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顽石的万历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万历十年,即1582年五月,浙江杭州某驻军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兵变。其实引发兵变,跟张居正曾经的一个错误决定分不开关系。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嘉靖年间有倭寇之乱,于是当地政府招募浙江平民组成新军防御倭寇。
倭寇之乱平定后,这支四万五千人的新军就变成了防汛军,月薪自然不高。这符合情理,因为他们已无大用处。
做出这个决定,埋下这次兵变隐患的就是张居正。万历七年时,张居正还在当政,某日,戚继光的心腹如往年一样来给张居正送土特产。张居正和他聊天时,谈到戚继光在浙江时的事情。不知不觉,张居正就想到了那支新军。
他给戚继光去信说:“这支新军也曾受过你的训练,很能打。不过现在南北方都兵源充足,该节省应该节省,我觉得应该裁撤。”
戚继光回信谨慎地说:“这支军队的确很能打,倘若将他们遣散回家,恐怕将来难以驾驭。”
张居正认为戚继光分析得很对,历来正规军被解散后,士兵回到老家都游手好闲,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他考虑了一下,决定将士兵本来就不多的月薪削去三分之一。
这并非理想的办法,却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张居正在做这个决定时,曾征求浙江方面多方意见,浙江官员全部同意。其实有人持不同意见,但张居正平时做事有些霸道,谁的意见和他不同,谁就是在挑战他,因此无人敢吱声。
这些年,随着海贸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朝廷又不加以控制,大量发行银元,导致通货膨胀已经露出了苗头,也就是货币已经开始贬值,浙军本来就微薄的军饷更加难以维持。
万历十年五月,这些士兵们迫于生计,只好群起要求加工资。地球人都知道,正如打工仔跟老板说要加薪,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三天之后,浙江巡抚衙门根本不予理睬,反而横加指责。士兵们轮番上阵讨要,巡抚吴善言发了威,站在衙门口对士兵们破口大骂。
浙江备倭军,那可是戚继光待过的地方。戚继光训练出的士兵都是无畏之徒,遇到不公马上反抗。所以吴善言被从马上掀翻在地,众士兵把他踩了个半死。吴善言正在嗷嗷怪叫,士兵们已冲进兵器营,取得武器,又冲击各个衙门,兵变就此发生。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天下午,杭州城里又发生了民变,这是怎么回事呢?还是因为杭州官员中饱私囊引起的。
后世关于这件事起因有段文字记录,内容如下:”上虞人丁仕卿,寓杭,为东李坊之社教读。见会城之民惫于夫宿,不任,亦投牒当路,谓官夫百七十名,足备拨遣夜巡之役,既户出间架钱以招募总甲火夫,而复差及保甲,俾民财力两敝,请俱罢免。”
啥意思呢?当时的杭州城居民每家每户主要负责巡视地方夜间治安,不过有科举功名的士人与在外地的客商拥有特权,免服差役。因此夜巡差役落到一般百姓身上,轮值夜巡均不得休息,于是衍生出“以银代役”的变通方式。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杭州居民提出以房屋面积,分上中下三等征税,此为间架税并用来雇人夜巡。这样的替代方式,不仅让一般需负差役的平民在夜晚可以得到休息,也能让部分无业游民有事做有钱拿,一并解决困扰民众的夜巡和游民问题。
明代杭州倭寇横行,地方为此增设保甲。但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保甲除了一般的轮流守备外也要协助地方夜巡,本以为是短暂的权宜之计后来却成为常例,造成民众明明缴交了间架税,却仍然要负担夜巡的情况。
当时在杭州任教的丁仕卿屡次上书,希望能够改善杭州百姓的间架税与夜巡工作,从嘉靖三十八年至万历五年(1559年至1577年),丁仕卿花了十八年,终于废除杭州百姓的夜巡并立碑做证。
这个该死的巡抚吴善言出尔反尔,收了钱中饱私囊,夜巡的事依然摊派给各家各户,已经引起了杭州居民的不满,但平日里敢怒不敢言,恰逢军营兵变一起,很多人借机把这股愤怒发泄了出来,因此杭州同时发生了民乱。
小皇帝接到消息的时候,正和王兴在御花园骑马,听到汇报,当时就勃然大怒。怒冲冲下旨命令兵部右侍郎张佳胤接替吴善言,即刻到杭州上任。王兴熟知历史知道事情的原委,害怕张佳胤去后跟原时空一样大开杀戒,立刻出言阻止朱翊钧。
小皇帝正在气头上,当时就有些不乐意了,便质问王兴:“王五郎,兵变和民乱都是谋反大罪,汝为何要阻止朕?”
王兴赶紧解释说:“皇上,臣并不想阻止皇上平叛,只是觉得这事情有些蹊跷。”
“为何如此说?”
“皇上,臣听说灾年和荒年才可能发生民乱或者兵变。如今大明四海升平,杭州这几年又风调雨顺,没听说过什么灾害,出了这样大的事情,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再说杭州的军队是戚大帅训练出来的,向来以纪律严明著称,好端端的怎么会突然发生兵变?这里面肯定有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臣没有别的意思,平叛是肯定要的,但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大杀一通。否则有损皇上盛世明君之声誉。臣建议皇上派锦衣卫或东厂随军平叛,调查事情的真相。这样既不放过始作俑者,也不滥杀无辜。”
小皇帝一听也对啊,立刻下旨要兵部右侍郎张佳胤接替吴善言到杭州指挥平叛,但要求他不能滥杀无辜。同时派遣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亲自前往杭州调查真相,对肇事者绝不姑息。
张佳胤和刘守有很快就赶到了杭州平息了叛乱,这些士兵并不是真的想造反,只是想引起朝廷的注意,所以朝廷派人下来,经过谈判就回到了军营,兵变很快平息。除了几个领头的军士下了狱,还有一些趁火打劫的地痞无赖被斩杀,基本上没有大开杀戒。
锦衣卫很快查明了事情的真相,吴善言等一些当地官员因为贪腐激起民变被革职查办。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四万多浙军的去留成了个棘手的问题,留在杭州肯定不行,有了兵变的前科,留在当地是个不稳定的因素。同样裁掉的话也不行,这些军士散入民间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动乱。
思来想去,小皇帝找来了好基友王兴商量。这几年相处下来,朱翊钧越来越信任王兴,因此他很想听听这家伙的意见。王兴想了想便给朱翊钧出了个主意。他说这些浙军大部分出身义乌矿工,王兴建议将这支备倭军改编成建设兵团,派到旅顺去那边去开矿。
王兴打开地图,指着旅顺附近一个大铁矿建议把它开发出来,就在当地办一个炼钢厂。他告诉小皇帝关岛已经研究出了新的冶炼技术,大大提高了效率,可以大幅度提高钢铁的产量。
如果朝廷把这些人安置到这里,就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眼下棘手的问题,虽然前期投资有些大,但只要钢铁厂开办起来,扣除平时这些军队的花销,每年朝廷还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小皇帝一听觉得是个不错的办法,就请来申首辅讨论这件事,申时行仔细询问了钢铁厂的日常产量和前期投入,衡量了一下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同时也可以改革当地的卫所,看看能不能找出个办法治理一下现在卫所面临的问题。
只不过谁去管这支部队呢?申时行提了几个人的名字,但朱翊钧认为不太合适,主要是这些人和戚继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想想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朱翊钧就不太想提拔。
小皇帝和申时行这下子犯了难,这个人选要求实在有些苛刻,不仅要有领兵的经验,还需要有治理地方的能力。
朱翊钧看了眼王兴,想了想,觉得也不太合适,一个是太年轻,二是自己还离不开这家伙。不过朱翊钧还是试探着一问,王兴这家伙立马不乐意了。直言自己从未带过兵,京城里还有这么多事情,哪有闲心操这个心。
小皇帝和申时行两个人左思右想,又提出了几个人选,讨论了一下都觉得不太合适。正在一筹莫展之间,朱翊钧猛然想起了一人——王家老二王振,于是朱翊钧试着提出这个人选。
申时行听到这个名字,想了想也觉得挺合适的,王家人善于经营名声在外。王振现在大小也是个副参将了,职位正合适,听说还打过几仗,又有领兵的经验。
朝廷正好也想对那些卫所进行改革,借此机会就在金州试试。君臣俩越讨论越觉得合适,两人一拍即合。得了,就他吧!
就这样,远在万里之外的北大年驻军司令王振,阴差阳错的成了金州卫指挥使,副参将成了参将,下辖金州中左千户所(旅顺)。
……
王实接到电报后,开心极了,拍着刘黑子夸自己真的好运气。这么好一个战略要地到了自己的手里,将来对付小日本的时候,这可是一个不错的海军港口,王实立刻给赵甲去了电报,让他组织一个班子配合王振接手金州卫。
莫名其妙成了朝廷的将领,王振心中却不太乐意。他喜欢海上的生活,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不喜欢种田这种打基础的工作。
这两年,王振多次跟王实申请去拓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被王实否决了,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东南亚还没有稳定下来,现在就去开发大洋洲有些仓促,而且最大的瓶颈是人口太少。
军令不可违,王振也不能例外。万历十年六月三日,王振闷闷不乐赶到了北京城,在王兴的陪伴下去兵部清吏司办完手续,就等候小皇帝的召见。
和小皇帝的第一次见面很仓促,朱翊钧在文华殿召见了王振,匆匆的聊了几句就打发他,搞得王振很郁闷,来的时候准备了很多应对方案,什么都没用上。
还是王兴告诉了他小皇帝最近非常的嗨皮,王振问怎么回事?王兴笑嘻嘻的告诉他,朱翊钧坠入爱河了。
是的,你没看错,朱翊钧恋爱了!怎么回事呢?原来就在今年三月,一名年仅十四岁的姑娘郑氏被选入宫,走进了万历的生活。
这位女孩不仅聪明漂亮,而且能歌善舞、通文晓墨,在生活上给了万历充分的精神陪伴,相比起后宫大多数唯唯诺诺谨慎小心的嫔妃,郑氏大胆活泼,甚至敢挑逗嘲笑万历。
这让长期受捆绑教育的万历有着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可以和郑氏几乎平等地交谈,诉说他此前那些无法倾吐的苦水,有了女人的理解万历也格外舒心。他们幸福地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王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以后,王振皱皱眉,无奈的吐出几个字:“这可不是件好事,哎,大明的多事之秋快来了!嘿嘿,五弟啊,你这个心理辅导员过两三年就要迎接最大的挑战了,小皇帝会不会怠政,就看你的思想工作到不到位了。”
王兴先一愣,霍然醒悟过来,一拍额头惊道:“我靠,差点忘了万历十四年的国本之争!”
王振狡黠的露齿一笑,拍拍王兴的肩膀道:“努力吧!骚年”,然后幸灾乐祸地扬长而去。
“特么的,这知心哥哥可真不是人干的。”王兴愁眉苦脸地叹了口气,怏怏地跟了上去。
怎么回事呢?笔者要在这里啰嗦两句。原时空的万历十四年,郑氏生下了他们的皇子,起名朱常洵。
万历特别高兴,比起长子朱常洛是次意外的冲动,常洵是真正的爱情结晶。他打算立刻进封郑氏为皇贵妃,却遭到了一致反对。恭妃生下皇长子都没有得到如此高的位分,郑氏凭什么?
况且因为当时的皇后没有生育,所以根据规矩是要立皇长子、也就是恭妃生下的朱常洛为太子的,而皇帝却要进封生下幼子的郑氏比恭妃更高的地位,这不摆明了也很可能准备让偏爱的小儿子入主东宫嘛!于礼不符!这么严重的问题,怎么能由着万历胡来呢!
于是,万历十四年二月,前廷的“名嘴”们开始行动了,内阁大臣申时行直接上疏,要求皇上册立皇长子为太子,满朝文武也纷纷响应,指责万历专宠郑贵妃什么的,拉开了“国本之争”的帷幕。
所谓“国本”,即立谁做太子的问题,因关乎到以后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根本大事,引起了大规模的“国本之争”。万历对群臣的攻击采取敌进我退的策略,他装傻,避而不谈,以长子年幼为由一味推脱。
... -->>
万历十年,即1582年五月,浙江杭州某驻军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兵变。其实引发兵变,跟张居正曾经的一个错误决定分不开关系。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嘉靖年间有倭寇之乱,于是当地政府招募浙江平民组成新军防御倭寇。
倭寇之乱平定后,这支四万五千人的新军就变成了防汛军,月薪自然不高。这符合情理,因为他们已无大用处。
做出这个决定,埋下这次兵变隐患的就是张居正。万历七年时,张居正还在当政,某日,戚继光的心腹如往年一样来给张居正送土特产。张居正和他聊天时,谈到戚继光在浙江时的事情。不知不觉,张居正就想到了那支新军。
他给戚继光去信说:“这支新军也曾受过你的训练,很能打。不过现在南北方都兵源充足,该节省应该节省,我觉得应该裁撤。”
戚继光回信谨慎地说:“这支军队的确很能打,倘若将他们遣散回家,恐怕将来难以驾驭。”
张居正认为戚继光分析得很对,历来正规军被解散后,士兵回到老家都游手好闲,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他考虑了一下,决定将士兵本来就不多的月薪削去三分之一。
这并非理想的办法,却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张居正在做这个决定时,曾征求浙江方面多方意见,浙江官员全部同意。其实有人持不同意见,但张居正平时做事有些霸道,谁的意见和他不同,谁就是在挑战他,因此无人敢吱声。
这些年,随着海贸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朝廷又不加以控制,大量发行银元,导致通货膨胀已经露出了苗头,也就是货币已经开始贬值,浙军本来就微薄的军饷更加难以维持。
万历十年五月,这些士兵们迫于生计,只好群起要求加工资。地球人都知道,正如打工仔跟老板说要加薪,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三天之后,浙江巡抚衙门根本不予理睬,反而横加指责。士兵们轮番上阵讨要,巡抚吴善言发了威,站在衙门口对士兵们破口大骂。
浙江备倭军,那可是戚继光待过的地方。戚继光训练出的士兵都是无畏之徒,遇到不公马上反抗。所以吴善言被从马上掀翻在地,众士兵把他踩了个半死。吴善言正在嗷嗷怪叫,士兵们已冲进兵器营,取得武器,又冲击各个衙门,兵变就此发生。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天下午,杭州城里又发生了民变,这是怎么回事呢?还是因为杭州官员中饱私囊引起的。
后世关于这件事起因有段文字记录,内容如下:”上虞人丁仕卿,寓杭,为东李坊之社教读。见会城之民惫于夫宿,不任,亦投牒当路,谓官夫百七十名,足备拨遣夜巡之役,既户出间架钱以招募总甲火夫,而复差及保甲,俾民财力两敝,请俱罢免。”
啥意思呢?当时的杭州城居民每家每户主要负责巡视地方夜间治安,不过有科举功名的士人与在外地的客商拥有特权,免服差役。因此夜巡差役落到一般百姓身上,轮值夜巡均不得休息,于是衍生出“以银代役”的变通方式。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杭州居民提出以房屋面积,分上中下三等征税,此为间架税并用来雇人夜巡。这样的替代方式,不仅让一般需负差役的平民在夜晚可以得到休息,也能让部分无业游民有事做有钱拿,一并解决困扰民众的夜巡和游民问题。
明代杭州倭寇横行,地方为此增设保甲。但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保甲除了一般的轮流守备外也要协助地方夜巡,本以为是短暂的权宜之计后来却成为常例,造成民众明明缴交了间架税,却仍然要负担夜巡的情况。
当时在杭州任教的丁仕卿屡次上书,希望能够改善杭州百姓的间架税与夜巡工作,从嘉靖三十八年至万历五年(1559年至1577年),丁仕卿花了十八年,终于废除杭州百姓的夜巡并立碑做证。
这个该死的巡抚吴善言出尔反尔,收了钱中饱私囊,夜巡的事依然摊派给各家各户,已经引起了杭州居民的不满,但平日里敢怒不敢言,恰逢军营兵变一起,很多人借机把这股愤怒发泄了出来,因此杭州同时发生了民乱。
小皇帝接到消息的时候,正和王兴在御花园骑马,听到汇报,当时就勃然大怒。怒冲冲下旨命令兵部右侍郎张佳胤接替吴善言,即刻到杭州上任。王兴熟知历史知道事情的原委,害怕张佳胤去后跟原时空一样大开杀戒,立刻出言阻止朱翊钧。
小皇帝正在气头上,当时就有些不乐意了,便质问王兴:“王五郎,兵变和民乱都是谋反大罪,汝为何要阻止朕?”
王兴赶紧解释说:“皇上,臣并不想阻止皇上平叛,只是觉得这事情有些蹊跷。”
“为何如此说?”
“皇上,臣听说灾年和荒年才可能发生民乱或者兵变。如今大明四海升平,杭州这几年又风调雨顺,没听说过什么灾害,出了这样大的事情,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再说杭州的军队是戚大帅训练出来的,向来以纪律严明著称,好端端的怎么会突然发生兵变?这里面肯定有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臣没有别的意思,平叛是肯定要的,但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大杀一通。否则有损皇上盛世明君之声誉。臣建议皇上派锦衣卫或东厂随军平叛,调查事情的真相。这样既不放过始作俑者,也不滥杀无辜。”
小皇帝一听也对啊,立刻下旨要兵部右侍郎张佳胤接替吴善言到杭州指挥平叛,但要求他不能滥杀无辜。同时派遣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亲自前往杭州调查真相,对肇事者绝不姑息。
张佳胤和刘守有很快就赶到了杭州平息了叛乱,这些士兵并不是真的想造反,只是想引起朝廷的注意,所以朝廷派人下来,经过谈判就回到了军营,兵变很快平息。除了几个领头的军士下了狱,还有一些趁火打劫的地痞无赖被斩杀,基本上没有大开杀戒。
锦衣卫很快查明了事情的真相,吴善言等一些当地官员因为贪腐激起民变被革职查办。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四万多浙军的去留成了个棘手的问题,留在杭州肯定不行,有了兵变的前科,留在当地是个不稳定的因素。同样裁掉的话也不行,这些军士散入民间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动乱。
思来想去,小皇帝找来了好基友王兴商量。这几年相处下来,朱翊钧越来越信任王兴,因此他很想听听这家伙的意见。王兴想了想便给朱翊钧出了个主意。他说这些浙军大部分出身义乌矿工,王兴建议将这支备倭军改编成建设兵团,派到旅顺去那边去开矿。
王兴打开地图,指着旅顺附近一个大铁矿建议把它开发出来,就在当地办一个炼钢厂。他告诉小皇帝关岛已经研究出了新的冶炼技术,大大提高了效率,可以大幅度提高钢铁的产量。
如果朝廷把这些人安置到这里,就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眼下棘手的问题,虽然前期投资有些大,但只要钢铁厂开办起来,扣除平时这些军队的花销,每年朝廷还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小皇帝一听觉得是个不错的办法,就请来申首辅讨论这件事,申时行仔细询问了钢铁厂的日常产量和前期投入,衡量了一下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同时也可以改革当地的卫所,看看能不能找出个办法治理一下现在卫所面临的问题。
只不过谁去管这支部队呢?申时行提了几个人的名字,但朱翊钧认为不太合适,主要是这些人和戚继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想想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朱翊钧就不太想提拔。
小皇帝和申时行这下子犯了难,这个人选要求实在有些苛刻,不仅要有领兵的经验,还需要有治理地方的能力。
朱翊钧看了眼王兴,想了想,觉得也不太合适,一个是太年轻,二是自己还离不开这家伙。不过朱翊钧还是试探着一问,王兴这家伙立马不乐意了。直言自己从未带过兵,京城里还有这么多事情,哪有闲心操这个心。
小皇帝和申时行两个人左思右想,又提出了几个人选,讨论了一下都觉得不太合适。正在一筹莫展之间,朱翊钧猛然想起了一人——王家老二王振,于是朱翊钧试着提出这个人选。
申时行听到这个名字,想了想也觉得挺合适的,王家人善于经营名声在外。王振现在大小也是个副参将了,职位正合适,听说还打过几仗,又有领兵的经验。
朝廷正好也想对那些卫所进行改革,借此机会就在金州试试。君臣俩越讨论越觉得合适,两人一拍即合。得了,就他吧!
就这样,远在万里之外的北大年驻军司令王振,阴差阳错的成了金州卫指挥使,副参将成了参将,下辖金州中左千户所(旅顺)。
……
王实接到电报后,开心极了,拍着刘黑子夸自己真的好运气。这么好一个战略要地到了自己的手里,将来对付小日本的时候,这可是一个不错的海军港口,王实立刻给赵甲去了电报,让他组织一个班子配合王振接手金州卫。
莫名其妙成了朝廷的将领,王振心中却不太乐意。他喜欢海上的生活,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不喜欢种田这种打基础的工作。
这两年,王振多次跟王实申请去拓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被王实否决了,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东南亚还没有稳定下来,现在就去开发大洋洲有些仓促,而且最大的瓶颈是人口太少。
军令不可违,王振也不能例外。万历十年六月三日,王振闷闷不乐赶到了北京城,在王兴的陪伴下去兵部清吏司办完手续,就等候小皇帝的召见。
和小皇帝的第一次见面很仓促,朱翊钧在文华殿召见了王振,匆匆的聊了几句就打发他,搞得王振很郁闷,来的时候准备了很多应对方案,什么都没用上。
还是王兴告诉了他小皇帝最近非常的嗨皮,王振问怎么回事?王兴笑嘻嘻的告诉他,朱翊钧坠入爱河了。
是的,你没看错,朱翊钧恋爱了!怎么回事呢?原来就在今年三月,一名年仅十四岁的姑娘郑氏被选入宫,走进了万历的生活。
这位女孩不仅聪明漂亮,而且能歌善舞、通文晓墨,在生活上给了万历充分的精神陪伴,相比起后宫大多数唯唯诺诺谨慎小心的嫔妃,郑氏大胆活泼,甚至敢挑逗嘲笑万历。
这让长期受捆绑教育的万历有着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可以和郑氏几乎平等地交谈,诉说他此前那些无法倾吐的苦水,有了女人的理解万历也格外舒心。他们幸福地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王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以后,王振皱皱眉,无奈的吐出几个字:“这可不是件好事,哎,大明的多事之秋快来了!嘿嘿,五弟啊,你这个心理辅导员过两三年就要迎接最大的挑战了,小皇帝会不会怠政,就看你的思想工作到不到位了。”
王兴先一愣,霍然醒悟过来,一拍额头惊道:“我靠,差点忘了万历十四年的国本之争!”
王振狡黠的露齿一笑,拍拍王兴的肩膀道:“努力吧!骚年”,然后幸灾乐祸地扬长而去。
“特么的,这知心哥哥可真不是人干的。”王兴愁眉苦脸地叹了口气,怏怏地跟了上去。
怎么回事呢?笔者要在这里啰嗦两句。原时空的万历十四年,郑氏生下了他们的皇子,起名朱常洵。
万历特别高兴,比起长子朱常洛是次意外的冲动,常洵是真正的爱情结晶。他打算立刻进封郑氏为皇贵妃,却遭到了一致反对。恭妃生下皇长子都没有得到如此高的位分,郑氏凭什么?
况且因为当时的皇后没有生育,所以根据规矩是要立皇长子、也就是恭妃生下的朱常洛为太子的,而皇帝却要进封生下幼子的郑氏比恭妃更高的地位,这不摆明了也很可能准备让偏爱的小儿子入主东宫嘛!于礼不符!这么严重的问题,怎么能由着万历胡来呢!
于是,万历十四年二月,前廷的“名嘴”们开始行动了,内阁大臣申时行直接上疏,要求皇上册立皇长子为太子,满朝文武也纷纷响应,指责万历专宠郑贵妃什么的,拉开了“国本之争”的帷幕。
所谓“国本”,即立谁做太子的问题,因关乎到以后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根本大事,引起了大规模的“国本之争”。万历对群臣的攻击采取敌进我退的策略,他装傻,避而不谈,以长子年幼为由一味推脱。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