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巴蛮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那种让人如痴如醉的感受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天还没黑,我走出酒店,在离海不远处栈桥边的小店中,要了一杯冰镇绿豆沙,坐在窗边的位置上观数满天的星斗。此时,天上的星星和从不远处传来的海浪声,将这座夜晚中的海岛烘托得极其静谧。此刻的心灵和身体,无比舒畅,就像是被清凉的海风穿透了一样。当我离开小店准备前往码头的时候,天突然间阴了下来,看来要下雨了。
回到房间,外面已是电闪雷鸣。我隔着窗户,望向黑夜,外面的世界此时已经变成了闪电的舞台。不同形状的闪电,每隔几分钟便耀眼地穿破夜空的帷幕,而后又迅速的隐入浓密的夜色中,不留下一丝可以抓住的痕迹。
第二天,风雨停了。我醒来后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一下子拥了进来,将满屋的浑浊涤荡得一干二净。昨日弥漫在岛上的酷热,消失得无影无终,海滩上已经聚满了人,这银白色的海滩,被当地人称作“滴水滩”又称作“涠洲沙”关干这两个名字的由来,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据说,早年间,有一条浅水沙带横亘于北海和涠洲岛间40多海里的海面之下,生活在北海的渔民们可以从沙带上涉水而过,直接到达涠洲岛。后来,沙带的中间部份在一夜间变成了汪洋大海。被隔在两地的乡民们,请来一位精通地理的道士,道士堪舆后得出了结论:原来浅滩是一条在此服刑的海龙所化,如今这条海龙已经功德圆满,要离开,回到大海中去。于是,这里便突然间断裂开来。为了感谢从前海龙曾用脊背化成道路的功德,笃信神灵的岛上居民便将海滩起名为“滴水滩”寓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含义。乡民们建立了一座龙王庙,每年海龙离去的那一天,便带着祭品来庙里供奉。随着当初建庙的人先后死去,后来的人渐渐忘却了这段功德往事,庙宇也因无人看管坍塌了。一天,很久没有享受到人间香火的海龙,突然出现在岛的上空,正准备对岛上居民施暴时,人群中一位姓周的小孩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海龙的利爪。岛民们为了祭奠这位小英雄,便将这海沙命名为了“涠洲沙”据说,如今在岛上乡民的生活中,还有一种风俗习惯。每年的这天,乡民们都会做好米糕、粽子等小吃,来到海滩边祭奠这段功德往事。
脚下的海滩干净、洁白,大海深沉、蓝黑,一明一暗的色调,将这里的气氛渲染得肃静幽雅。
我潜入海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完全新奇且陌生的世界。大海以其博大的胸怀,将走进体内的一切生灵,点化成精彩世界中的魅力元素。生活在这里活珊瑚越发绚丽,组成了一条五颜六色、灿烂夺目的“海底彩路”涠洲岛海域中能够孕育出如此瑰丽的一幕,有许多可以探究的原因。涠洲岛浅滩涨潮时平均水深3—4米,退潮时水深2米左右,为生活在这里的生命提供了最好的生长温床。在千姿百态的活珊瑚中,那些翩翩游弋的小鱼经过长久的进化,已经与珊瑚间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它们在珊瑚丛中自由的捕食,它们身上蕴藏着的奥秘,一定是大自然的“偏爱”在大自然的选择过程中,这些小鱼以“变异”的方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并成为了这片海域中的永久居民。
在海底潜行时,我还遇到了其他几位潜水者,彼此用手势向对方问好。我们这些身穿潜水衣的“外星生命”婀娜的在海中穿梭时,惹得生活在珊瑚间的小鱼纷纷探出头来观看。海底岩石上还有许多贝壳、海星和一些不知名的软体动物。当这些平时只能在探索或国家地理杂志里看到的小东西,活生生的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兴奋不已。
离开海底世界,在海浪的簇拥下回到了海滩上退掉潜水器具后,我加入海滩上的拾贝队伍。老天对我还算公平我在海滩上拾到了几个刚刚被海水带上来的,非常完整的珊瑚。这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鹿角珊瑚”的品种,据说,这种珊瑚在海底世界中,虽然长得密密麻麻,像草丛一样多。但当它们被海水带上海岸的时候,都已经被海浪摇断击碎了,所以我手中这个几乎完整的珊瑚,便显得十分珍贵。
火山口公园
涠洲岛,是一座火山岛,并且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一座,它形成于一万多年前。从空中鸟瞰,当年火山喷发时留下的地质痕迹,仍然清得可辩,令人称奇不已。而在地面游览,那些色彩绚丽的海蚀景观,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来岛上的每一个人。
岛的南部,有一座险奇的高山。构成山的岩石,是由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和被海浪带上来的珊瑚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火山岩。山的两侧,向海边延伸,相互维护,形成了一个圆形的港湾。
车在岛上的土路上飞驰,两边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林木。透过林木间的空隙,远处是一片片人工开辟出来的田地,种满了各种热带农作物。更远处,无人看管的山野里生长着仙人掌。渐渐的,车进入了火山地带。满眼裸露的山体上,布满褐色的火山岩石。这些奇形怪状火山岩石,让走近的游客误以为到了一个鬼怪的世界车继续前行,道路也变得狭窄起来,穿过了一道山口后,涠洲岛的著名景点——火山口公园,便呈现在眼前。
一条有着313级台阶的山路,是公园中唯一的一条通道,向着山顶蜿蜒而去。山顶就是涠洲岛的最高点——海蚀洞。举目远望,眼前的大海,被一片深深的蓝色渲染着,透露出一股揣摩不透的神秘。那神秘正酝酿着某种意想不到的奇迹;大海将浪花一层层推向海岸,我感受到了那雄浑持久的力量,心飘向了那一片深蓝
离开海蚀洞,一路下山,在半山腰我看见成片的火山岩将这里完全占据。这些经过“地狱之火”的历练的石之精灵,矗立着焦黑的身躯,向我展示它们非凡的魅力。它们身上留下的岁月痕迹,清晰得仿佛可以读出来。
我来到海滩上。大片熔岩组成的海蚀奇观,将我的思绪带到了远古时代。火山肆意的喷发,火红的岩浆由山顶奔涌而下。当这些欲毁灭一切的“地狱之火”燃烧到海边的时候,在水与火的交锋中“地狱之火”被熄灭在了海岸边,我仔细观察脚下的岩石。它们焦黄或焦黑的身上,清晰的保留着当时曾被烟熏火燎过的痕迹。这些经历万年磨难的岩石,被大海的力量侵蚀成各种形状。没有棱角,有的只是被海水穿凿而出的洞穴。这些洞穴,洞洞相连。清澈的海水在其间荡漾,这让我想起了宋代文人苏东坡对石钟山所作的绘声绘色的描述。
第二天上午,我踏上了返程的游船。
,但那种让人如痴如醉的感受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天还没黑,我走出酒店,在离海不远处栈桥边的小店中,要了一杯冰镇绿豆沙,坐在窗边的位置上观数满天的星斗。此时,天上的星星和从不远处传来的海浪声,将这座夜晚中的海岛烘托得极其静谧。此刻的心灵和身体,无比舒畅,就像是被清凉的海风穿透了一样。当我离开小店准备前往码头的时候,天突然间阴了下来,看来要下雨了。
回到房间,外面已是电闪雷鸣。我隔着窗户,望向黑夜,外面的世界此时已经变成了闪电的舞台。不同形状的闪电,每隔几分钟便耀眼地穿破夜空的帷幕,而后又迅速的隐入浓密的夜色中,不留下一丝可以抓住的痕迹。
第二天,风雨停了。我醒来后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一下子拥了进来,将满屋的浑浊涤荡得一干二净。昨日弥漫在岛上的酷热,消失得无影无终,海滩上已经聚满了人,这银白色的海滩,被当地人称作“滴水滩”又称作“涠洲沙”关干这两个名字的由来,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据说,早年间,有一条浅水沙带横亘于北海和涠洲岛间40多海里的海面之下,生活在北海的渔民们可以从沙带上涉水而过,直接到达涠洲岛。后来,沙带的中间部份在一夜间变成了汪洋大海。被隔在两地的乡民们,请来一位精通地理的道士,道士堪舆后得出了结论:原来浅滩是一条在此服刑的海龙所化,如今这条海龙已经功德圆满,要离开,回到大海中去。于是,这里便突然间断裂开来。为了感谢从前海龙曾用脊背化成道路的功德,笃信神灵的岛上居民便将海滩起名为“滴水滩”寓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含义。乡民们建立了一座龙王庙,每年海龙离去的那一天,便带着祭品来庙里供奉。随着当初建庙的人先后死去,后来的人渐渐忘却了这段功德往事,庙宇也因无人看管坍塌了。一天,很久没有享受到人间香火的海龙,突然出现在岛的上空,正准备对岛上居民施暴时,人群中一位姓周的小孩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海龙的利爪。岛民们为了祭奠这位小英雄,便将这海沙命名为了“涠洲沙”据说,如今在岛上乡民的生活中,还有一种风俗习惯。每年的这天,乡民们都会做好米糕、粽子等小吃,来到海滩边祭奠这段功德往事。
脚下的海滩干净、洁白,大海深沉、蓝黑,一明一暗的色调,将这里的气氛渲染得肃静幽雅。
我潜入海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完全新奇且陌生的世界。大海以其博大的胸怀,将走进体内的一切生灵,点化成精彩世界中的魅力元素。生活在这里活珊瑚越发绚丽,组成了一条五颜六色、灿烂夺目的“海底彩路”涠洲岛海域中能够孕育出如此瑰丽的一幕,有许多可以探究的原因。涠洲岛浅滩涨潮时平均水深3—4米,退潮时水深2米左右,为生活在这里的生命提供了最好的生长温床。在千姿百态的活珊瑚中,那些翩翩游弋的小鱼经过长久的进化,已经与珊瑚间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它们在珊瑚丛中自由的捕食,它们身上蕴藏着的奥秘,一定是大自然的“偏爱”在大自然的选择过程中,这些小鱼以“变异”的方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并成为了这片海域中的永久居民。
在海底潜行时,我还遇到了其他几位潜水者,彼此用手势向对方问好。我们这些身穿潜水衣的“外星生命”婀娜的在海中穿梭时,惹得生活在珊瑚间的小鱼纷纷探出头来观看。海底岩石上还有许多贝壳、海星和一些不知名的软体动物。当这些平时只能在探索或国家地理杂志里看到的小东西,活生生的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兴奋不已。
离开海底世界,在海浪的簇拥下回到了海滩上退掉潜水器具后,我加入海滩上的拾贝队伍。老天对我还算公平我在海滩上拾到了几个刚刚被海水带上来的,非常完整的珊瑚。这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鹿角珊瑚”的品种,据说,这种珊瑚在海底世界中,虽然长得密密麻麻,像草丛一样多。但当它们被海水带上海岸的时候,都已经被海浪摇断击碎了,所以我手中这个几乎完整的珊瑚,便显得十分珍贵。
火山口公园
涠洲岛,是一座火山岛,并且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一座,它形成于一万多年前。从空中鸟瞰,当年火山喷发时留下的地质痕迹,仍然清得可辩,令人称奇不已。而在地面游览,那些色彩绚丽的海蚀景观,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来岛上的每一个人。
岛的南部,有一座险奇的高山。构成山的岩石,是由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和被海浪带上来的珊瑚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火山岩。山的两侧,向海边延伸,相互维护,形成了一个圆形的港湾。
车在岛上的土路上飞驰,两边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林木。透过林木间的空隙,远处是一片片人工开辟出来的田地,种满了各种热带农作物。更远处,无人看管的山野里生长着仙人掌。渐渐的,车进入了火山地带。满眼裸露的山体上,布满褐色的火山岩石。这些奇形怪状火山岩石,让走近的游客误以为到了一个鬼怪的世界车继续前行,道路也变得狭窄起来,穿过了一道山口后,涠洲岛的著名景点——火山口公园,便呈现在眼前。
一条有着313级台阶的山路,是公园中唯一的一条通道,向着山顶蜿蜒而去。山顶就是涠洲岛的最高点——海蚀洞。举目远望,眼前的大海,被一片深深的蓝色渲染着,透露出一股揣摩不透的神秘。那神秘正酝酿着某种意想不到的奇迹;大海将浪花一层层推向海岸,我感受到了那雄浑持久的力量,心飘向了那一片深蓝
离开海蚀洞,一路下山,在半山腰我看见成片的火山岩将这里完全占据。这些经过“地狱之火”的历练的石之精灵,矗立着焦黑的身躯,向我展示它们非凡的魅力。它们身上留下的岁月痕迹,清晰得仿佛可以读出来。
我来到海滩上。大片熔岩组成的海蚀奇观,将我的思绪带到了远古时代。火山肆意的喷发,火红的岩浆由山顶奔涌而下。当这些欲毁灭一切的“地狱之火”燃烧到海边的时候,在水与火的交锋中“地狱之火”被熄灭在了海岸边,我仔细观察脚下的岩石。它们焦黄或焦黑的身上,清晰的保留着当时曾被烟熏火燎过的痕迹。这些经历万年磨难的岩石,被大海的力量侵蚀成各种形状。没有棱角,有的只是被海水穿凿而出的洞穴。这些洞穴,洞洞相连。清澈的海水在其间荡漾,这让我想起了宋代文人苏东坡对石钟山所作的绘声绘色的描述。
第二天上午,我踏上了返程的游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