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陈思侠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初夏的一场细雨过后,石油河东岸上的新疆杨洗净了满身沙尘,青青的枝条上展开了翡翠般的叶片,把怀中的老君庙掩映在了浓浓的绿荫里。在玉门市生活的5年当中,每年初夏时候,我都会到这里,来聆听石油河的涛声,来端详这座赫红色的小小道观,它背靠悬崖,面对祁连山皑皑雪峰,犹似超尘脱俗的老道,拂尘飘飘,目光定定。然而正是这个清幽、宁静的所在,见证了中国石油恢宏磅礴的开发史。如今,除了石油河潺潺的流水声,仍有分布在山顶和河谷地带大大小小的抽油机,昼夜不停地“磕头”抽油。
一位史学家曾经告诉我:在上世纪30、40年代国内外出版的地图上,没有玉门,甚至找不到酒泉,但有老君庙这个地名。这句话现在无从考证,但我能够想象到石油在那个年代的意义,战略意义。
老君庙油矿得名大约是这样的,因为开发石油矿藏时的第一口油井就打在老君庙前,又因地处玉门,而称为玉门油田。事实上,老君庙油矿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发现了。我们翻翻历史典籍就不难看到有石漆、石脂等等的记述。像汉书郡国志载:“延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漾漾永永,如石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又像唐元和郡县志记载:“玉门县石脂水在县东南180里,泉有苔,如肥肉,燃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墨取用,涂鸱夷西囊及膏车。”北周武帝宣政中,又有“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功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的记述。从史书记载看,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这里的石油已被用于生活、生产与战争了。
地质师孙健初在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曾三次骑着骆驼,驮着帐篷、测量仪器、行李,穿越茫茫戈壁滩,到老君庙考察,并发现了第一口油井。后因抗日战争时期在此发现和开发当时国内最大的油田而闻名全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中享誉全球。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12月,新华社发表文章向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
“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这是著名诗人李季的诗句。20世纪60年代以后,玉门人转战大庆、四川、长庆、柴达木、吐鲁番,先后向全国各地油田输送了10多万骨干力量,4000台(套)精良设备。并涌现出了王进喜、郭孟和等代表性的人物。玉门,自此成了中国石油的代名词。曾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康世恩曾形象地评价说:“玉门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老母亲。”
还需要写下一笔,1949年,曾在老君庙工作的原中国石油公司的不少职工,远迁台湾搞石油开发。从此,这些走出老君庙的游子,只能与大陆隔海相望了。
石油,被称为地火。它们在地下酝酿、沸腾,终有一日在大地上喷涌而出!老君庙默默关注着这一切,默默经历着这一切。风霜雨雪,寒往暑来,老君庙赫红色的瓦脊在侵蚀中变灰,发白,但它飞檐上的悬铃,依旧清脆悦耳;它的香火,依旧绵延不绝。这铃声等待着“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不论他们有过多少荣誉,经历过多少辛酸。在袅袅的香音里,怀着深深的虔诚,我每一年都要来这里,与那些“乡音未改鬓毛衰”的石油人一样,为这块石油的圣地,为这块梦绕魂牵的乡土,鞠上三躬。
在朝霞和落日的余晖中,老君庙显得更加悠远而宁静,像一位饱经风尘的长髯老者,兀立在一块大青石上,与我默默相对。这时间,阳光让我们身边的峭壁和石油河谷,变得金壁辉煌。仿佛五彩的祥云,在浮动、游弋。这是我梦里重复了千万遍的情形。悬铃声藐远而临近,让每一块石头都有了回音,都有了行走的生命。这怕是老君庙被游子们装在心里的缘故吧?一切在我的周围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与我相挽着臂膀。相信每一个玉门人,都怀了千丝万缕的老君庙情结。对于我,那是与日俱深的一种情怀,一种岁月无法磨灭的品格。
老君庙和“老一井”如今已被确定为玉门油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建筑。它们见证了油田60多年的风雨历程。形成景点,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它们将会使这块土地上人们用血汗浇灌出的玉门风格、“铁人”精神、石油摇篮的赞誉传递给明天和未来。
初夏的一场细雨过后,石油河东岸上的新疆杨洗净了满身沙尘,青青的枝条上展开了翡翠般的叶片,把怀中的老君庙掩映在了浓浓的绿荫里。在玉门市生活的5年当中,每年初夏时候,我都会到这里,来聆听石油河的涛声,来端详这座赫红色的小小道观,它背靠悬崖,面对祁连山皑皑雪峰,犹似超尘脱俗的老道,拂尘飘飘,目光定定。然而正是这个清幽、宁静的所在,见证了中国石油恢宏磅礴的开发史。如今,除了石油河潺潺的流水声,仍有分布在山顶和河谷地带大大小小的抽油机,昼夜不停地“磕头”抽油。
一位史学家曾经告诉我:在上世纪30、40年代国内外出版的地图上,没有玉门,甚至找不到酒泉,但有老君庙这个地名。这句话现在无从考证,但我能够想象到石油在那个年代的意义,战略意义。
老君庙油矿得名大约是这样的,因为开发石油矿藏时的第一口油井就打在老君庙前,又因地处玉门,而称为玉门油田。事实上,老君庙油矿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发现了。我们翻翻历史典籍就不难看到有石漆、石脂等等的记述。像汉书郡国志载:“延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漾漾永永,如石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又像唐元和郡县志记载:“玉门县石脂水在县东南180里,泉有苔,如肥肉,燃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墨取用,涂鸱夷西囊及膏车。”北周武帝宣政中,又有“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功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的记述。从史书记载看,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这里的石油已被用于生活、生产与战争了。
地质师孙健初在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曾三次骑着骆驼,驮着帐篷、测量仪器、行李,穿越茫茫戈壁滩,到老君庙考察,并发现了第一口油井。后因抗日战争时期在此发现和开发当时国内最大的油田而闻名全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中享誉全球。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12月,新华社发表文章向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
“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这是著名诗人李季的诗句。20世纪60年代以后,玉门人转战大庆、四川、长庆、柴达木、吐鲁番,先后向全国各地油田输送了10多万骨干力量,4000台(套)精良设备。并涌现出了王进喜、郭孟和等代表性的人物。玉门,自此成了中国石油的代名词。曾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康世恩曾形象地评价说:“玉门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老母亲。”
还需要写下一笔,1949年,曾在老君庙工作的原中国石油公司的不少职工,远迁台湾搞石油开发。从此,这些走出老君庙的游子,只能与大陆隔海相望了。
石油,被称为地火。它们在地下酝酿、沸腾,终有一日在大地上喷涌而出!老君庙默默关注着这一切,默默经历着这一切。风霜雨雪,寒往暑来,老君庙赫红色的瓦脊在侵蚀中变灰,发白,但它飞檐上的悬铃,依旧清脆悦耳;它的香火,依旧绵延不绝。这铃声等待着“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不论他们有过多少荣誉,经历过多少辛酸。在袅袅的香音里,怀着深深的虔诚,我每一年都要来这里,与那些“乡音未改鬓毛衰”的石油人一样,为这块石油的圣地,为这块梦绕魂牵的乡土,鞠上三躬。
在朝霞和落日的余晖中,老君庙显得更加悠远而宁静,像一位饱经风尘的长髯老者,兀立在一块大青石上,与我默默相对。这时间,阳光让我们身边的峭壁和石油河谷,变得金壁辉煌。仿佛五彩的祥云,在浮动、游弋。这是我梦里重复了千万遍的情形。悬铃声藐远而临近,让每一块石头都有了回音,都有了行走的生命。这怕是老君庙被游子们装在心里的缘故吧?一切在我的周围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与我相挽着臂膀。相信每一个玉门人,都怀了千丝万缕的老君庙情结。对于我,那是与日俱深的一种情怀,一种岁月无法磨灭的品格。
老君庙和“老一井”如今已被确定为玉门油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建筑。它们见证了油田60多年的风雨历程。形成景点,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它们将会使这块土地上人们用血汗浇灌出的玉门风格、“铁人”精神、石油摇篮的赞誉传递给明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