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三国]焚香祭酒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董卓疑道:“清河崔颂?可你当时不是另写一信, 说崔颂与你有隙……”
说完,蓦地反应过来。
向他献策的人是贺维,不是江遵,那么那封另外附上的信应该也是贺维写的。
江遵道:“与崔颂有隙的不是我,而是贺萧图(贺维)。”
说罢便把洛阳文会上的事大致说了一遍, “……当时参加文会的士子都知道这件事。”
董卓点点头。
如果贺维与崔颂有仇, 那就说得通了。
贺维知道崔颂认识江遵, 也读过他的策文。所以,贺维在冒充江遵、献上策论时, 故意附了那样一条私信。
因为他冒用江遵的名义献策, 所以读过江遵策论的崔颂在听到这是“江士子”献上的策论时,并未发现不妥。同时,因为他明说二人之间有隙, 董卓不自觉间就对崔颂话语的可信度打了个折扣,也不会将他们二人放在一处, 避免了贺维穿帮的可能。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 董卓差不多完全信了江遵,又想到自己当时问崔颂“此策如何”时, 崔颂直言不讳、认为“不妥”,他不由叹道。
“只恨我当时没听崔颂的话,没想到这篇策文是真的‘不妥’啊!”
江遵眸光一闪:“崔颂的才名享誉天下, 恩师生前便格外偏爱于他。以他的眼力, 自然能看出这篇策文的弊端。要是他当时能规劝太师, 分析这篇策文的利弊, 阻止策文的施行就好了。”
董卓闻言,眉头一皱。
江遵的话倒是提醒了他:崔颂既然知道这个策论不妥,不合时宜,为什么不当面指出利弊,劝他不要施行?
他却只说了“觉得不妥”四个字,别的不说,也不解释,如何能让他信服?
就不知道他只说不妥,却不解释原因,到底是明哲保身,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是故意不说,存了看热闹的心思?
董卓的眼中蒙上了一层阴翳。
不管是哪个答案,都足以说明——那崔颂毫无替他谋划的心思,无法重用。
蔡邕很是了解董卓,一听江遵这话,觉得不对,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为崔颂辩道:
“我见过崔士子,对他甚有好感。崔士子玉洁松贞,文采玢璘。不直说原因,大约是他以为这策乃是江士子你本人所献,挂念着同门之谊,不愿陷你于不义罢了。然而他又不愿欺骗太师,便只说‘不妥’,不说旁的。太师你且想想,如果崔颂当真存心隐瞒,或是怀有异心,又何必告诉你那篇策文不妥?推说自己不知,或是一个劲地吹捧就好,何苦直言不妥,引得太师不快?”
董卓一想,是啊。当时崔颂明明可以随大流,顺水推舟,没必要唱反调,这对他有什么好处?
“伯喈说得有理。”
江遵见此,忙改口道:“遵只是一时有感,未有别的意思。”
吕布这时也开了口:“我瞧那崔士子谈吐了得,不似寻常人,待人又实诚。义父你可不要冤枉了。”
董卓闻言瞪了吕布一眼。
吕布不爽地想,这又是怎么了,他好像没说错什么吧?
董卓则是心道:这兔崽子还有脸说?那刘曜的事不就是他搅和出来的?
董卓扬声道:“既然如此,就叫那崔颂过来,看他如何说道。”
江遵好似不经意地开口:“听说太师府上有一名戏姓幕僚,近日身患重病……”
董卓心中起疑,冷下脸:“你怎么知道此事?”
江遵一顿:“大鸿胪卿曾与我说过此事。”
董卓一听,刘曜如此关注他府里的事,是何居心?
还说给自己的幕僚听,这无耻的狗崽子,死得不冤。
江遵不甘寂寞:“敢问太师,是否真有此事?
董卓不快道:“是又如何?”
江遵道:“我认识一人,姓戏名焕。”
董卓非常惊讶:“你竟识得志才?”
江遵道:“不过是有几面之缘,泛泛之交。倒是崔家颂郎与戏志才交情深厚,以兄弟相称。”
崔颂?董卓想起上回刘曜向他举荐崔颂的时候,他曾向戏志才征询意见,戏志才说自己“没有见到人,不好妄下论断”,顿时又犯了疑心病。
依照江遵所言,戏志才与崔颂两人不但认识,而且还交情深厚,那为什么戏志才那时要装作不认识的样子?还有那个崔颂,对他并无效忠之心。今有荀公达(荀攸)的事在前,戏志才的事在后。根据太医丞的回话,戏志才看起来是不太好了,崔颂是否会因此记恨上他?
董卓自认为——他之所以能磋磨吕布、戏志才等人,不用有太多的顾忌,是因为他掌握了他们的弱点。只要针对他们的弱点,满足他们的“渴求”,就能将人牢牢掌控。至于打压与磋磨?那不过是为了更好控制下属的一种手段罢了。
崔颂的情况则不一样。一来崔颂并未向他表过忠心,二来董卓对他缺乏了解,未探知他的“渴求”,更没有捉住他的错处与弱点。这样的人,他不能用,也不敢用。>
董卓疑道:“清河崔颂?可你当时不是另写一信, 说崔颂与你有隙……”
说完,蓦地反应过来。
向他献策的人是贺维,不是江遵,那么那封另外附上的信应该也是贺维写的。
江遵道:“与崔颂有隙的不是我,而是贺萧图(贺维)。”
说罢便把洛阳文会上的事大致说了一遍, “……当时参加文会的士子都知道这件事。”
董卓点点头。
如果贺维与崔颂有仇, 那就说得通了。
贺维知道崔颂认识江遵, 也读过他的策文。所以,贺维在冒充江遵、献上策论时, 故意附了那样一条私信。
因为他冒用江遵的名义献策, 所以读过江遵策论的崔颂在听到这是“江士子”献上的策论时,并未发现不妥。同时,因为他明说二人之间有隙, 董卓不自觉间就对崔颂话语的可信度打了个折扣,也不会将他们二人放在一处, 避免了贺维穿帮的可能。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 董卓差不多完全信了江遵,又想到自己当时问崔颂“此策如何”时, 崔颂直言不讳、认为“不妥”,他不由叹道。
“只恨我当时没听崔颂的话,没想到这篇策文是真的‘不妥’啊!”
江遵眸光一闪:“崔颂的才名享誉天下, 恩师生前便格外偏爱于他。以他的眼力, 自然能看出这篇策文的弊端。要是他当时能规劝太师, 分析这篇策文的利弊, 阻止策文的施行就好了。”
董卓闻言,眉头一皱。
江遵的话倒是提醒了他:崔颂既然知道这个策论不妥,不合时宜,为什么不当面指出利弊,劝他不要施行?
他却只说了“觉得不妥”四个字,别的不说,也不解释,如何能让他信服?
就不知道他只说不妥,却不解释原因,到底是明哲保身,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是故意不说,存了看热闹的心思?
董卓的眼中蒙上了一层阴翳。
不管是哪个答案,都足以说明——那崔颂毫无替他谋划的心思,无法重用。
蔡邕很是了解董卓,一听江遵这话,觉得不对,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为崔颂辩道:
“我见过崔士子,对他甚有好感。崔士子玉洁松贞,文采玢璘。不直说原因,大约是他以为这策乃是江士子你本人所献,挂念着同门之谊,不愿陷你于不义罢了。然而他又不愿欺骗太师,便只说‘不妥’,不说旁的。太师你且想想,如果崔颂当真存心隐瞒,或是怀有异心,又何必告诉你那篇策文不妥?推说自己不知,或是一个劲地吹捧就好,何苦直言不妥,引得太师不快?”
董卓一想,是啊。当时崔颂明明可以随大流,顺水推舟,没必要唱反调,这对他有什么好处?
“伯喈说得有理。”
江遵见此,忙改口道:“遵只是一时有感,未有别的意思。”
吕布这时也开了口:“我瞧那崔士子谈吐了得,不似寻常人,待人又实诚。义父你可不要冤枉了。”
董卓闻言瞪了吕布一眼。
吕布不爽地想,这又是怎么了,他好像没说错什么吧?
董卓则是心道:这兔崽子还有脸说?那刘曜的事不就是他搅和出来的?
董卓扬声道:“既然如此,就叫那崔颂过来,看他如何说道。”
江遵好似不经意地开口:“听说太师府上有一名戏姓幕僚,近日身患重病……”
董卓心中起疑,冷下脸:“你怎么知道此事?”
江遵一顿:“大鸿胪卿曾与我说过此事。”
董卓一听,刘曜如此关注他府里的事,是何居心?
还说给自己的幕僚听,这无耻的狗崽子,死得不冤。
江遵不甘寂寞:“敢问太师,是否真有此事?
董卓不快道:“是又如何?”
江遵道:“我认识一人,姓戏名焕。”
董卓非常惊讶:“你竟识得志才?”
江遵道:“不过是有几面之缘,泛泛之交。倒是崔家颂郎与戏志才交情深厚,以兄弟相称。”
崔颂?董卓想起上回刘曜向他举荐崔颂的时候,他曾向戏志才征询意见,戏志才说自己“没有见到人,不好妄下论断”,顿时又犯了疑心病。
依照江遵所言,戏志才与崔颂两人不但认识,而且还交情深厚,那为什么戏志才那时要装作不认识的样子?还有那个崔颂,对他并无效忠之心。今有荀公达(荀攸)的事在前,戏志才的事在后。根据太医丞的回话,戏志才看起来是不太好了,崔颂是否会因此记恨上他?
董卓自认为——他之所以能磋磨吕布、戏志才等人,不用有太多的顾忌,是因为他掌握了他们的弱点。只要针对他们的弱点,满足他们的“渴求”,就能将人牢牢掌控。至于打压与磋磨?那不过是为了更好控制下属的一种手段罢了。
崔颂的情况则不一样。一来崔颂并未向他表过忠心,二来董卓对他缺乏了解,未探知他的“渴求”,更没有捉住他的错处与弱点。这样的人,他不能用,也不敢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