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大明抗倭英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却说万表的和尚兵与南汇嘴中后所指挥朱亮率领的明军在八团的乔家村驻扎下来,由副千夫杨信和镇抚樊献举二人率领明军在村前的树林里扎下营寨。和尚兵则在乔家村东部的沙加洼扎营。做晚饭的时候,军师智囊吩咐煮三担米的饭。当时粮食紧张,军民都是喝稀粥。吃晚饭了,伙夫给每个人舀一碗粥。
到了晚上,在离乔家村不远的地方,有三个穿当地老百姓服装的人在嘀咕着什么,一个人问:“好兄弟,认得我们吗?”
“不认得。”
“你们村子西头是不是住着部队?”
“是啊,就今天来的,估计是来打倭寇。”
“他们有多少人?”
“他们有多少人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他们吃了多少饭。”
“怎么说呢?”
“下午我一直在他们营地玩,煮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们的头儿吩咐煮三担米,吃饭的时候,他们每人只喝了一碗粥。”
“啊,煮了三担米,每人只喝了一碗稀粥?那该多少人吃饭啊。”其中的一个人说完,两个人走了,剩下的一个人也走回村子。原来那两个人是倭寇的探子,受头领朽木藤纲派遣,前来乔家村探听消息,弄清楚明军到底来了多少人。当听到乔家村人说煮了三担米的粥每人只喝了一碗粥,心中害怕了,三担米的粥,每个人只喝了一碗粥,该有多少人啊,别说是上千,最少也是七八百人,七八百武功高强的和尚,难对付啊。于是朽木藤纲将八团的三四百倭寇带到二团,与二团的倭寇合成一股。
抗倭联军得到斥候报告,说八团境内的倭寇不知道哪里去了,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万表和明军将领朱亮等人分析,倭寇很有可能是去了二团或者四团。于是万表的和尚兵和明军向二团地界前进。
在二团地区有一个六灶湾,位于南汇县城南部,因地处南六灶港与运盐河交汇处形成的河弯而得名。这里是下沙盐场二团所在地。由于倭寇的频繁入侵,上海市民纷纷自觉组成抗倭武装,较著名的抗倭武装有: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哨官李府组成的“李家兵”,六团太学生乔镗所组建的乡兵,一团太学生盛际时组建的“盛家兵”,二团太学生潘元孝组建的“潘家兵”,闵电组建的乡兵等。其中一团太学生盛际时组建的“盛家兵”,二团太学生潘元孝组建的“潘家兵”,六团太学生乔镗也募乡兵被称为“抗倭三太学”。而二团太学生潘元孝就是六灶湾以西至新场之间的潘家村人。
潘元孝是潘达九世孙,潘达,字桂坡,元代华亭上海鹤沙南三灶人,?泰定元年甲子科进士。官至信州提举司。潘达原籍江苏太仓,元泰定间迁居松江府上海县鹤砂场镇石盫里受恩桥北的南三灶港。潘达九世孙潘元孝,字见阳,号玄海,太学生。嘉靖三十二年春,倭寇侵入上海,潘元孝与弟弟潘元忠组建起一支三百人的乡兵,曾经在连笔华桥和新场与倭寇血战。可惜潘元孝在连笔华桥与倭寇血战中不幸战死,潘元忠发誓要率领潘家兵为老哥报仇。潘元孝的七个儿子潘晋亨,潘复亨,潘谦亨,潘咸亨,潘丰亨,潘蒙亨,潘益亨个个都学成一身武艺,在抗倭战斗中大显身手。
再说万表的和尚兵和朱亮的明军到达二团地界的潘家村,潘元忠和一帮子侄们出村迎接。潘元忠设宴招待万表的和尚兵和朱亮的明军,现在抗倭联军又增加了潘元忠率领的潘家兵,三支抗倭部队总人数已经达到一千多人,势力更加强大了,尤其是万表的和尚兵战斗力很强。鉴于大好形势,万表、朱亮、潘元忠三位指挥官共同制定了消灭倭寇的战略部署。
据斥候的报告,倭寇大队人马已经到了一团境地的白沙滩王家村。于是万表的和尚兵、朱亮的明军、潘元忠的潘家兵于六月十六日清晨从潘家村出发,向着一团境地的白沙滩前进。半日时分,抗倭联军赶到白沙滩。经过一番侦察,果然发现王家村有倭寇活动。和尚兵大队长吴懋宣派出和尚兵中队长天员法师带领二十五骑骑兵作为先遣部队在前面,吴懋宣率领和尚兵大队紧跟在后头。
已经看到倭寇的营寨了,月空法师挥动旗帜,将部队排成一个雁型阵,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阵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两臂向前伸出一样,是一种用来包抄迂回的阵型。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则是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如果两翼是机动性比较强的骑兵,则在静止时,可获得处于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援,而又可发挥进攻骑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古代西域的亚历山大在征战印度的时候就是利用这种阵型取得胜利的。此时倭寇派出探子在民房的屋顶上观望情况,看到这种奇特的战阵,立即从屋顶上跳下来,准备去向头领朽木藤纲汇报。可是倭寇探子那一跳被骑兵队长天员法师看见了,天员法师疑惑倭寇是有埋伏,当即挥动旗帜发起冲锋。倭寇知道明军骑兵快,不敢停留,于是将许多包裹丢在地... -->>
却说万表的和尚兵与南汇嘴中后所指挥朱亮率领的明军在八团的乔家村驻扎下来,由副千夫杨信和镇抚樊献举二人率领明军在村前的树林里扎下营寨。和尚兵则在乔家村东部的沙加洼扎营。做晚饭的时候,军师智囊吩咐煮三担米的饭。当时粮食紧张,军民都是喝稀粥。吃晚饭了,伙夫给每个人舀一碗粥。
到了晚上,在离乔家村不远的地方,有三个穿当地老百姓服装的人在嘀咕着什么,一个人问:“好兄弟,认得我们吗?”
“不认得。”
“你们村子西头是不是住着部队?”
“是啊,就今天来的,估计是来打倭寇。”
“他们有多少人?”
“他们有多少人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他们吃了多少饭。”
“怎么说呢?”
“下午我一直在他们营地玩,煮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们的头儿吩咐煮三担米,吃饭的时候,他们每人只喝了一碗粥。”
“啊,煮了三担米,每人只喝了一碗稀粥?那该多少人吃饭啊。”其中的一个人说完,两个人走了,剩下的一个人也走回村子。原来那两个人是倭寇的探子,受头领朽木藤纲派遣,前来乔家村探听消息,弄清楚明军到底来了多少人。当听到乔家村人说煮了三担米的粥每人只喝了一碗粥,心中害怕了,三担米的粥,每个人只喝了一碗粥,该有多少人啊,别说是上千,最少也是七八百人,七八百武功高强的和尚,难对付啊。于是朽木藤纲将八团的三四百倭寇带到二团,与二团的倭寇合成一股。
抗倭联军得到斥候报告,说八团境内的倭寇不知道哪里去了,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万表和明军将领朱亮等人分析,倭寇很有可能是去了二团或者四团。于是万表的和尚兵和明军向二团地界前进。
在二团地区有一个六灶湾,位于南汇县城南部,因地处南六灶港与运盐河交汇处形成的河弯而得名。这里是下沙盐场二团所在地。由于倭寇的频繁入侵,上海市民纷纷自觉组成抗倭武装,较著名的抗倭武装有: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哨官李府组成的“李家兵”,六团太学生乔镗所组建的乡兵,一团太学生盛际时组建的“盛家兵”,二团太学生潘元孝组建的“潘家兵”,闵电组建的乡兵等。其中一团太学生盛际时组建的“盛家兵”,二团太学生潘元孝组建的“潘家兵”,六团太学生乔镗也募乡兵被称为“抗倭三太学”。而二团太学生潘元孝就是六灶湾以西至新场之间的潘家村人。
潘元孝是潘达九世孙,潘达,字桂坡,元代华亭上海鹤沙南三灶人,?泰定元年甲子科进士。官至信州提举司。潘达原籍江苏太仓,元泰定间迁居松江府上海县鹤砂场镇石盫里受恩桥北的南三灶港。潘达九世孙潘元孝,字见阳,号玄海,太学生。嘉靖三十二年春,倭寇侵入上海,潘元孝与弟弟潘元忠组建起一支三百人的乡兵,曾经在连笔华桥和新场与倭寇血战。可惜潘元孝在连笔华桥与倭寇血战中不幸战死,潘元忠发誓要率领潘家兵为老哥报仇。潘元孝的七个儿子潘晋亨,潘复亨,潘谦亨,潘咸亨,潘丰亨,潘蒙亨,潘益亨个个都学成一身武艺,在抗倭战斗中大显身手。
再说万表的和尚兵和朱亮的明军到达二团地界的潘家村,潘元忠和一帮子侄们出村迎接。潘元忠设宴招待万表的和尚兵和朱亮的明军,现在抗倭联军又增加了潘元忠率领的潘家兵,三支抗倭部队总人数已经达到一千多人,势力更加强大了,尤其是万表的和尚兵战斗力很强。鉴于大好形势,万表、朱亮、潘元忠三位指挥官共同制定了消灭倭寇的战略部署。
据斥候的报告,倭寇大队人马已经到了一团境地的白沙滩王家村。于是万表的和尚兵、朱亮的明军、潘元忠的潘家兵于六月十六日清晨从潘家村出发,向着一团境地的白沙滩前进。半日时分,抗倭联军赶到白沙滩。经过一番侦察,果然发现王家村有倭寇活动。和尚兵大队长吴懋宣派出和尚兵中队长天员法师带领二十五骑骑兵作为先遣部队在前面,吴懋宣率领和尚兵大队紧跟在后头。
已经看到倭寇的营寨了,月空法师挥动旗帜,将部队排成一个雁型阵,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阵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两臂向前伸出一样,是一种用来包抄迂回的阵型。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则是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如果两翼是机动性比较强的骑兵,则在静止时,可获得处于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援,而又可发挥进攻骑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古代西域的亚历山大在征战印度的时候就是利用这种阵型取得胜利的。此时倭寇派出探子在民房的屋顶上观望情况,看到这种奇特的战阵,立即从屋顶上跳下来,准备去向头领朽木藤纲汇报。可是倭寇探子那一跳被骑兵队长天员法师看见了,天员法师疑惑倭寇是有埋伏,当即挥动旗帜发起冲锋。倭寇知道明军骑兵快,不敢停留,于是将许多包裹丢在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