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半空烟雨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欲死,此意与谁论!
关于常、魏二公,因他们在白鹤山上都有读书台遗址,竟然还有一个误会在焉。原来,明隆庆六年时邛州州判王圻,误认为常谏议读书台乃魏了翁读书台而予以重培,尚刻重修鹤山旧读书台记诗碑于存。其实,真正的魏了翁读书台是在白鹤山麓的幽居寺旁。那么,幽居寺又在何处?而且白鹤山上尚且留有中国八大画派之一的“湖州竹派”始祖石室先生、也就是大文豪苏东坡之表兄文同的足迹,其他如宋状元冯时行、明书法家杨伸等,也曾在此驻留,我们一一寻去么?还是到西岩“点易洞”去罢,去寻找司马相如当年求学的地方。
3.向着白鹤山的西岩走去,走去一条清幽的小径,同行的小孩子们飞快地在前。这时正是深秋,森林里一片肃然,没有风,可听得见萧萧落木。无边的秋,会引起人人最大的多情来。秋是最容易令人产生遐思的,也是文人们写文章的最好时段。秋高气爽、秋空明净、秋风萧瑟、秋风秋雨愁煞人有多少秋的感慨!在山水佳处,虽然有秋的萧瑟和愁煞,但总是宁静。就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却还是有了喧嚣。白鹤山的后山好多地方都建搭了些棚子和茶庄,一些人以休闲为名,在里面打牌或搓麻将。我唯有叹息,叹息我们中国的山水和文化。不是吗?哪个稍稍有点名气的公园或风景名胜,还不是全都给“娱乐”大众所占领了,难道这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对历史文明的亵渎?
我一个人走在最前面,很快就来到了西岩。其实,我只是来到了西岩寺遗址。这里就是陆游西岩翠屏阁诗中“西岩独擅鹤山秋”的地方了。西岩寺已然不再,尚存十余座残缺佛龛,还有一尊红漆漆的大佛,一样的有人在信仰。佛教的吸引力真是无穷大,无处不在的信仰,究竟是人类的崇高还是迷信?是淡泊还是悲哀?我不得而知。大佛的一侧,是一龛十八罗汉,它们之间却突出了一壁石缝,有“漏米洞”三个字见在。小孩子们终于也找来了,问这问那的,于是,我向他们缓缓的叙述这“漏米洞”的故事
很久以前,临邛城里有两兄弟以撑船为生。一日,他们将满载大米的船撑到一个岸上名“仙人洞”的河段时,听到嬉笑声,原来,岸上的石洞口有三位白发老人,其中二人对弈。兄弟二人都是棋迷,又已劳累了,想歇一会儿,就情不自禁地上前凑趣。等到天色已晚,才想起回到河边,一看,系船的柏树竟然成了古朴苍老的大树,停在河边的船早已腐朽,米也早没了他们遇到了神仙!“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那么,米到哪去了呢?传说,米被仙人拿到西岩寺故址的这个石缝里,每天漏一点出来刚够给鹤林禅院买米艰难的和尚们吃,多一人时就多漏,少一人时就少漏,总之这就是漏米洞的由来。不过,有一个贪心的和尚想将洞缝里白花花的大米拿去卖,想发财,就把洞挖大点,却反而再也不会漏米了,只留下了一条又长又窄的槽道痕迹。
我是从书上看到的这个故事,小孩子们听着很有趣。其实,我也觉得有趣,虽然说只是神化了的故事,但给予人们的警醒却意味深长。
4.我反复在寻找点易洞遗址,却不得见。还是一个认真听着我讲漏米洞故事的一位年轻妈妈和她的小儿子告诉了我。于是,我们按她指引的方向寻去。可是,真找到了点易洞,竟让我大失所望!
点易洞就是汉代著名经学家胡安设帐讲“易”的地方,也就是司马相如学易的地方。可是过了两千年之后,这里什么都没有留下了,只看到一个不大的由人工凿成的仅米把深的方石洞而已,如果不是在它旁边有一面岩石坪上布满苍苔的几乎依稀莫辩的“点易洞”三字,根本无法想象它的存在有何必要。也许我不必失望,也许这真是“易洞秋风”真实的写照。它的四周全是杂草和灌木,一片萧条,游人都很难下脚去行走。这样也好,让历史痕迹隐逸在自然之中,只要有人能记着,这里曾经有过什么历史痕迹就够了,能有人发出“忍见荒城颓壁”的感慨就够了。
易经,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四书五经”之一,儒家经典,被历史上很多的人所尊崇和研究。我看过一点,但没看懂,于是也不知道它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我只记得它所提出的一点点阴阳学概念和事物变化原理,但总觉太过深奥而未细究。司马相如是否在易经中学到了什么呢?是否对他那高妙的赋文有帮助呢?嗯,我想是有的吧。
想不了这么多的,在这里站立久了,还一点不舒服,总担心脚下的虫子来咬人,何况,还有随行的小孩子们需要照顾,于是,走吧。
5.白鹤山上还有一座非常有名的西塔,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陆游自山中放舟归郡城诗有“山中白塔高嶙峋”句,即谓此塔。可惜,同伴们均不愿再去山顶了,只得作罢。一行人原路返回,再一次来到鹤林寺寺门外。
小孩子们围住先前上山时就曾围过的一个小贩摊,对其中一两样小小的旅游商品把玩,依依不舍的样子。我心中竟然一样的不舍,不知缘故。是还对务观先生的足迹探访得不够吗?还是对司马相如们的经学奥理所迷惑?还是被读书台上先贤们那若有若无的朗朗读书声留住了?也许都有,也许都没有,只是茫然。那就记得再来一次吧,我想。
2005年12月21日于邛崃
欲死,此意与谁论!
关于常、魏二公,因他们在白鹤山上都有读书台遗址,竟然还有一个误会在焉。原来,明隆庆六年时邛州州判王圻,误认为常谏议读书台乃魏了翁读书台而予以重培,尚刻重修鹤山旧读书台记诗碑于存。其实,真正的魏了翁读书台是在白鹤山麓的幽居寺旁。那么,幽居寺又在何处?而且白鹤山上尚且留有中国八大画派之一的“湖州竹派”始祖石室先生、也就是大文豪苏东坡之表兄文同的足迹,其他如宋状元冯时行、明书法家杨伸等,也曾在此驻留,我们一一寻去么?还是到西岩“点易洞”去罢,去寻找司马相如当年求学的地方。
3.向着白鹤山的西岩走去,走去一条清幽的小径,同行的小孩子们飞快地在前。这时正是深秋,森林里一片肃然,没有风,可听得见萧萧落木。无边的秋,会引起人人最大的多情来。秋是最容易令人产生遐思的,也是文人们写文章的最好时段。秋高气爽、秋空明净、秋风萧瑟、秋风秋雨愁煞人有多少秋的感慨!在山水佳处,虽然有秋的萧瑟和愁煞,但总是宁静。就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却还是有了喧嚣。白鹤山的后山好多地方都建搭了些棚子和茶庄,一些人以休闲为名,在里面打牌或搓麻将。我唯有叹息,叹息我们中国的山水和文化。不是吗?哪个稍稍有点名气的公园或风景名胜,还不是全都给“娱乐”大众所占领了,难道这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对历史文明的亵渎?
我一个人走在最前面,很快就来到了西岩。其实,我只是来到了西岩寺遗址。这里就是陆游西岩翠屏阁诗中“西岩独擅鹤山秋”的地方了。西岩寺已然不再,尚存十余座残缺佛龛,还有一尊红漆漆的大佛,一样的有人在信仰。佛教的吸引力真是无穷大,无处不在的信仰,究竟是人类的崇高还是迷信?是淡泊还是悲哀?我不得而知。大佛的一侧,是一龛十八罗汉,它们之间却突出了一壁石缝,有“漏米洞”三个字见在。小孩子们终于也找来了,问这问那的,于是,我向他们缓缓的叙述这“漏米洞”的故事
很久以前,临邛城里有两兄弟以撑船为生。一日,他们将满载大米的船撑到一个岸上名“仙人洞”的河段时,听到嬉笑声,原来,岸上的石洞口有三位白发老人,其中二人对弈。兄弟二人都是棋迷,又已劳累了,想歇一会儿,就情不自禁地上前凑趣。等到天色已晚,才想起回到河边,一看,系船的柏树竟然成了古朴苍老的大树,停在河边的船早已腐朽,米也早没了他们遇到了神仙!“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那么,米到哪去了呢?传说,米被仙人拿到西岩寺故址的这个石缝里,每天漏一点出来刚够给鹤林禅院买米艰难的和尚们吃,多一人时就多漏,少一人时就少漏,总之这就是漏米洞的由来。不过,有一个贪心的和尚想将洞缝里白花花的大米拿去卖,想发财,就把洞挖大点,却反而再也不会漏米了,只留下了一条又长又窄的槽道痕迹。
我是从书上看到的这个故事,小孩子们听着很有趣。其实,我也觉得有趣,虽然说只是神化了的故事,但给予人们的警醒却意味深长。
4.我反复在寻找点易洞遗址,却不得见。还是一个认真听着我讲漏米洞故事的一位年轻妈妈和她的小儿子告诉了我。于是,我们按她指引的方向寻去。可是,真找到了点易洞,竟让我大失所望!
点易洞就是汉代著名经学家胡安设帐讲“易”的地方,也就是司马相如学易的地方。可是过了两千年之后,这里什么都没有留下了,只看到一个不大的由人工凿成的仅米把深的方石洞而已,如果不是在它旁边有一面岩石坪上布满苍苔的几乎依稀莫辩的“点易洞”三字,根本无法想象它的存在有何必要。也许我不必失望,也许这真是“易洞秋风”真实的写照。它的四周全是杂草和灌木,一片萧条,游人都很难下脚去行走。这样也好,让历史痕迹隐逸在自然之中,只要有人能记着,这里曾经有过什么历史痕迹就够了,能有人发出“忍见荒城颓壁”的感慨就够了。
易经,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四书五经”之一,儒家经典,被历史上很多的人所尊崇和研究。我看过一点,但没看懂,于是也不知道它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我只记得它所提出的一点点阴阳学概念和事物变化原理,但总觉太过深奥而未细究。司马相如是否在易经中学到了什么呢?是否对他那高妙的赋文有帮助呢?嗯,我想是有的吧。
想不了这么多的,在这里站立久了,还一点不舒服,总担心脚下的虫子来咬人,何况,还有随行的小孩子们需要照顾,于是,走吧。
5.白鹤山上还有一座非常有名的西塔,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陆游自山中放舟归郡城诗有“山中白塔高嶙峋”句,即谓此塔。可惜,同伴们均不愿再去山顶了,只得作罢。一行人原路返回,再一次来到鹤林寺寺门外。
小孩子们围住先前上山时就曾围过的一个小贩摊,对其中一两样小小的旅游商品把玩,依依不舍的样子。我心中竟然一样的不舍,不知缘故。是还对务观先生的足迹探访得不够吗?还是对司马相如们的经学奥理所迷惑?还是被读书台上先贤们那若有若无的朗朗读书声留住了?也许都有,也许都没有,只是茫然。那就记得再来一次吧,我想。
2005年12月21日于邛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