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北叶800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母亲的生命里似乎注定离不开榆树。
母亲的娘家,也就是我的外婆家,在小榆树村。母亲的婆家,也就是我的父亲家,叫大榆树村。
榆树村,顾名思义,最多的是榆树。起先很多村民都厌恶这种树,不但生长慢,而且样子也很丑陋:枝条干枯虬曲,树干粗糙弯曲,即使是棵小树,颜色也显得很苍老。多数人提议伐掉它们,重新栽新的树种。老辈人都说,别看榆树样子长得难看,却是一种吉祥树,种在家前屋后可以保平安。因此村里的榆树才得以保留下来。
母亲和父亲的亲事原先母亲的父亲是不同意的,嫌父亲家太穷。但是母亲的母亲同意,说:“暂时穷点不打紧,谁能穷一辈子?”女儿是娘的心头肉,既然母亲的母亲都说话了,母亲的父亲也就不再反对了。
母亲嫁给父亲那一年刚二十岁。她性格开朗,勤劳俭朴,而且做起事来干脆利索。
听说母亲嫁给父亲的第三天,就把父亲家搞个底朝天。院子里和屋里的物品让她彻底重新作了一番布置。这让父亲的父亲很不高兴,但碍于是新过门的儿媳妇,气也就只能往肚子里咽,不好发作出来。
不过时间不长,父亲的父亲对眼前的一切也就不再感到别扭,渐渐地反倒觉着儿媳妇的布置很合理。不知是习惯了还是认同了,父亲的父亲的冷脸也就逐渐暖和起来了。
母亲过门的第六年,已经有了哥和姐了。听说当时姐一岁半,刚会走路。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灾害的第二年,各地都闹饥荒。人们不得不用野菜和树叶来充饥。野菜长在地上,大人小孩随手都可以割到,很快就抢完了。但是要摘到长在树上的叶子,可是需要一些能力的。
能充饥的树叶中属榆树叶最好,它入口还算爽滑,不但没有什么苦涩的味道,还有一股清香。摘回来之后用清水洗净,拌上点玉米面,再撒上点盐,贴在铁锅的四周,中间放上点水,烧开后,一锅香喷喷的榆叶锅贴就出来了。在当时,能够吃到榆叶锅贴也算是无尚的美味了。
我们大榆树村虽然榆树较多,由于其他村的饥民也会跑来偷摘,时间不长树上的叶子也就摘得差不多了。最后也就只有那些高而细的树上还留下一些。
母亲每天照例早早挎着篮子出去摘榆叶,虽然每天都能满篮归来,但采摘的时间却一次比一次长了。可以想见,榆叶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摘了。
父亲忙完了地里的的活,抽空也出去摘榆叶。有几次父亲只能满脸愁容地提着空篮子回来,不一会儿,母亲还是能够提着满满一篮的榆叶急急地跨进家门。父亲询问了好几回,母亲总是笑而不答。后来父亲才知道,原来母亲竟有一手绝活——爬树。
听母亲说,她小时候是个出了名的假小子。爬树、捣鸟窝、捉鱼样样都在行。后来长成了大姑娘,在她的父亲的威逼下,行为才有所收敛。母亲笑着说:“没想到现在却派上了用场。”
说是如此说,但父亲的心里却捏着一把汗。她知道母亲爬得那些树既高又细,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很危险。
有时父亲拦着不让母亲出去,被拦急了母亲也会冲父亲喊:“不去,不去,全家人都等着饿死吗?”可是父亲却不会爬树,他又不愿意跟着母亲一起去。一个大老爷们在树下干等,让一个女人爬上爬下,他抹不开这个脸。
有些自家有榆树而又不会爬树的人家,隔三差五还会请母亲去帮着他们摘榆叶。但每次他们都要把摘下的榆叶分一些给母亲做为酬劳。母亲也不客气,每回都能拎回来一篮半篮的榆叶。
靠着母亲爬树的本领,她夏摘叶,秋摘野果,再加上她勤俭持家,我们家总算熬过了荒年。
后来我们的生活逐渐有所好转。但母亲不知是摘榆叶多了还是吃榆叶多了,却留下了吃榆叶的瘾。每年榆叶刚长出来,她都要亲自上树,摘下一篮榆叶,做一锅榆叶锅贴,美美地吃上一顿。直到她六十岁了,再也爬不上树了,她还要借着梯子上树摘榆叶。
我们村的榆树大面积地被白杨树取代的时候,母亲很是伤感,一向身体健朗的母亲那一次大病了一场。当我们家最后一棵榆树也因碍事决定要砍伐时,母亲无论如何也不让。她一改过去慈祥的面容,对我们破口大骂,直到我们妥协为止。
母亲是在院中的那棵大榆树下走完她勤劳的一生的。她临终前的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吃上一碗榆叶锅贴。当父亲把一碗香喷喷的榆叶锅贴端到母亲面前时,她竟没来得急尝上一口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如今那棵大榆树依然在我们家院中枝繁叶茂,她不但成了母亲的化身,更寄托着我们儿女永久的思念。
母亲的生命里似乎注定离不开榆树。
母亲的娘家,也就是我的外婆家,在小榆树村。母亲的婆家,也就是我的父亲家,叫大榆树村。
榆树村,顾名思义,最多的是榆树。起先很多村民都厌恶这种树,不但生长慢,而且样子也很丑陋:枝条干枯虬曲,树干粗糙弯曲,即使是棵小树,颜色也显得很苍老。多数人提议伐掉它们,重新栽新的树种。老辈人都说,别看榆树样子长得难看,却是一种吉祥树,种在家前屋后可以保平安。因此村里的榆树才得以保留下来。
母亲和父亲的亲事原先母亲的父亲是不同意的,嫌父亲家太穷。但是母亲的母亲同意,说:“暂时穷点不打紧,谁能穷一辈子?”女儿是娘的心头肉,既然母亲的母亲都说话了,母亲的父亲也就不再反对了。
母亲嫁给父亲那一年刚二十岁。她性格开朗,勤劳俭朴,而且做起事来干脆利索。
听说母亲嫁给父亲的第三天,就把父亲家搞个底朝天。院子里和屋里的物品让她彻底重新作了一番布置。这让父亲的父亲很不高兴,但碍于是新过门的儿媳妇,气也就只能往肚子里咽,不好发作出来。
不过时间不长,父亲的父亲对眼前的一切也就不再感到别扭,渐渐地反倒觉着儿媳妇的布置很合理。不知是习惯了还是认同了,父亲的父亲的冷脸也就逐渐暖和起来了。
母亲过门的第六年,已经有了哥和姐了。听说当时姐一岁半,刚会走路。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灾害的第二年,各地都闹饥荒。人们不得不用野菜和树叶来充饥。野菜长在地上,大人小孩随手都可以割到,很快就抢完了。但是要摘到长在树上的叶子,可是需要一些能力的。
能充饥的树叶中属榆树叶最好,它入口还算爽滑,不但没有什么苦涩的味道,还有一股清香。摘回来之后用清水洗净,拌上点玉米面,再撒上点盐,贴在铁锅的四周,中间放上点水,烧开后,一锅香喷喷的榆叶锅贴就出来了。在当时,能够吃到榆叶锅贴也算是无尚的美味了。
我们大榆树村虽然榆树较多,由于其他村的饥民也会跑来偷摘,时间不长树上的叶子也就摘得差不多了。最后也就只有那些高而细的树上还留下一些。
母亲每天照例早早挎着篮子出去摘榆叶,虽然每天都能满篮归来,但采摘的时间却一次比一次长了。可以想见,榆叶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摘了。
父亲忙完了地里的的活,抽空也出去摘榆叶。有几次父亲只能满脸愁容地提着空篮子回来,不一会儿,母亲还是能够提着满满一篮的榆叶急急地跨进家门。父亲询问了好几回,母亲总是笑而不答。后来父亲才知道,原来母亲竟有一手绝活——爬树。
听母亲说,她小时候是个出了名的假小子。爬树、捣鸟窝、捉鱼样样都在行。后来长成了大姑娘,在她的父亲的威逼下,行为才有所收敛。母亲笑着说:“没想到现在却派上了用场。”
说是如此说,但父亲的心里却捏着一把汗。她知道母亲爬得那些树既高又细,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很危险。
有时父亲拦着不让母亲出去,被拦急了母亲也会冲父亲喊:“不去,不去,全家人都等着饿死吗?”可是父亲却不会爬树,他又不愿意跟着母亲一起去。一个大老爷们在树下干等,让一个女人爬上爬下,他抹不开这个脸。
有些自家有榆树而又不会爬树的人家,隔三差五还会请母亲去帮着他们摘榆叶。但每次他们都要把摘下的榆叶分一些给母亲做为酬劳。母亲也不客气,每回都能拎回来一篮半篮的榆叶。
靠着母亲爬树的本领,她夏摘叶,秋摘野果,再加上她勤俭持家,我们家总算熬过了荒年。
后来我们的生活逐渐有所好转。但母亲不知是摘榆叶多了还是吃榆叶多了,却留下了吃榆叶的瘾。每年榆叶刚长出来,她都要亲自上树,摘下一篮榆叶,做一锅榆叶锅贴,美美地吃上一顿。直到她六十岁了,再也爬不上树了,她还要借着梯子上树摘榆叶。
我们村的榆树大面积地被白杨树取代的时候,母亲很是伤感,一向身体健朗的母亲那一次大病了一场。当我们家最后一棵榆树也因碍事决定要砍伐时,母亲无论如何也不让。她一改过去慈祥的面容,对我们破口大骂,直到我们妥协为止。
母亲是在院中的那棵大榆树下走完她勤劳的一生的。她临终前的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吃上一碗榆叶锅贴。当父亲把一碗香喷喷的榆叶锅贴端到母亲面前时,她竟没来得急尝上一口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如今那棵大榆树依然在我们家院中枝繁叶茂,她不但成了母亲的化身,更寄托着我们儿女永久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