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赤杏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一夜好睡,以一种新的心境出发。
车子贴着巴曲河西行不久,一条浩荡的大河在接纳巴曲河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到了它的身边——这就是金沙江,泥黄色的急流经了太阳的映染,满河的波澜真像金子一样在闪烁。不想西藏界就在金沙江大桥正中,一块不大的界牌却显得格外扎眼——因为,界牌上面以及界牌前后数米的桥身护栏上,涂满了过于张扬的过客们用各色笔墨、各种字体题写的“杰作”好在用藏、汉文书写的“西藏界”牌为蓝底白字,字体也够大,其界碑的主体地位尚未被改变。尽管心有不悦,但我们还是留下了与“西藏界”牌的合影——毕竟这有纪念意义啊。
或许西藏为边疆省份,也或许国家极为关心关注西藏的公路交通,进到藏境,如入异域,公路从管护、抢修到行车秩序维护,都由武警部队担当。其管控车速的方法也很特别——每台入境车辆及进藏人员在接受身份证查验之后,还需分段开据限速路条。由于早晨从巴塘出发的车辆过于集中,等候查验身份、领取路条的车队一下子排了两公里长。
利用候检机会,我下到金沙江边,拍摄完壮丽的江景后,抑制不住对这条中国母亲河——长江重要支流的亲近感——轻轻地,我掬起一捧金色的江水,仍其慢慢从手缝洒还于江流;又顺手捞起漂移在江边的一截儿木头,抹去水渍,木纹肌理是那样清晰纯粹。人与物的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吧,这截不盈一尺、细腻无暇的木头恰恰在我到来的时候,让江水送到了我的手边。我虽然不知其树名,也看不出其年轮,更无从知晓其来历,但它有过金沙江的砥砺吧,有过高原阳光的照耀吧,有过西部风雨的洗礼吧——捎它回家置于书柜,似有一种禅意。
终于,我们等到了应检,领到了第一张进藏的“限速路条”——从检查站到芒康(藏东第一县)县城70公里,须在两小时以后到达。这等于说我们的“巡洋舰”无论马力有多么强劲,也只能以35公里的时速蜗行。正当心有一丝限速过低的不满想法时,却看到检查站的门楣上写着:“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保通川藏天堑,锻造救援尖兵——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第二支队宣”再看看武警官兵对每台车辆认真检查、填发路条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顿时对他们有了满腔的敬意!在这远离繁华、生活条件艰苦、时刻都有塌方和泥石流危险的大峡谷里,年轻的武警战士为进藏旅客的行路安全无悔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有时还会用鲜血和生命去抢修塌方公路,保通川藏天堑,他们肩负的使命是光荣而神圣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理解他们的严格依规履责呢?
2
巴塘到林芝,3天里我们都穿行在河流、森林、草甸、冰川交替相伴的奇美风景中。
其实,在这近千公里的藏东一线,山极陡峻,水极湍急,路极艰险。远古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在这一区域锻造了高峰隆升、幽谷下切、山体垂直展布的特殊地貌。而巴塘至左贡260公里宽的区段地质演化似乎更为酷烈,历史上剧烈的地壳板块碰撞,使这里形成了“两壁夹三江”的罕见地形,以致发源于唐古拉山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行至拉乌山与东达山“两壁”内外的层峦叠嶂时,争先恐后,奔腾咆哮,以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挥洒出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三江并流”奇观。
不过,让我们今天叹息的是,发现这一奇观的第一人却并非是中国人,而是英国植物学家和地理学家金敦?沃德。从1911年到1950年的40年间,沃德对“三江”的河流归属、水系发育和地质地貌先后进行了8次考察,他研判“三江”年径流量的比例大致为5:3:2,测定“三江”在这一区域的最小间距只有80。5公里。这些准确的数据连同他对“三江”地区植物分布的记录报告,成为2002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对“三江并流”实地考察的重要资料依据。2003年,经该联盟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荐“三江并流”作为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正式成为伟大的“世界自然遗产”
人在旅途,看山看水,总会想到山的前生、水的今世。今日之“三江”不再是“藏在深闺人不识”的处女地,它们正在被现代科技改变着亘古未有的命运。现代勘测表明“三江”水能资源总量达17880万千瓦,其中可开发14100万千瓦。沿途我们看到,刷写着华电集团、华能集团、水电工程四局、八局、十二局等字样的水能开发团队,在“三江”主流及其各个支流拦河筑坝,机声隆隆,尘土飞扬,开发场面极为壮观;一些河段已是水坝巍然屹立,发电尾水欢畅喷涌;而开发所到之处,山体大都遍体鳞伤,满目疮痍;河流大都水量锐减,河床裸露,鱼类等水生物生存空间大大压缩我不知“三江”流域在建和已竣工的电站装机容量有多少、发挥的效益有多大,也不知还有多少个电站在等待被规划、被开发,但在心里总为美丽的“三江”感到失落与遗憾——好山好水,人类为何要为一己之利,把本来生态都很脆弱的山河弄得千疮百孔?把本来自由奔流的江河拦腰截断?把本来规律演变的地质地貌撕破打乱?人在大自然中真的能够人定胜天吗?真的能够主宰一切吗?如果说农耕、工业、信息三个文明形态是一个时光隧道,我倒真的愿意大自然永远都不要走出农耕文明的隧道,更希望“三江并流”永远都是那样没有阻拦地自由奔腾、恣意咆哮!
——可是,大自然不需要人类,却偏偏要让人类生存呢。
3
想着这些似乎无聊的问题,一路的险象倒不在了话下。
在芒康续领新的限速条,去左贡的时速仍被控以35码。时间如此充裕,前车的晓波还是提议快跑慢赶,把节余的时间用到东达山上去看雪景。
东达山海拔5008米,车子还在山腰盘旋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山顶的落雪。爬到山口标示牌处拍照,打开车门,寒风携着雪花扑面而来,气温一下子跌到摄氏零度。山口风中看夏雪,除了好奇便是兴奋。但见苍茫的山脊上披挂着丝丝冷雾,满山细细的有些发黄的草儿覆盖着一层洁白的薄雪,而山下深长的平谷里,却眼睁睁地看得见阳光的照耀。从半小时前的炎炎夏日陡然进入飘雪的冬天,那种新奇的心境真的是无法言喻。大家兴致高涨,司机小柳和小张索性顺着一条叉道把车开上了更高的山岗,顶着刺骨的寒风,呼吸着冰冷的空气,我们兴奋地伸开手掌去迎抓纷飞的雪花,惊叫着张开双臂去拥抱高原的精灵,全然忘记了身处高海拔的危险。
4
车到左贡,下午5点刚过,遇一武汉车辆,见我们也是鄂牌,倡议一块往前赶至邦达镇住宿,以便次日提早翻越业拉山、体验“七十二拐”我们响应后撵至邦达,不料第二天起来人人都说上当不小。原来,邦达虽然地势开阔,海拔却高达4080米,我们都是首次在这样高海拔的地方呆这么久,个个都高反强烈,严重者恶心呕吐,头痛欲裂;我则口干舌燥,头疼喉疼胃也疼,哼叽着翻来覆去,几乎一夜未眠,以致我怀疑自己还能不能坚持下去,漫长的西路这才走了不久呢。
邦达早晨的气温仅为摄氏4度,冷嗖嗖的空气甚至让夏日的阳光也没了温暖。我们急不可耐地登上越野(好在两位驾驶员体质不错,没被高反打倒),哪知车子也染上了高反(高原氧气不足致使汽油燃点不充分),在攀爬业拉山时很不给力。费劲上到山口,一看海拔标示牌竟达4839米。
山口处又有神圣的玛尼堆静守,又有祈愿的五彩经幡舞动——藏人总把自己的信仰、祈愿、虔诚置于山的高处——这是在把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灵魂置于高处吧。
从山口下行不远,便是被称为我国公路史上的奇迹“七十二拐”停车观景台边,当真切地看到公路像舞者握着的飘带洒落于茫茫大山皱褶的时候,我才明白了天路的真正内涵。我没有料到,高耸的业拉山,腰身竟是那样陡峭,山势竟是那样奇绝,山上无树无草,鸟儿似也难以立足。然而,40多年前,却有一支英勇的筑路部队排除千难万险,腰系绳索攀岩凿石,靠铁锤钢钎、镐锄铲锹,用鲜血和生命打通了这段上接业拉云端、下连怒江天险、川藏线上绝无仅有的“天梯公路”
天路壮观,思绪万千——如今,青藏高原已是通途万里,吉祥无边,我们当该永远铭记前辈英雄们的伟大贡献!
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我们才弹簧般地弯来折去盘旋到了怒江边,看看海拔显示,竟然一下子跌落了1900多米。大家被“跌拐”得晕天眩地,怒江却仿佛不欢迎我们一样,呈现在眼前的是满川浑浊,一脸怒容,作困兽犹斗状地嘶吼着、咆哮着,声大如雷,势若涨瀑,似在发泄着对高山挡道的不满和对深陷峡谷的幽怨。车子与怒江相向而行,但见距公路数十米高的砾岩上,密实地夹杂着粗糙的沙层与大大小小的卵石,可想而知怒江下切的距离之深、速度之快;而再往高处和远处看,夹岸峭壁寸草不生,纵横沟壑光秃荒凉。我不知这样的生态状况是与生俱来,还是人类一代代砍伐破坏所致,却有点儿明白怒江为什么而怒了。
5
中午饭点,恰好赶到了八宿县然乌镇。在“聚一堂”饭馆,我们品尝了极富特色的“石锅鸡”说它特,首先特在石锅的凿制上——其石材为墨绿色的云母石(据说仅产于藏东墨脱县),以整块石材手工精心凿制,形似湘鄂土家族生铁铸造的吊锅。云母石含有多种有宜人体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用它凿制的石锅耐火而保温。再是特在鸡的烹饪上——地道的土鸡,主配藏地特产手掌参,辅配藏贝母、山菌、天麻,佐以姜片、枸杞、红枣、花椒等,放入石锅炆火炖制,上桌之前再丢放些香菜、葱蒜。当笨重的“石锅鸡”端上桌来,一种独特的清香立时满屋四溢,大家赶忙拿勺动筷——果然,鸡汤品之清雅,沁人心脾;鸡肉食之香嫩,入口即化。
镇边的然乌湖在川藏线上久负盛名,向有“西天瑶池”之誉。它以冰雪融水与自然降雨为源,据称除了雨季,22平方公里的湖面是清澈透底的。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只看到了浩渺的烟波与树的倒映,浑浊的湖水实在是无法映进高远的蓝天与白云。好在湖的四围直至山腰,森林铺天盖地,浓绿尽染;林与水的间隙里,散落着几户藏居、几畦青稞田块;绿茵般的草滩上,牛羊像画中的静物一样安逸而恬适。
6
顺着狭长的山谷,然乌湖蜿蜒十余公里后逐渐收缩为一条河流。但河不叫河,叫帕隆藏布江,它流过的山谷叫帕隆藏布大峡谷。车在大峡谷穿行,两山虽仍高峻,但随着海拔的持续下降,半山以下的森林越来越茂密,而半山之上呢,经过一段混交林的过渡与高山草甸的铺延,再往上,整个山巅便是冰雪的世界了。那银色的冰川就像高高在上的冰美人,静静地俯视着森林、河流、公路与村庄。
这是我们进入川藏线以来从视觉到感觉最美的一段旅程。海拔已降至3000米以下,树多林密,氧气充足,大家因而精神抖擞。沿途路况良好,弯少道平,几无颠簸;风景极富层次感、色彩感——从来古冰川进入眼帘开始,到接续上壮丽的米堆冰川,车行百余公里,我们一直都在杏黄色的江水、淡黄色的青稞、深绿色的森林、翠绿色的草甸以及银白色的冰川伴随下,领略从海拔2680米(波密县城)到海拔6800米(米堆冰川主峰)的地质景观与植物群落垂直分布的神奇画卷。
高远处,令人神往的自然是米堆冰川。车在谷底无论怎么转悠,无论行走多远,只要抬起头来,总能看得见它巍峨的身影。据称,米堆冰川由两条世界级的冰瀑汇流而成,因受喜玛拉雅山东段气候影响,其处于北纬29暗谋ǎ露染贡任挥诒蔽?4暗牟穸啾ɑ挂停蝗从忠蚱湮扯鹊汀7肿悖u哪┒司谷簧湃却b汤渡帧t诠鹊滓mㄖ辈迳郑自频阕罕澹撕棋炭盏挠吵模锥驯ㄓ倘缬我圃谔斓丶涞木椋薇壬衿妫薇茸趁馈?
更为奇特的是,伴随着我们的西行,帕隆藏布江也一直同向西流。且险滩比接,江流湍急,叠水众多,滚滚江水腾起的水雾把两岸密布的丛林也洗刷得特别青翠。惊奇之余,我打开手机“百度”得知,帕隆藏布大峡谷平均深度3555米,是世界第三大峡谷,江的源头是海拔4900米的阿扎贡拉冰川,最低点与易贡藏布河汇合处海拔仅为2000米,如此悬殊落差,江流焉能不急?远古地壳运动造就了帕隆藏布大峡谷东高西低地形,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导致了江水逆向而流。虽然“百度”长了我眼前的地理知识,但对于这条我有生以来见过和走过的水往西流的最长江河,我仍是匪夷所思,感慨其向西的流程之长——从然乌湖算起,到通麦与易贡藏布河汇合(折向南流入雅鲁藏布江),帕隆藏布江足足向西奔流了150多公里。
有佛教观点认为,凡是水向西流的地方都是人杰“寺”灵之隅。我不知帕隆藏布江流过的大峡谷有无藏传佛教名寺,也不知当地出没出过高僧大德,但天下河流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奇地异像,使我感到大自然处处都充满着神秘——也许,唯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我们的灵魂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妥。
7
车近波密县城,我们在一处美得像油画一样的小村落停下来。拿上相机,越过公路,寻找拍摄角度。但见村头林海里竟有几人才能合抱得过来的大树,藏居旁的樟树像撑开的一把巨伞,冠覆直径足有50多米,还有蜿蜒欢唱的清澈小溪,溪畔争奇斗艳的野花、饮水嬉戏的牛羊如果不是田园里长着即将成熟的青稞,我们真的不敢相信这是在藏地。“此景只应江南有啊”——我们不由自主地啧啧称奇,不停地调换着拍摄角度,沉溺于美轮美奂的“西藏江南”不舍离去。
波密县城盘踞在一座大山弯里,灵秀而整洁,街上树绿花香,商业繁荣。帕隆藏布江从城南奔流西下,江面宽阔,流速极快,波涛的声响犹如小城的天籁之音,而山弯上的林梢在晚风中似在为涛声打着节拍,远处的雪山呢,该是小城的守护神了。我们选择广场边一家干净的餐馆入座,餐厅墙壁挂着两幅放大的摄影作品:中国最美生态村——西藏波密嘎郎村,中国最美森林——波密岗乡云杉林。这两个“中国最美”都在我们第二天的旅程之中,在这里先睹为快,却有似曾相识之感——原来我们下午一路饱览的风光,与画中的美景几无二致。是啊,西藏之美无处不在——此刻,夕阳为远处的米堆冰川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在幽蓝的天空映衬下更显巍峨,更显神秘;而广场的大音箱里,藏族歌手旺姆深情地唱起了大美西藏,脆亮的歌声响彻在小城的晚霞中,我们也醉在了“西藏小瑞士”的街头!
8
 ... -->>
1
一夜好睡,以一种新的心境出发。
车子贴着巴曲河西行不久,一条浩荡的大河在接纳巴曲河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到了它的身边——这就是金沙江,泥黄色的急流经了太阳的映染,满河的波澜真像金子一样在闪烁。不想西藏界就在金沙江大桥正中,一块不大的界牌却显得格外扎眼——因为,界牌上面以及界牌前后数米的桥身护栏上,涂满了过于张扬的过客们用各色笔墨、各种字体题写的“杰作”好在用藏、汉文书写的“西藏界”牌为蓝底白字,字体也够大,其界碑的主体地位尚未被改变。尽管心有不悦,但我们还是留下了与“西藏界”牌的合影——毕竟这有纪念意义啊。
或许西藏为边疆省份,也或许国家极为关心关注西藏的公路交通,进到藏境,如入异域,公路从管护、抢修到行车秩序维护,都由武警部队担当。其管控车速的方法也很特别——每台入境车辆及进藏人员在接受身份证查验之后,还需分段开据限速路条。由于早晨从巴塘出发的车辆过于集中,等候查验身份、领取路条的车队一下子排了两公里长。
利用候检机会,我下到金沙江边,拍摄完壮丽的江景后,抑制不住对这条中国母亲河——长江重要支流的亲近感——轻轻地,我掬起一捧金色的江水,仍其慢慢从手缝洒还于江流;又顺手捞起漂移在江边的一截儿木头,抹去水渍,木纹肌理是那样清晰纯粹。人与物的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吧,这截不盈一尺、细腻无暇的木头恰恰在我到来的时候,让江水送到了我的手边。我虽然不知其树名,也看不出其年轮,更无从知晓其来历,但它有过金沙江的砥砺吧,有过高原阳光的照耀吧,有过西部风雨的洗礼吧——捎它回家置于书柜,似有一种禅意。
终于,我们等到了应检,领到了第一张进藏的“限速路条”——从检查站到芒康(藏东第一县)县城70公里,须在两小时以后到达。这等于说我们的“巡洋舰”无论马力有多么强劲,也只能以35公里的时速蜗行。正当心有一丝限速过低的不满想法时,却看到检查站的门楣上写着:“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保通川藏天堑,锻造救援尖兵——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第二支队宣”再看看武警官兵对每台车辆认真检查、填发路条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顿时对他们有了满腔的敬意!在这远离繁华、生活条件艰苦、时刻都有塌方和泥石流危险的大峡谷里,年轻的武警战士为进藏旅客的行路安全无悔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有时还会用鲜血和生命去抢修塌方公路,保通川藏天堑,他们肩负的使命是光荣而神圣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理解他们的严格依规履责呢?
2
巴塘到林芝,3天里我们都穿行在河流、森林、草甸、冰川交替相伴的奇美风景中。
其实,在这近千公里的藏东一线,山极陡峻,水极湍急,路极艰险。远古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在这一区域锻造了高峰隆升、幽谷下切、山体垂直展布的特殊地貌。而巴塘至左贡260公里宽的区段地质演化似乎更为酷烈,历史上剧烈的地壳板块碰撞,使这里形成了“两壁夹三江”的罕见地形,以致发源于唐古拉山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行至拉乌山与东达山“两壁”内外的层峦叠嶂时,争先恐后,奔腾咆哮,以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挥洒出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三江并流”奇观。
不过,让我们今天叹息的是,发现这一奇观的第一人却并非是中国人,而是英国植物学家和地理学家金敦?沃德。从1911年到1950年的40年间,沃德对“三江”的河流归属、水系发育和地质地貌先后进行了8次考察,他研判“三江”年径流量的比例大致为5:3:2,测定“三江”在这一区域的最小间距只有80。5公里。这些准确的数据连同他对“三江”地区植物分布的记录报告,成为2002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对“三江并流”实地考察的重要资料依据。2003年,经该联盟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荐“三江并流”作为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正式成为伟大的“世界自然遗产”
人在旅途,看山看水,总会想到山的前生、水的今世。今日之“三江”不再是“藏在深闺人不识”的处女地,它们正在被现代科技改变着亘古未有的命运。现代勘测表明“三江”水能资源总量达17880万千瓦,其中可开发14100万千瓦。沿途我们看到,刷写着华电集团、华能集团、水电工程四局、八局、十二局等字样的水能开发团队,在“三江”主流及其各个支流拦河筑坝,机声隆隆,尘土飞扬,开发场面极为壮观;一些河段已是水坝巍然屹立,发电尾水欢畅喷涌;而开发所到之处,山体大都遍体鳞伤,满目疮痍;河流大都水量锐减,河床裸露,鱼类等水生物生存空间大大压缩我不知“三江”流域在建和已竣工的电站装机容量有多少、发挥的效益有多大,也不知还有多少个电站在等待被规划、被开发,但在心里总为美丽的“三江”感到失落与遗憾——好山好水,人类为何要为一己之利,把本来生态都很脆弱的山河弄得千疮百孔?把本来自由奔流的江河拦腰截断?把本来规律演变的地质地貌撕破打乱?人在大自然中真的能够人定胜天吗?真的能够主宰一切吗?如果说农耕、工业、信息三个文明形态是一个时光隧道,我倒真的愿意大自然永远都不要走出农耕文明的隧道,更希望“三江并流”永远都是那样没有阻拦地自由奔腾、恣意咆哮!
——可是,大自然不需要人类,却偏偏要让人类生存呢。
3
想着这些似乎无聊的问题,一路的险象倒不在了话下。
在芒康续领新的限速条,去左贡的时速仍被控以35码。时间如此充裕,前车的晓波还是提议快跑慢赶,把节余的时间用到东达山上去看雪景。
东达山海拔5008米,车子还在山腰盘旋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山顶的落雪。爬到山口标示牌处拍照,打开车门,寒风携着雪花扑面而来,气温一下子跌到摄氏零度。山口风中看夏雪,除了好奇便是兴奋。但见苍茫的山脊上披挂着丝丝冷雾,满山细细的有些发黄的草儿覆盖着一层洁白的薄雪,而山下深长的平谷里,却眼睁睁地看得见阳光的照耀。从半小时前的炎炎夏日陡然进入飘雪的冬天,那种新奇的心境真的是无法言喻。大家兴致高涨,司机小柳和小张索性顺着一条叉道把车开上了更高的山岗,顶着刺骨的寒风,呼吸着冰冷的空气,我们兴奋地伸开手掌去迎抓纷飞的雪花,惊叫着张开双臂去拥抱高原的精灵,全然忘记了身处高海拔的危险。
4
车到左贡,下午5点刚过,遇一武汉车辆,见我们也是鄂牌,倡议一块往前赶至邦达镇住宿,以便次日提早翻越业拉山、体验“七十二拐”我们响应后撵至邦达,不料第二天起来人人都说上当不小。原来,邦达虽然地势开阔,海拔却高达4080米,我们都是首次在这样高海拔的地方呆这么久,个个都高反强烈,严重者恶心呕吐,头痛欲裂;我则口干舌燥,头疼喉疼胃也疼,哼叽着翻来覆去,几乎一夜未眠,以致我怀疑自己还能不能坚持下去,漫长的西路这才走了不久呢。
邦达早晨的气温仅为摄氏4度,冷嗖嗖的空气甚至让夏日的阳光也没了温暖。我们急不可耐地登上越野(好在两位驾驶员体质不错,没被高反打倒),哪知车子也染上了高反(高原氧气不足致使汽油燃点不充分),在攀爬业拉山时很不给力。费劲上到山口,一看海拔标示牌竟达4839米。
山口处又有神圣的玛尼堆静守,又有祈愿的五彩经幡舞动——藏人总把自己的信仰、祈愿、虔诚置于山的高处——这是在把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灵魂置于高处吧。
从山口下行不远,便是被称为我国公路史上的奇迹“七十二拐”停车观景台边,当真切地看到公路像舞者握着的飘带洒落于茫茫大山皱褶的时候,我才明白了天路的真正内涵。我没有料到,高耸的业拉山,腰身竟是那样陡峭,山势竟是那样奇绝,山上无树无草,鸟儿似也难以立足。然而,40多年前,却有一支英勇的筑路部队排除千难万险,腰系绳索攀岩凿石,靠铁锤钢钎、镐锄铲锹,用鲜血和生命打通了这段上接业拉云端、下连怒江天险、川藏线上绝无仅有的“天梯公路”
天路壮观,思绪万千——如今,青藏高原已是通途万里,吉祥无边,我们当该永远铭记前辈英雄们的伟大贡献!
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我们才弹簧般地弯来折去盘旋到了怒江边,看看海拔显示,竟然一下子跌落了1900多米。大家被“跌拐”得晕天眩地,怒江却仿佛不欢迎我们一样,呈现在眼前的是满川浑浊,一脸怒容,作困兽犹斗状地嘶吼着、咆哮着,声大如雷,势若涨瀑,似在发泄着对高山挡道的不满和对深陷峡谷的幽怨。车子与怒江相向而行,但见距公路数十米高的砾岩上,密实地夹杂着粗糙的沙层与大大小小的卵石,可想而知怒江下切的距离之深、速度之快;而再往高处和远处看,夹岸峭壁寸草不生,纵横沟壑光秃荒凉。我不知这样的生态状况是与生俱来,还是人类一代代砍伐破坏所致,却有点儿明白怒江为什么而怒了。
5
中午饭点,恰好赶到了八宿县然乌镇。在“聚一堂”饭馆,我们品尝了极富特色的“石锅鸡”说它特,首先特在石锅的凿制上——其石材为墨绿色的云母石(据说仅产于藏东墨脱县),以整块石材手工精心凿制,形似湘鄂土家族生铁铸造的吊锅。云母石含有多种有宜人体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用它凿制的石锅耐火而保温。再是特在鸡的烹饪上——地道的土鸡,主配藏地特产手掌参,辅配藏贝母、山菌、天麻,佐以姜片、枸杞、红枣、花椒等,放入石锅炆火炖制,上桌之前再丢放些香菜、葱蒜。当笨重的“石锅鸡”端上桌来,一种独特的清香立时满屋四溢,大家赶忙拿勺动筷——果然,鸡汤品之清雅,沁人心脾;鸡肉食之香嫩,入口即化。
镇边的然乌湖在川藏线上久负盛名,向有“西天瑶池”之誉。它以冰雪融水与自然降雨为源,据称除了雨季,22平方公里的湖面是清澈透底的。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只看到了浩渺的烟波与树的倒映,浑浊的湖水实在是无法映进高远的蓝天与白云。好在湖的四围直至山腰,森林铺天盖地,浓绿尽染;林与水的间隙里,散落着几户藏居、几畦青稞田块;绿茵般的草滩上,牛羊像画中的静物一样安逸而恬适。
6
顺着狭长的山谷,然乌湖蜿蜒十余公里后逐渐收缩为一条河流。但河不叫河,叫帕隆藏布江,它流过的山谷叫帕隆藏布大峡谷。车在大峡谷穿行,两山虽仍高峻,但随着海拔的持续下降,半山以下的森林越来越茂密,而半山之上呢,经过一段混交林的过渡与高山草甸的铺延,再往上,整个山巅便是冰雪的世界了。那银色的冰川就像高高在上的冰美人,静静地俯视着森林、河流、公路与村庄。
这是我们进入川藏线以来从视觉到感觉最美的一段旅程。海拔已降至3000米以下,树多林密,氧气充足,大家因而精神抖擞。沿途路况良好,弯少道平,几无颠簸;风景极富层次感、色彩感——从来古冰川进入眼帘开始,到接续上壮丽的米堆冰川,车行百余公里,我们一直都在杏黄色的江水、淡黄色的青稞、深绿色的森林、翠绿色的草甸以及银白色的冰川伴随下,领略从海拔2680米(波密县城)到海拔6800米(米堆冰川主峰)的地质景观与植物群落垂直分布的神奇画卷。
高远处,令人神往的自然是米堆冰川。车在谷底无论怎么转悠,无论行走多远,只要抬起头来,总能看得见它巍峨的身影。据称,米堆冰川由两条世界级的冰瀑汇流而成,因受喜玛拉雅山东段气候影响,其处于北纬29暗谋ǎ露染贡任挥诒蔽?4暗牟穸啾ɑ挂停蝗从忠蚱湮扯鹊汀7肿悖u哪┒司谷簧湃却b汤渡帧t诠鹊滓mㄖ辈迳郑自频阕罕澹撕棋炭盏挠吵模锥驯ㄓ倘缬我圃谔斓丶涞木椋薇壬衿妫薇茸趁馈?
更为奇特的是,伴随着我们的西行,帕隆藏布江也一直同向西流。且险滩比接,江流湍急,叠水众多,滚滚江水腾起的水雾把两岸密布的丛林也洗刷得特别青翠。惊奇之余,我打开手机“百度”得知,帕隆藏布大峡谷平均深度3555米,是世界第三大峡谷,江的源头是海拔4900米的阿扎贡拉冰川,最低点与易贡藏布河汇合处海拔仅为2000米,如此悬殊落差,江流焉能不急?远古地壳运动造就了帕隆藏布大峡谷东高西低地形,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导致了江水逆向而流。虽然“百度”长了我眼前的地理知识,但对于这条我有生以来见过和走过的水往西流的最长江河,我仍是匪夷所思,感慨其向西的流程之长——从然乌湖算起,到通麦与易贡藏布河汇合(折向南流入雅鲁藏布江),帕隆藏布江足足向西奔流了150多公里。
有佛教观点认为,凡是水向西流的地方都是人杰“寺”灵之隅。我不知帕隆藏布江流过的大峡谷有无藏传佛教名寺,也不知当地出没出过高僧大德,但天下河流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奇地异像,使我感到大自然处处都充满着神秘——也许,唯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我们的灵魂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妥。
7
车近波密县城,我们在一处美得像油画一样的小村落停下来。拿上相机,越过公路,寻找拍摄角度。但见村头林海里竟有几人才能合抱得过来的大树,藏居旁的樟树像撑开的一把巨伞,冠覆直径足有50多米,还有蜿蜒欢唱的清澈小溪,溪畔争奇斗艳的野花、饮水嬉戏的牛羊如果不是田园里长着即将成熟的青稞,我们真的不敢相信这是在藏地。“此景只应江南有啊”——我们不由自主地啧啧称奇,不停地调换着拍摄角度,沉溺于美轮美奂的“西藏江南”不舍离去。
波密县城盘踞在一座大山弯里,灵秀而整洁,街上树绿花香,商业繁荣。帕隆藏布江从城南奔流西下,江面宽阔,流速极快,波涛的声响犹如小城的天籁之音,而山弯上的林梢在晚风中似在为涛声打着节拍,远处的雪山呢,该是小城的守护神了。我们选择广场边一家干净的餐馆入座,餐厅墙壁挂着两幅放大的摄影作品:中国最美生态村——西藏波密嘎郎村,中国最美森林——波密岗乡云杉林。这两个“中国最美”都在我们第二天的旅程之中,在这里先睹为快,却有似曾相识之感——原来我们下午一路饱览的风光,与画中的美景几无二致。是啊,西藏之美无处不在——此刻,夕阳为远处的米堆冰川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在幽蓝的天空映衬下更显巍峨,更显神秘;而广场的大音箱里,藏族歌手旺姆深情地唱起了大美西藏,脆亮的歌声响彻在小城的晚霞中,我们也醉在了“西藏小瑞士”的街头!
8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