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独立康桥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编者按 让我们牢记历史,牢记那过去的事情 1942年,微山湖畔。风,吹动着盛开的芦花,犹如湖水胸前肃穆的白纱。
国民党县政府主持召开的悼念为国捐躯抗日英雄大会,正在进行。会场上,悬挂着一个身着国民党军装、戴着眼镜、表情沉静儒雅的英俊男人照片。照片下面,站立着身穿白色孝衣的中年女子和一个同样一身素白的八九岁孩子。
随着沉痛悼念的声音在会场上回荡,悲伤的微山湖泪花滚滚。滚动的泪花里不断叠现出照片中的男人率领全团500多名官兵与1000多名日本鬼子和伪军血战的场景。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投完了,面对鬼子从徐州开来的援兵,男人的眼睛被怒火烧得血红,他大喊一声,举枪杀入敌阵。身后,紧跟着一群脸上、身上洒满热血的英雄好汉。一颗罪恶的子弹袭来,血,从男人的太阳穴喷涌而出。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回转身,把目光投向生他养他的微山湖,然后,缓缓倒在了湖水的怀抱中。嘴角,挂着一抹无怨无悔的笑。
秋风瑟瑟,吹起了女子头上的黑发,露出了她悲伤欲绝的面孔。泪,凝聚着悲哀,一颗又一颗,从眼角滑落;无声的哭泣,饱含着伤痛,一声又一声,从心底发出。她用尽力气支撑自己,但止不住的颤抖,犹如风中摇曳的芦苇,让四周痛惜关切的目光潮湿
多少年后,当我在灯下给白发苍苍的父亲整理回忆录的时候,看到这一幕,心痛的感觉顿时如夜色弥漫开来,我的眼睛也不觉湿润了。因为,照片中的男人是我爷爷,那个一身孝衣的女子是我的奶奶。
对奶奶的印象一直不深。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不放心奶奶独自一人在老家生活,曾把她接来。看到父母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奶奶不安地说自己添了累赘,于是,就要回去。无论父母怎么劝说,奶奶都主意不改。印象中的奶奶,总是端坐在那张老藤椅上,沉默不语。很多时候,望着被夕阳余辉涂满全身的奶奶,童年的我感觉她如画中的景致一样,埋藏着故事,充满了神秘。但是,她只是慈爱地望着我,从不解答我的好奇。
是父亲的回忆录,让步入中年的我有了深入了解奶奶的机会,在那些发黄的老照片中,在父亲深情的叙述里,我一次又一次走近奶奶,在过去的每一寸时光里,探寻她的足迹,捕捉她的身影,倾听她的声音,触摸她的灵魂:
——灯下。奶奶给即将去天津军官学校学习的爷爷整理行装。这一走,就是三年两载。奶奶无声地把春夏秋冬的衣服和不舍、牵挂、温情细心地折叠起来,装进箱子。爷爷看着床上熟睡的两个五岁和两岁的儿子,再看看身体瘦弱的奶奶,不觉为自己走后的日子担忧起来。忙碌中的奶奶好像猜到了爷爷的心思,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回头说,你是干大事的人,别操心家里的事,放心走吧,家里有我呢。
——清晨。窗棂上悄悄走来了曙光的影子。奶奶低头咬断了做鞋的线,吹灭了油灯。她放下手中做好的布鞋,轻轻揉着酸疼的手指,然后站起身,把一双双做好的鞋包了起来。今天是赶集的日子,她要把这些鞋拿到集市上去卖掉,换回钱养家糊口。听着外面传来的鸡叫,奶奶赶紧唤醒了熟睡的儿子,叮嘱了几句,然后,挎着装鞋的包袱走出了家门。身后,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印。那隐入芦花深处的背影,永远地定格在窗口追寻母亲的两双明眸之中。
——村头。锣鼓喧天,苏支前线宣传队正在进行抗日宣传。闻声,两个已经长高的儿子兴奋地跑了出去。望着他们的背影,已秘密加入共产党的爷爷跟奶奶商量:送孩子去参加八路军吧。望着爷爷殷殷的目光,奶奶擦去不舍的泪花,默默地点了点头。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奶奶就送两个儿子出了家门。她拉着十五岁大儿子的手,摸着十二岁二儿子的头,千叮咛,万嘱咐。站在一旁的爷爷望着跃上树梢的早霞,催促说,时间不早了,让孩子赶紧走吧,到八路军驻地还有几十里路呢。闻此言,奶奶松开了手,两个儿子“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异口同声的说:“娘,您放心吧,等打跑了鬼子,我们就回来!”
——敌营。奶奶怒目圆睁。身边,站着心怀鬼胎的敌团长。爷爷牺牲后,他亲手带出的这支抗日武装被国民党反动势力... -->>
编者按 让我们牢记历史,牢记那过去的事情 1942年,微山湖畔。风,吹动着盛开的芦花,犹如湖水胸前肃穆的白纱。
国民党县政府主持召开的悼念为国捐躯抗日英雄大会,正在进行。会场上,悬挂着一个身着国民党军装、戴着眼镜、表情沉静儒雅的英俊男人照片。照片下面,站立着身穿白色孝衣的中年女子和一个同样一身素白的八九岁孩子。
随着沉痛悼念的声音在会场上回荡,悲伤的微山湖泪花滚滚。滚动的泪花里不断叠现出照片中的男人率领全团500多名官兵与1000多名日本鬼子和伪军血战的场景。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投完了,面对鬼子从徐州开来的援兵,男人的眼睛被怒火烧得血红,他大喊一声,举枪杀入敌阵。身后,紧跟着一群脸上、身上洒满热血的英雄好汉。一颗罪恶的子弹袭来,血,从男人的太阳穴喷涌而出。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回转身,把目光投向生他养他的微山湖,然后,缓缓倒在了湖水的怀抱中。嘴角,挂着一抹无怨无悔的笑。
秋风瑟瑟,吹起了女子头上的黑发,露出了她悲伤欲绝的面孔。泪,凝聚着悲哀,一颗又一颗,从眼角滑落;无声的哭泣,饱含着伤痛,一声又一声,从心底发出。她用尽力气支撑自己,但止不住的颤抖,犹如风中摇曳的芦苇,让四周痛惜关切的目光潮湿
多少年后,当我在灯下给白发苍苍的父亲整理回忆录的时候,看到这一幕,心痛的感觉顿时如夜色弥漫开来,我的眼睛也不觉湿润了。因为,照片中的男人是我爷爷,那个一身孝衣的女子是我的奶奶。
对奶奶的印象一直不深。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不放心奶奶独自一人在老家生活,曾把她接来。看到父母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奶奶不安地说自己添了累赘,于是,就要回去。无论父母怎么劝说,奶奶都主意不改。印象中的奶奶,总是端坐在那张老藤椅上,沉默不语。很多时候,望着被夕阳余辉涂满全身的奶奶,童年的我感觉她如画中的景致一样,埋藏着故事,充满了神秘。但是,她只是慈爱地望着我,从不解答我的好奇。
是父亲的回忆录,让步入中年的我有了深入了解奶奶的机会,在那些发黄的老照片中,在父亲深情的叙述里,我一次又一次走近奶奶,在过去的每一寸时光里,探寻她的足迹,捕捉她的身影,倾听她的声音,触摸她的灵魂:
——灯下。奶奶给即将去天津军官学校学习的爷爷整理行装。这一走,就是三年两载。奶奶无声地把春夏秋冬的衣服和不舍、牵挂、温情细心地折叠起来,装进箱子。爷爷看着床上熟睡的两个五岁和两岁的儿子,再看看身体瘦弱的奶奶,不觉为自己走后的日子担忧起来。忙碌中的奶奶好像猜到了爷爷的心思,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回头说,你是干大事的人,别操心家里的事,放心走吧,家里有我呢。
——清晨。窗棂上悄悄走来了曙光的影子。奶奶低头咬断了做鞋的线,吹灭了油灯。她放下手中做好的布鞋,轻轻揉着酸疼的手指,然后站起身,把一双双做好的鞋包了起来。今天是赶集的日子,她要把这些鞋拿到集市上去卖掉,换回钱养家糊口。听着外面传来的鸡叫,奶奶赶紧唤醒了熟睡的儿子,叮嘱了几句,然后,挎着装鞋的包袱走出了家门。身后,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印。那隐入芦花深处的背影,永远地定格在窗口追寻母亲的两双明眸之中。
——村头。锣鼓喧天,苏支前线宣传队正在进行抗日宣传。闻声,两个已经长高的儿子兴奋地跑了出去。望着他们的背影,已秘密加入共产党的爷爷跟奶奶商量:送孩子去参加八路军吧。望着爷爷殷殷的目光,奶奶擦去不舍的泪花,默默地点了点头。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奶奶就送两个儿子出了家门。她拉着十五岁大儿子的手,摸着十二岁二儿子的头,千叮咛,万嘱咐。站在一旁的爷爷望着跃上树梢的早霞,催促说,时间不早了,让孩子赶紧走吧,到八路军驻地还有几十里路呢。闻此言,奶奶松开了手,两个儿子“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异口同声的说:“娘,您放心吧,等打跑了鬼子,我们就回来!”
——敌营。奶奶怒目圆睁。身边,站着心怀鬼胎的敌团长。爷爷牺牲后,他亲手带出的这支抗日武装被国民党反动势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