦打伤了他,竟然入狱一年多,被打了数百大板,可见官方彻查此案的愿望,是多么真诚,搞掉刘邦的心情,又是多么急切。史书没有记载双方结怨的是非经过,但冲突的过程,却刻画得极为详细: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史记高祖本纪)
原来如此!
单看这一句“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就知道刘邦在当时的气焰,是多么嚣张。他自打当上了泗水亭长,鼻孔一下子就戳到了天上,从此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地找各级公务人员的麻烦,狎戏侮辱,无所不及。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里有个缘故,县令及县衙负责的是当地政务工作,而刘邦负责的是当地警务治安工作,这是两套并行运作的权力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上层的权力控制,使其相互制约,相互争斗,上面的屁股才能坐稳。
所以在刘邦与县令之间,存在着隐秘的权力冲突。这种冲突的本质,就是利益的对抗。刘邦这个泗水亭长,因为处于执法者的位置上,是有着巨大的隐秘利益的,县令不可能不把手伸过来——县衙那边,有萧何曹参等人追随刘邦,这就意味着刘邦的手,也已经伸进了县令的被窝里。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刘邦与夏侯婴嬉戏之事,之所以弄到如此严重,不过是因为刘邦把他的大手,伸进了县令的被窝,刺激到了县令的敏感部位,引发了县府结板势力的强烈对抗,想借夏侯婴之案,打掉刘邦势力而已。
不怪人家县令要打掉刘邦,自从当上亭长以来,刘邦的表现越发不堪,甚至可以说是到了龌龊不堪的地步。资料显示,当地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有两件事:一是刘邦吃白食,白吃白喝不付钱;二是道德败坏,包二奶养情人,弄得沛县官场乌烟瘴气。
先来看刘邦吃白食的恶劣行为:
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这是来自正史的强烈控诉。这里说,刘邦当上了亭长之后,经常去王婆婆和武负两家的酒馆,到了酒馆把桌子一拍,要酒要肉,却从来不付账。两家酒馆不敢追债,到了年底把账勾销。虽然书上称两家酒店老板勾销账目的原因,是看到刘邦其上常有龙。但这话鬼才相信,这不过是两家酒店背地里骂刘邦而已。
刘邦为什么要吃霸王餐、不埋单付账呢?他真的那么缺钱吗?
缺钱只是一个方面,从刘邦与大嫂之间的冲突来看,他的性格极度自我,俨然以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碰上他的女人,从大嫂到开酒馆的老婆婆,无一例外的只能被他盘剥,无私奉献,却不可能对他有什么要求或指望。
刘大嫂和开酒馆的老婆婆,为刘邦付出的还算少的,比较多的是当地一个姓曹的女子:
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原来,刘邦年龄老大却仍是单身,并不意味着他的情感生活一片荒凉。一个曹姓女子成为了他的情人,还替他生下了大儿子刘肥。考虑到刘邦当时的处境、经济条件和不断犯法逃亡的经历,我们就知道,在这起意外的爱情事故中,曹姓女子不可能在刘邦那里获得丝毫安慰。这段感情所要求于她的,只有付出,付出,继续付出。
如果能有机会,把这个问题拿来询问曹氏女:你和这个男人在一起,他甚至连对你负责的意识都没有,不想娶你,连抚养儿子的义务都不肯尽。你所得到的唯有一颗破碎的心,和不断的付出,付出,继续付出,这难道就是你所渴望的爱情吗?
听了这个问题,曹氏女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回答说:“说到付出,我还算是幸运的了,最多不过是自己抚养儿子罢了。”
可是刘邦的老婆,更悲惨。
她在刘邦那里获得的爱情礼物,你想都不敢想象。
9、吕后婚姻之谜
刘邦和吕雉这对夫妻,从头到脚,都透着奇怪的味道,处处都不对劲。
首先,两人年龄差距比较大,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吕雉生于公元前241年。相差了整整十五岁。
其次,两人结婚的年龄大大不对劲,两人于公元前214年结婚,这一年,刘邦已经四十三岁了,吕雉则二十八岁。
二十八岁的大姑娘,搁现在也跻身剩女行列了。而那时代的女人,婚龄较早,吕雉怎么会被剩下呢?
有人无法理解这一点,就强行让两人提前十年结了婚,声称刘邦在他三十三岁那年,娶了貌美如花的十八岁少女吕雉。这样一来,三十三岁的成年男子,和十八岁的青春少女,就构成了美丽的爱情组合,避免了解释吕雉之所以成为剩女的原因——有关这样的记载,在目前已经大行其道,在所多有。
但实际上,说吕雉十八岁嫁给刘邦,是没有依据的。能够推断两人结婚年龄的强有力证据,就是吕雉替刘邦生的两个孩子:鲁元公主和孝惠帝。其中孝惠帝生于公元前211年,这一年刘邦四十六岁,而吕雉则是三十一岁。
而鲁元公主的年龄,与孝惠帝接近。前后差不了两三岁。
假如吕雉是十八岁嫁给刘邦,很难想象这对夫妻十多年来无声无息,十年后却突然发力,一口气生下一双儿女。更何况,陈华新先生所著中国历代后妃大观一书中,说得明明白白:吕雉的父亲吕公,是在公元前214年,为了躲避仇家才搬到了沛县,并在当年把大龄剩女吕雉,嫁给了刘邦。这么推算起来,吕雉应该是在结婚的当年,生下了鲁元公主,又隔了三年,生下了孝惠帝。
如此说起来,刘邦四十三岁娶妻,吕雉二十八岁出嫁,这是不是两个婚姻困难户的无奈选择呢?
但看两人当时结婚的情形,好像也不是: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原季自爱。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史记高祖本纪)
这段记载,极其不可思议而唐突,细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
这里说的是单父人吕公,他是吕雉的父亲。他与沛县的县令私交很好,又因为在单父与人结仇,就把家搬到了沛县居住。自从吕公搬来之后,县令就表达了占有老朋友女儿吕雉的强烈欲望。
沛县的县令想得到吕雉。
这个要求,被吕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沛令善公,求之不与”
尽管沛县的县令想要得到吕雉的愿望,被吕公断然回绝,但吕公因其与沛县县令的私交,仍被当地人视为重要人物,于是纷纷登门送礼,拉关系套交情。而县衙的功曹萧何,则跑来自愿担任司仪,记录每个人送礼多少。这个职务很适合他,因为功曹就是在县府中主管考核记录的。当时席上的规矩是,送礼钱多的,可以坐上座;送礼钱少的,只能坐在下边。吕公看人下菜碟,看钱才说话,童叟无欺,言不二价,不服气你就多送钱来好了。
刘邦就是在这时候来到了——他“素易诸吏”就是说他平时就瞧不起县中的官吏。再考虑到他对廷中吏无不狎侮,以及当地把夏侯婴关在狱中长达一年,打了几百大板,非要整出刘邦的黑材料等事件,都表明刘邦与县令之间的隐秘冲突,早已是公开化、白热化了。
正所谓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小小的沛县,权力斗争竟然如此激烈。
夏侯婴是刘邦的朋友,所以县令才不肯放过他。同样的,现在吕公则是县令的朋友,那么刘邦,能够跟他客气吗?
这个场合,刘邦是一定要来踢场子的。
不踢没天理!
刘邦来到之后,就报出礼金一万钱的惊人数目。
其实他一文钱也不想掏,他就是来闹事的。
但是没想到,吕公为人极是精明,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急忙亲迎出来,并请刘邦入上座。萧何在一边故意说:刘季这人,就是会吹牛,没什么本事。
萧何这么说,是撇清自己与刘邦的关系,因为他还要在县衙干下去,不能公开得罪县令。他表面上是县令的人,实际上是刘邦的人。这是处于权力斗争公开化态势的职场员工的必然选择,你谁也没必要得罪,毕竟亭长刘邦与县令之间的钩心斗角,与别人没关系。
于是刘邦落座“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他公开侮辱了县令的亲信死党之后,大咧咧地坐在贵宾座上,吃喝起来。有他在,这顿酒没法喝,于是诸座之人纷纷离开“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吕公却以目示意刘邦留下来。
请注意这个细节:吕公以目示意刘邦留下来。此类文字,在文学作品中多有所见,所谓交换眼色,察言观色,等等。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以眼光交流的人,少之又少。能用眼睛说话,同时也能读懂别人眼神的意思,这是情商极高的人才具有的能力。现实生活中高情商人士数量极少,绝大多数人,活一辈子也不会用眼睛说话,更不会瞧别人的眼神。而刘邦和吕公,两人居然都有这种能力,可以确信,他们双方一下子就认出了彼此。
高情商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因为他们一眼就能够看透对方的心思。所谈所言,都能够切合对方的心境。而情商低的人则因为无法把握对方的心理活动,经常会犯言多必失、多说多错的过失。
于是吕公留下刘邦,要求把二十八岁的剩女吕雉嫁给他。
吕公的选择,引起了妻子的不满——于是我们知道,吕公这一家,吕公和女儿吕雉都是高情商的人,而吕公的妻子情商却比较低。同时我们也确信,沛县县令也肯定是个低情商的人。正因为吕公看死了县令,知道像这种低情商之人,在历史大潮之中会死得很惨。所以才会跳到刘邦这条船上。
而在吕雉这方面的选择,她以后肯定会知道刘邦不仅在外边有女人,而且连私生子都有了。但是,一个高情商、可依靠的坏男人,远比一个低情商的老实男人更具魅惑力。所以她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丈夫生下鲁元公主及孝惠帝两个孩子。
吕雉爱的奉献,很快就得到了回报——她被老公刘邦送进了监狱,甚至还受到了狱卒的侮辱。
10、刘邦的白蛇传
职场变情场,情场成战场。围绕着吕雉的爱情争夺战,导致沛县的权力斗争,进入了空前白热化的阶段。
县令原本就和刘邦水火不容,而他志在必得的吕雉,又被刘邦抱得美人归。再加上吕公的公然反水,这一切都意味着对县令的强烈羞辱。
县令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没有证据表明县令对刘邦采取了报复措施,但是必然的结果却到来了——刘邦在押送罪犯前往骊山的路上,弃职逃走了。他说逃就逃,说走就走,没跟任何人打招呼。这是刘邦至少第三次犯法了,于是官方发布通缉令,胥吏出动,四处去抓捕刘邦,但是刘邦逃得踪影也无,于是胥吏就把吕雉捉进了监牢:
任敖者,故沛狱吏。高祖尝辟吏,吏系吕后,遇之不谨。任敖素善高祖,怒,击伤主吕后吏。(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这段文字说,任敖这个人,以前曾是沛县的狱吏,是刘邦手下的小弟。当刘邦再次犯罪潜逃之后,吕雉被胥吏捉进牢中,而且遭到羞辱。眼看老大的女人被羞辱,任敖小弟怒不可遏,当场发作,打伤了羞辱吕雉的小吏。
事情闹大了,于是萧何急忙去找县令,献了一条妙计。
萧何说:“刘季不归案,抓了吕雉也没什么用,而且还伤害到你和吕公之间的友情。依我看,不如放了吕雉,她一定会偷偷溜出去找刘季,到时候我们就可以跟在她的后面,把刘季捕获归案。”
县令大喜,就批准了这个抓捕计划。
沛县这边密设罗网,布置圈套,要诱捕逃犯刘邦。可问题是,好端端的,刘邦为什么突然弃职逃跑呢?
刘邦弃职而逃,是因为他的心理崩溃了,不逃不行了。
非逃不可!
导致刘邦心理崩溃的最大原因,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这种思考,应该是在他担任亭长之后,赴咸阳服徭役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刘邦恰好遇到秦始皇车仗出巡。他站在人群中,不无失落地说,唉,看人家,这才是纯爷们儿——“大丈夫当如是也。”
这个感慨,明智的史家不吭声,缺心眼的史家则纵情讴歌,称刘邦素有大志。这个大志真的有,但不过是刘邦目睹了暴力主义的最高境界而已。这时候他意识到,既然要玩狠的,那就要玩到最狠。否则的话,你玩来玩去,不过是给狠人垫背,这有什么好玩的?
没有最狠,只有更狠。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你接受了暴力主义法则,却发现自己不是最狠的。你明明不狠却跟人家玩狠,这岂不是很悲催?
要怎么样做,才能成为最狠的呢?
我们不知道刘邦是否得出了什么结论,但我们知道当时及此后的历史,可以借此观察刘邦的心路情境。
比如说,秦始皇之所以成为最狠的,与他个人的努力关系并不大,甚至根本就没有关联。他只是投胎投准了,再加上当时诸多风云变幻、宦海潮翻,三折腾两颠倒,历史的巨浪,把秦始皇抛到了秦国这辆精心锻铸的强大战车上。战车疾驶而过,碾碎了天下人的梦幻。秦始皇是那个恰好坐在车上的人,即使他不坐在车上,也不会改变这最后的结果。
结论:你有多狠,不取决于你的拳头,而取决于你手中的武器。
拳头狠不过刀子,刀子狠不过战车。
刘邦,他需要一辆战车。
可是秦始皇所乘坐的战车,是经由秦国几代人锻铸而成的。而平民背景的刘邦,谁又会替他锻铸战车?
日后刘邦的经历证明,他确实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但在当时,他的心理却在走向崩溃,再也无力承担那巨大的负荷。
刘邦四十八岁那年,秦始皇已经退场了,秦二世征召役夫,修筑骊山陵墓。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负责将沛县符合条件的罪犯抓起来,押送骊山。但是这些罪犯非常调皮,不听话,半路上趁刘邦不注意,就会撒腿逃走。一路行来,逃走的罪犯越来越多。刘邦意识到,如果继续往骊山走的话,等到达指定地点,也许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这工作不太好干。
刘邦终于发作了,秦始皇这个王八蛋,他怎么琢磨出来这缺德工作的呢,嗯?让你这个楚国人,替秦国抓楚国人,再押送他们去服苦役。楚国人恨你入骨,而秦国却以罪犯逃走、工作不力为由惩罚你。就因为干了这个泗水亭长,你刘邦从此两面不是人,这又是何苦呢?
走到丰西大泽,刘邦停了下来,自己开始喝闷酒,喝到晚上,他站起来,解开罪犯身上的绳子,说:“算了,你们不是想跑吗?那就快点跑吧。我刘邦从此也要远走高飞了,希望我跑得比你们更快。”
大多数罪犯喜出望外,立即四散狂逃。但还有十几个留了下来,他们说:“老大,你让我们跑,可我们也没地方可去。干脆我们跟着你,你往哪儿跑,我们就跟着你去哪里。”
可是刘邦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跑,只能先喝酒,喝多了再说。
喝过酒后,大家向着大泽出发了,反正是要往荒无人烟的地方走,不能让其他地方的亭长把自己抓住。大家在夜间的草丛小径上胡乱地走,走着走着,前面的人突然惊叫着跑了回来,报告说:“前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咱们还是换个方向吧。”
刘邦却是喝得太多,说:“壮士前行,有进无退,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于是刘邦摇摇晃晃走上前,果然看到一条蛇,横在路当中,被刘邦拔出剑来,扑哧哧一通砍剁,可怜的蛇,它以为居于深山大泽就安全了,哪里知道人这种动物太野蛮,会追到这里杀了它?
这一段,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了。
史记中记载说,刘邦杀了白蛇,继续前行。后面的人匆匆赶路,忽然听到一个哭声,仔细一看,却是一个老婆婆,正坐在荒野里哭。有人走过去问:“老婆婆,大半夜的你不洗洗睡觉,在这里哭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的儿子,是白帝子,他刚刚被赤帝子给斩杀了,所以我哭泣。”众人认为这老婆婆乱说,就要揍她,可是忽然一阵风来,老婆婆消失了,只留下哭声袅袅,缕缕不绝。
有关这段记载,国学大师吕思勉进行了认真严肃的研究,研究后,吕思勉抬起头,对大家说,刘邦瞎掰,牵强又附会——“赤帝子之说,则又因高祖为沛公旗帜皆赤而附会,未必与行序有关。史记本纪言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疑出后人增窜,非谈、迁元文。”
吕思勉大师的意思是说,弄出来高祖斩白蛇这段,大概或许有可能,估计多半差不多,是因为刘邦手下的人,出动时都打着红旗,远远看去一条红线在晃动,好似一条大赤蛇。结果就附会出这么一段美丽的传说。
此后的刘邦,就落草于芒砀山,做了一名快乐的强盗。
芒砀山在现在的河南永城东北、安徽的砀山之南。恰恰在这个时候,秦始皇死在东巡路上,秦二世等押着尸体,匆匆返回咸阳。刘邦察觉四周动静异常,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秦始皇找他单挑来了,就躲藏于山泽岩石之间,不让任何人找到自己。
实际上,秦始皇压根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刘邦这么一只动物的存在。秦始皇是出来寻找长生不老丹的,但丹药没有找到,就死在路上。秦二世急着回去屠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压根就不知道还有刘邦这号人物。
以刘邦当时的名头,怎么可能值得秦始皇亲自出手?
但刘邦却坚信,秦始皇知道他,所以亲自登门挑战来了。
值得揣摩的,是刘邦的这种心理:自大多疑——近乎自大狂般的多疑心理!
这种心理,是历代帝王共同的特征,盖因帝王之业,是一种超限之竞争,其残酷血腥,完全违背了最基本的人性。正常人是玩不来这种残酷游戏的,只有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才能够适应这种残酷游戏。
在行将爆发的楚汉对峙之中,刘邦大搞统一战线,把项羽家族的许多人都转型为间谍,而刘邦这边,却没有一个项羽的人。正是因为刘邦患有多疑症,而项羽却是正常人。间谍是无法在刘邦身边立足的,因为他多疑。
多疑症患者刘邦,继续他的快乐游戏。史记记载说,他老婆吕雉冲破牢门,跑到芒砀山来找他,一找一个准。刘邦问为什么吕雉总能找到他。史记载,吕雉说她是通过观察天上的云彩,刘邦的头上,总有朵彩云飘呀飘。
这段记载,不需要国学大师出场,我们也知道是瞎掰。所谓刘邦头上的那朵彩云,不过是他戴习惯了的竹皮大斗笠。而吕后之所以能够找到他,这更没什么稀奇之处。其实谁都知道刘邦藏在哪儿,可除了老婆吕雉,别人才懒得去找他,找他干什么?他那么多疑。
就在刘邦和吕雉,在芒砀山里愉快地度蜜月的时候,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掀起了推翻暴秦的历史篇章。
刘邦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刘邦的生命,也终于开始了!
行统统由纳税人包了。而秦帝国时代的干部没这么幸福,连路费都要自己想办法筹措,到了地方还得义务劳动,总之很悲情。
所以当时的规矩是,一人赴咸阳,大家来凑钱。刘邦的路费,就由县吏们凑出来。当时县吏每人资助路费三百钱,唯独萧何资助五百钱。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萧何是沛县的功曹,属于有声望的领导阶层。他比刘邦大一岁,却对刘邦高看几眼。看看这里的记载“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刘邦还没官方职务的时候,萧何数次利用自己官吏的身份,保护刘邦。可知这刘邦是何等地让人不省心,他似乎对犯法一类的事情,情有独钟。
于是,沛县犯罪界人士刘邦,就在咸阳城里,遇到了正在出巡的秦始皇。看到秦始皇的排场,刘邦脱口说道:“大丈夫当如是也。”
刘邦口中的大丈夫,说的是领袖型的人物,叱咤风云,指点江山。要成为这种人,就必须具备社会资源调度能力,说白了就是组织建设与管理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刘邦具有点石成金,能让平庸者在他的团队里大放光彩的人才组合能力。沛县的许多有头有脸的人,功曹萧何、狱椽曹参,都是因为看中了刘邦所具有的这个能力,心甘情愿追随刘邦。
除了萧何曹参,当地还有一名重要领导干部,也成了刘邦的追随者,并为此付出了最为惨烈的代价。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馀,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这一段记载,极是搞笑。说的是刘邦的老乡,沛县的当地人夏侯婴,他在县衙的马房里任司御。这个职务,搁在西游记里就是弼马温。放在现在社会却了不得,这相当于县委公务车管理办公室的主任,专职服务于领导,很有派头的。
所以夏侯婴的工作,主要就是经常开着宝马车送客人出沛县。每次出车,他都会来到泗水亭,和正在值班的刘邦侃大山,摆龙门阵。经常一聊就是一整天,日子过得极是逍遥悠闲。
夏侯婴混得还算可以,很快从小车班司机调整到了更重要的工作岗位——试补县吏。这就意味着,夏侯婴要从事业单位,转型为机关的正式员工了。这时候刘邦就跟夏侯婴闹着玩,大概是玩摔跤之类的把戏,又或是比剑习武,把夏侯婴给弄伤了。
弄伤了也没什么关系,大家都是朋友嘛,大不了刘邦出点医药费,再多道歉几声,也就过去了。但麻烦的是,有人把这件事,揭发举报了。
大秦法律:为官伤人,罪加一等。
官方启动司法程序,重查亭长刘季(刘邦没有名字,就叫刘季,刘邦是当了皇帝之后,临时起的名)伤人罪。这时候刘邦耍出他的习惯招数,睁眼说瞎话,坚决说没有弄伤夏侯婴。
夏侯婴也亲自做证,说自己不是刘邦弄伤的。
这下子问题严重了,你夏侯婴,既然不是刘邦弄伤的,那又是谁弄伤的?还有,不是刘邦弄伤的你,怎么别人会举报你们呢?
夏侯婴的伪证,导致了刘邦脱袍换位。刘邦从牢房里出来了,夏侯婴进去了。
这应当是沛县的一起大案,夏侯婴在大牢里蹲了一年多,挨了几百板子。可是他咬紧牙关,抵死不招,最终让这起案子成了烂尾案。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就这么一点小事,夏侯婴竟然入狱一年之久,挨几百大板。这说明了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刘邦与当时沛县的县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
8、意外爱情事故
从当地官方死揪住夏侯婴一案不放,夏侯婴不承认是刘邦打伤了他,竟然入狱一年多,被打了数百大板,可见官方彻查此案的愿望,是多么真诚,搞掉刘邦的心情,又是多么急切。史书没有记载双方结怨的是非经过,但冲突的过程,却刻画得极为详细: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史记高祖本纪)
原来如此!
单看这一句“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就知道刘邦在当时的气焰,是多么嚣张。他自打当上了泗水亭长,鼻孔一下子就戳到了天上,从此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地找各级公务人员的麻烦,狎戏侮辱,无所不及。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里有个缘故,县令及县衙负责的是当地政务工作,而刘邦负责的是当地警务治安工作,这是两套并行运作的权力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上层的权力控制,使其相互制约,相互争斗,上面的屁股才能坐稳。
所以在刘邦与县令之间,存在着隐秘的权力冲突。这种冲突的本质,就是利益的对抗。刘邦这个泗水亭长,因为处于执法者的位置上,是有着巨大的隐秘利益的,县令不可能不把手伸过来——县衙那边,有萧何曹参等人追随刘邦,这就意味着刘邦的手,也已经伸进了县令的被窝里。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刘邦与夏侯婴嬉戏之事,之所以弄到如此严重,不过是因为刘邦把他的大手,伸进了县令的被窝,刺激到了县令的敏感部位,引发了县府结板势力的强烈对抗,想借夏侯婴之案,打掉刘邦势力而已。
不怪人家县令要打掉刘邦,自从当上亭长以来,刘邦的表现越发不堪,甚至可以说是到了龌龊不堪的地步。资料显示,当地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有两件事:一是刘邦吃白食,白吃白喝不付钱;二是道德败坏,包二奶养情人,弄得沛县官场乌烟瘴气。
先来看刘邦吃白食的恶劣行为:
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这是来自正史的强烈控诉。这里说,刘邦当上了亭长之后,经常去王婆婆和武负两家的酒馆,到了酒馆把桌子一拍,要酒要肉,却从来不付账。两家酒馆不敢追债,到了年底把账勾销。虽然书上称两家酒店老板勾销账目的原因,是看到刘邦其上常有龙。但这话鬼才相信,这不过是两家酒店背地里骂刘邦而已。
刘邦为什么要吃霸王餐、不埋单付账呢?他真的那么缺钱吗?
缺钱只是一个方面,从刘邦与大嫂之间的冲突来看,他的性格极度自我,俨然以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碰上他的女人,从大嫂到开酒馆的老婆婆,无一例外的只能被他盘剥,无私奉献,却不可能对他有什么要求或指望。
刘大嫂和开酒馆的老婆婆,为刘邦付出的还算少的,比较多的是当地一个姓曹的女子:
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原来,刘邦年龄老大却仍是单身,并不意味着他的情感生活一片荒凉。一个曹姓女子成为了他的情人,还替他生下了大儿子刘肥。考虑到刘邦当时的处境、经济条件和不断犯法逃亡的经历,我们就知道,在这起意外的爱情事故中,曹姓女子不可能在刘邦那里获得丝毫安慰。这段感情所要求于她的,只有付出,付出,继续付出。
如果能有机会,把这个问题拿来询问曹氏女:你和这个男人在一起,他甚至连对你负责的意识都没有,不想娶你,连抚养儿子的义务都不肯尽。你所得到的唯有一颗破碎的心,和不断的付出,付出,继续付出,这难道就是你所渴望的爱情吗?
听了这个问题,曹氏女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回答说:“说到付出,我还算是幸运的了,最多不过是自己抚养儿子罢了。”
可是刘邦的老婆,更悲惨。
她在刘邦那里获得的爱情礼物,你想都不敢想象。
9、吕后婚姻之谜
刘邦和吕雉这对夫妻,从头到脚,都透着奇怪的味道,处处都不对劲。
首先,两人年龄差距比较大,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吕雉生于公元前241年。相差了整整十五岁。
其次,两人结婚的年龄大大不对劲,两人于公元前214年结婚,这一年,刘邦已经四十三岁了,吕雉则二十八岁。
二十八岁的大姑娘,搁现在也跻身剩女行列了。而那时代的女人,婚龄较早,吕雉怎么会被剩下呢?
有人无法理解这一点,就强行让两人提前十年结了婚,声称刘邦在他三十三岁那年,娶了貌美如花的十八岁少女吕雉。这样一来,三十三岁的成年男子,和十八岁的青春少女,就构成了美丽的爱情组合,避免了解释吕雉之所以成为剩女的原因——有关这样的记载,在目前已经大行其道,在所多有。
但实际上,说吕雉十八岁嫁给刘邦,是没有依据的。能够推断两人结婚年龄的强有力证据,就是吕雉替刘邦生的两个孩子:鲁元公主和孝惠帝。其中孝惠帝生于公元前211年,这一年刘邦四十六岁,而吕雉则是三十一岁。
而鲁元公主的年龄,与孝惠帝接近。前后差不了两三岁。
假如吕雉是十八岁嫁给刘邦,很难想象这对夫妻十多年来无声无息,十年后却突然发力,一口气生下一双儿女。更何况,陈华新先生所著中国历代后妃大观一书中,说得明明白白:吕雉的父亲吕公,是在公元前214年,为了躲避仇家才搬到了沛县,并在当年把大龄剩女吕雉,嫁给了刘邦。这么推算起来,吕雉应该是在结婚的当年,生下了鲁元公主,又隔了三年,生下了孝惠帝。
如此说起来,刘邦四十三岁娶妻,吕雉二十八岁出嫁,这是不是两个婚姻困难户的无奈选择呢?
但看两人当时结婚的情形,好像也不是: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原季自爱。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史记高祖本纪)
这段记载,极其不可思议而唐突,细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
这里说的是单父人吕公,他是吕雉的父亲。他与沛县的县令私交很好,又因为在单父与人结仇,就把家搬到了沛县居住。自从吕公搬来之后,县令就表达了占有老朋友女儿吕雉的强烈欲望。
沛县的县令想得到吕雉。
这个要求,被吕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沛令善公,求之不与”
尽管沛县的县令想要得到吕雉的愿望,被吕公断然回绝,但吕公因其与沛县县令的私交,仍被当地人视为重要人物,于是纷纷登门送礼,拉关系套交情。而县衙的功曹萧何,则跑来自愿担任司仪,记录每个人送礼多少。这个职务很适合他,因为功曹就是在县府中主管考核记录的。当时席上的规矩是,送礼钱多的,可以坐上座;送礼钱少的,只能坐在下边。吕公看人下菜碟,看钱才说话,童叟无欺,言不二价,不服气你就多送钱来好了。
刘邦就是在这时候来到了——他“素易诸吏”就是说他平时就瞧不起县中的官吏。再考虑到他对廷中吏无不狎侮,以及当地把夏侯婴关在狱中长达一年,打了几百大板,非要整出刘邦的黑材料等事件,都表明刘邦与县令之间的隐秘冲突,早已是公开化、白热化了。
正所谓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小小的沛县,权力斗争竟然如此激烈。
夏侯婴是刘邦的朋友,所以县令才不肯放过他。同样的,现在吕公则是县令的朋友,那么刘邦,能够跟他客气吗?
这个场合,刘邦是一定要来踢场子的。
不踢没天理!
刘邦来到之后,就报出礼金一万钱的惊人数目。
其实他一文钱也不想掏,他就是来闹事的。
但是没想到,吕公为人极是精明,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急忙亲迎出来,并请刘邦入上座。萧何在一边故意说:刘季这人,就是会吹牛,没什么本事。
萧何这么说,是撇清自己与刘邦的关系,因为他还要在县衙干下去,不能公开得罪县令。他表面上是县令的人,实际上是刘邦的人。这是处于权力斗争公开化态势的职场员工的必然选择,你谁也没必要得罪,毕竟亭长刘邦与县令之间的钩心斗角,与别人没关系。
于是刘邦落座“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他公开侮辱了县令的亲信死党之后,大咧咧地坐在贵宾座上,吃喝起来。有他在,这顿酒没法喝,于是诸座之人纷纷离开“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吕公却以目示意刘邦留下来。
请注意这个细节:吕公以目示意刘邦留下来。此类文字,在文学作品中多有所见,所谓交换眼色,察言观色,等等。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以眼光交流的人,少之又少。能用眼睛说话,同时也能读懂别人眼神的意思,这是情商极高的人才具有的能力。现实生活中高情商人士数量极少,绝大多数人,活一辈子也不会用眼睛说话,更不会瞧别人的眼神。而刘邦和吕公,两人居然都有这种能力,可以确信,他们双方一下子就认出了彼此。
高情商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因为他们一眼就能够看透对方的心思。所谈所言,都能够切合对方的心境。而情商低的人则因为无法把握对方的心理活动,经常会犯言多必失、多说多错的过失。
于是吕公留下刘邦,要求把二十八岁的剩女吕雉嫁给他。
吕公的选择,引起了妻子的不满——于是我们知道,吕公这一家,吕公和女儿吕雉都是高情商的人,而吕公的妻子情商却比较低。同时我们也确信,沛县县令也肯定是个低情商的人。正因为吕公看死了县令,知道像这种低情商之人,在历史大潮之中会死得很惨。所以才会跳到刘邦这条船上。
而在吕雉这方面的选择,她以后肯定会知道刘邦不仅在外边有女人,而且连私生子都有了。但是,一个高情商、可依靠的坏男人,远比一个低情商的老实男人更具魅惑力。所以她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丈夫生下鲁元公主及孝惠帝两个孩子。
吕雉爱的奉献,很快就得到了回报——她被老公刘邦送进了监狱,甚至还受到了狱卒的侮辱。
10、刘邦的白蛇传
职场变情场,情场成战场。围绕着吕雉的爱情争夺战,导致沛县的权力斗争,进入了空前白热化的阶段。
县令原本就和刘邦水火不容,而他志在必得的吕雉,又被刘邦抱得美人归。再加上吕公的公然反水,这一切都意味着对县令的强烈羞辱。
县令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没有证据表明县令对刘邦采取了报复措施,但是必然的结果却到来了——刘邦在押送罪犯前往骊山的路上,弃职逃走了。他说逃就逃,说走就走,没跟任何人打招呼。这是刘邦至少第三次犯法了,于是官方发布通缉令,胥吏出动,四处去抓捕刘邦,但是刘邦逃得踪影也无,于是胥吏就把吕雉捉进了监牢:
任敖者,故沛狱吏。高祖尝辟吏,吏系吕后,遇之不谨。任敖素善高祖,怒,击伤主吕后吏。(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这段文字说,任敖这个人,以前曾是沛县的狱吏,是刘邦手下的小弟。当刘邦再次犯罪潜逃之后,吕雉被胥吏捉进牢中,而且遭到羞辱。眼看老大的女人被羞辱,任敖小弟怒不可遏,当场发作,打伤了羞辱吕雉的小吏。
事情闹大了,于是萧何急忙去找县令,献了一条妙计。
萧何说:“刘季不归案,抓了吕雉也没什么用,而且还伤害到你和吕公之间的友情。依我看,不如放了吕雉,她一定会偷偷溜出去找刘季,到时候我们就可以跟在她的后面,把刘季捕获归案。”
县令大喜,就批准了这个抓捕计划。
沛县这边密设罗网,布置圈套,要诱捕逃犯刘邦。可问题是,好端端的,刘邦为什么突然弃职逃跑呢?
刘邦弃职而逃,是因为他的心理崩溃了,不逃不行了。
非逃不可!
导致刘邦心理崩溃的最大原因,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这种思考,应该是在他担任亭长之后,赴咸阳服徭役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刘邦恰好遇到秦始皇车仗出巡。他站在人群中,不无失落地说,唉,看人家,这才是纯爷们儿——“大丈夫当如是也。”
这个感慨,明智的史家不吭声,缺心眼的史家则纵情讴歌,称刘邦素有大志。这个大志真的有,但不过是刘邦目睹了暴力主义的最高境界而已。这时候他意识到,既然要玩狠的,那就要玩到最狠。否则的话,你玩来玩去,不过是给狠人垫背,这有什么好玩的?
没有最狠,只有更狠。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你接受了暴力主义法则,却发现自己不是最狠的。你明明不狠却跟人家玩狠,这岂不是很悲催?
要怎么样做,才能成为最狠的呢?
我们不知道刘邦是否得出了什么结论,但我们知道当时及此后的历史,可以借此观察刘邦的心路情境。
比如说,秦始皇之所以成为最狠的,与他个人的努力关系并不大,甚至根本就没有关联。他只是投胎投准了,再加上当时诸多风云变幻、宦海潮翻,三折腾两颠倒,历史的巨浪,把秦始皇抛到了秦国这辆精心锻铸的强大战车上。战车疾驶而过,碾碎了天下人的梦幻。秦始皇是那个恰好坐在车上的人,即使他不坐在车上,也不会改变这最后的结果。
结论:你有多狠,不取决于你的拳头,而取决于你手中的武器。
拳头狠不过刀子,刀子狠不过战车。
刘邦,他需要一辆战车。
可是秦始皇所乘坐的战车,是经由秦国几代人锻铸而成的。而平民背景的刘邦,谁又会替他锻铸战车?
日后刘邦的经历证明,他确实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但在当时,他的心理却在走向崩溃,再也无力承担那巨大的负荷。
刘邦四十八岁那年,秦始皇已经退场了,秦二世征召役夫,修筑骊山陵墓。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负责将沛县符合条件的罪犯抓起来,押送骊山。但是这些罪犯非常调皮,不听话,半路上趁刘邦不注意,就会撒腿逃走。一路行来,逃走的罪犯越来越多。刘邦意识到,如果继续往骊山走的话,等到达指定地点,也许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这工作不太好干。
刘邦终于发作了,秦始皇这个王八蛋,他怎么琢磨出来这缺德工作的呢,嗯?让你这个楚国人,替秦国抓楚国人,再押送他们去服苦役。楚国人恨你入骨,而秦国却以罪犯逃走、工作不力为由惩罚你。就因为干了这个泗水亭长,你刘邦从此两面不是人,这又是何苦呢?
走到丰西大泽,刘邦停了下来,自己开始喝闷酒,喝到晚上,他站起来,解开罪犯身上的绳子,说:“算了,你们不是想跑吗?那就快点跑吧。我刘邦从此也要远走高飞了,希望我跑得比你们更快。”
大多数罪犯喜出望外,立即四散狂逃。但还有十几个留了下来,他们说:“老大,你让我们跑,可我们也没地方可去。干脆我们跟着你,你往哪儿跑,我们就跟着你去哪里。”
可是刘邦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跑,只能先喝酒,喝多了再说。
喝过酒后,大家向着大泽出发了,反正是要往荒无人烟的地方走,不能让其他地方的亭长把自己抓住。大家在夜间的草丛小径上胡乱地走,走着走着,前面的人突然惊叫着跑了回来,报告说:“前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咱们还是换个方向吧。”
刘邦却是喝得太多,说:“壮士前行,有进无退,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于是刘邦摇摇晃晃走上前,果然看到一条蛇,横在路当中,被刘邦拔出剑来,扑哧哧一通砍剁,可怜的蛇,它以为居于深山大泽就安全了,哪里知道人这种动物太野蛮,会追到这里杀了它?
这一段,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了。
史记中记载说,刘邦杀了白蛇,继续前行。后面的人匆匆赶路,忽然听到一个哭声,仔细一看,却是一个老婆婆,正坐在荒野里哭。有人走过去问:“老婆婆,大半夜的你不洗洗睡觉,在这里哭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的儿子,是白帝子,他刚刚被赤帝子给斩杀了,所以我哭泣。”众人认为这老婆婆乱说,就要揍她,可是忽然一阵风来,老婆婆消失了,只留下哭声袅袅,缕缕不绝。
有关这段记载,国学大师吕思勉进行了认真严肃的研究,研究后,吕思勉抬起头,对大家说,刘邦瞎掰,牵强又附会——“赤帝子之说,则又因高祖为沛公旗帜皆赤而附会,未必与行序有关。史记本纪言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疑出后人增窜,非谈、迁元文。”
吕思勉大师的意思是说,弄出来高祖斩白蛇这段,大概或许有可能,估计多半差不多,是因为刘邦手下的人,出动时都打着红旗,远远看去一条红线在晃动,好似一条大赤蛇。结果就附会出这么一段美丽的传说。
此后的刘邦,就落草于芒砀山,做了一名快乐的强盗。
芒砀山在现在的河南永城东北、安徽的砀山之南。恰恰在这个时候,秦始皇死在东巡路上,秦二世等押着尸体,匆匆返回咸阳。刘邦察觉四周动静异常,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秦始皇找他单挑来了,就躲藏于山泽岩石之间,不让任何人找到自己。
实际上,秦始皇压根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刘邦这么一只动物的存在。秦始皇是出来寻找长生不老丹的,但丹药没有找到,就死在路上。秦二世急着回去屠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压根就不知道还有刘邦这号人物。
以刘邦当时的名头,怎么可能值得秦始皇亲自出手?
但刘邦却坚信,秦始皇知道他,所以亲自登门挑战来了。
值得揣摩的,是刘邦的这种心理:自大多疑——近乎自大狂般的多疑心理!
这种心理,是历代帝王共同的特征,盖因帝王之业,是一种超限之竞争,其残酷血腥,完全违背了最基本的人性。正常人是玩不来这种残酷游戏的,只有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才能够适应这种残酷游戏。
在行将爆发的楚汉对峙之中,刘邦大搞统一战线,把项羽家族的许多人都转型为间谍,而刘邦这边,却没有一个项羽的人。正是因为刘邦患有多疑症,而项羽却是正常人。间谍是无法在刘邦身边立足的,因为他多疑。
多疑症患者刘邦,继续他的快乐游戏。史记记载说,他老婆吕雉冲破牢门,跑到芒砀山来找他,一找一个准。刘邦问为什么吕雉总能找到他。史记载,吕雉说她是通过观察天上的云彩,刘邦的头上,总有朵彩云飘呀飘。
这段记载,不需要国学大师出场,我们也知道是瞎掰。所谓刘邦头上的那朵彩云,不过是他戴习惯了的竹皮大斗笠。而吕后之所以能够找到他,这更没什么稀奇之处。其实谁都知道刘邦藏在哪儿,可除了老婆吕雉,别人才懒得去找他,找他干什么?他那么多疑。
就在刘邦和吕雉,在芒砀山里愉快地度蜜月的时候,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掀起了推翻暴秦的历史篇章。
刘邦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刘邦的生命,也终于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