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安徽周玉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越来越坚信一个认识:书法大家不仅仅是在省城、京城,许多县城甚至乡间,藏龙卧虎。那里有些人几十年如一日浸淫在书艺世界里,作品造诣深厚,只不过因为地理局限,还不甚为大众所知晓。
周国亮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在古邑桐城潜心书艺、篆刻三十余年,沐浴着桐城先贤道德文章的遗泽,以宁静之心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圈内熟悉他的人都十分推崇,誉他将是桐城的另一个文化符号。
拜访周国亮的一天,秋高气爽。刚进入县城,就看到市民抱着书画而行的情形,同行的秦金根先生不由得感叹桐城文脉绵长。
周国亮偌大的工作室与六尺巷为邻,与老宰相府隔墙而望。父子宰相及一位位桐城派文化巨擘们的道德文章,给他无限的艺术才情。他在这样的氛围里追慕先贤,潜心艺术。
他与老宰相府是有缘的。父亲本是淮北人,抗美援朝负伤回国后在桐城工作。周国亮就出生在老宰相府,幼时的他不一定清楚宰相的含义,但这里的气息感染、熏陶着他。初中时,二哥从淮北带来刻刀,他便刻起来,逮到什么刻什么。后来拜当地名家盛平安为师。老师拿出明末古印谱,让他双勾摹下,这培养了他细致的观察力,准确的表达能力。不过,他也庆幸自己没受明印花哨形式所影响,而是上溯秦汉,追求质朴率真、雄肆峻畅的艺术风貌。这也可能是其先天的气质、秉性以及与时代的背景都有关联。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周国亮也几乎在學習篆刻的同时研习书法,初中时开始临摹柳公权、王羲之帖子。高中时班主任毛伯舟老师书法、古文功底深厚,这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周国亮拜著名书法家马东升为师。马先生自幼喜习书法篆刻,制印以秦印玺为宗,篆书从殷商金文中探本求源,隶书以汉碑为本,兼取明清近代诸家之长。这与周国亮的内心追求甚是吻合。在马先生的督促指导下,进行技法强化训练,每天要写完一两刀毛边纸。在一个相对纯净的年代里,他以对艺术的无比虔诚之心完成了系统的训练。这时的他风华正茂,也以一种雄健心态参加系列国展,1991年起,作品入展西泠印社第二届全国篆刻评展、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全国书法第二届行草大展等等。几年时间里,在书法、篆刻上他斩获国展(奖)9次。
天道酬勤,正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周国亮技艺精进,进而是技进乎道。他倡言“分别之功与专门之力”以为想要建立书法艺术的大厦,必然要有全面的修养与深厚的基础,所以举凡与书法篆刻相关的各类艺术以及文房四宝等,周国亮都盡可能花很多心思,做专门的研究。古人有所謂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說,周國亮認真踐行了。而对于书法本身,篆、隶、行、楷、草各种书体皆精,取法高古,不染时风。每种书体他都有追求一个方向,但都深深地融投了自己的个性、品质、道德、学养,以端正质朴为尚。楷书中唐面碑底兼及二王,古雅率真。草书恣肆凝重,浸透古贤遗风。隶篆深得金石文字之妙。篆刻也是如此,其作品以秦汉印风为主,而能兼及明清各种流派,为后来印谱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个人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营养与技术手段。
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一个文化人生活在桐城是幸事,他能保持一颗永久平和之心。周国亮就是这样的,在家乡先贤清真雅正的道德文章观照下,他始终以一个小学生的心态审视自己,如饥似渴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学术问题,攀登一座又座学术高峰。在无比崇仰的心境下,他以篆刻的形式继承和弘扬先贤们的文化精髓,出版了桐城派四祖词林印谱等书籍。近几年来周国亮又把自己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做系统的总结,编写出中国书法精典二十品——隶书卷(合著)、颜真卿楷书解析三十例、高二书法欣赏(上、下册)(合著)、书印传灯——马东升先生书印游学记、一脉相通是弘逸、临邓敷言——临析邓石如隶书“敖陶生诗评十屏”等著作、文章。
桐城也是一个自明代以来就官宦辈出的地方,至清初乃至有“(桐城)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之说。中国社会数千年以来,帝王将相对于玉都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崇尚心里,越到后来这种心里越登峰造极了。随着社会层次的提升,导致桐城的官宦人家以及文化人对于玉器的大量需求,所以在当时县城的南部(即现在的白马汪庄)就有了一些专门治玉的作坊。桐城现在玉器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都于此有历史的脉络渊源。而现在大量玉器尤其玉印的出现,也为周国亮刻制玉印提供了一个契机与必要的条件。周国亮在篆刻的学习与创作过程中,本身就对汉人玉印达到的艺术高度赞叹不已、心追手摹,现在有了大量可以使用的实物,遂能将此作为一个专攻的方向,作专题研究与创作,并在近十年之内达到了一个高度。曾为海上书印大家、上博研究员孙慰祖先生称为“刀笔皆好,殊为难得”!
心境闲适,忘怀得失。如今的周国亮很少关注身外喧嚣,每天徜徉于书山墨海之中,以学养艺,追求真性真趣。我曾与他交流创作心得,他感觉自己处于“蕴藉涵融,渐入佳境”的状态。其实,他甘受书斋寂寞,以皓首穷经的勤奋上下求索,笔墨精致幽微而又淋漓酣畅,已经进入弘达悠远的艺术高度。他所处的环境、他的性格禀赋、他的学识涵养已经具备大家气象。他值得我们深深期待。
(作者简介:周玉冰,青年作家、学者。出版作品十余部,长篇小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曾引发一股海子热。2008年5月,写出第一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小说五月的名字叫坚强,受到温家宝总理亲笔批示。长篇小说严凤英一家人被誉为具有黄梅戏史志价值的作品。市场星报“星品藏”主编,书画评论员。)
我越来越坚信一个认识:书法大家不仅仅是在省城、京城,许多县城甚至乡间,藏龙卧虎。那里有些人几十年如一日浸淫在书艺世界里,作品造诣深厚,只不过因为地理局限,还不甚为大众所知晓。
周国亮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在古邑桐城潜心书艺、篆刻三十余年,沐浴着桐城先贤道德文章的遗泽,以宁静之心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圈内熟悉他的人都十分推崇,誉他将是桐城的另一个文化符号。
拜访周国亮的一天,秋高气爽。刚进入县城,就看到市民抱着书画而行的情形,同行的秦金根先生不由得感叹桐城文脉绵长。
周国亮偌大的工作室与六尺巷为邻,与老宰相府隔墙而望。父子宰相及一位位桐城派文化巨擘们的道德文章,给他无限的艺术才情。他在这样的氛围里追慕先贤,潜心艺术。
他与老宰相府是有缘的。父亲本是淮北人,抗美援朝负伤回国后在桐城工作。周国亮就出生在老宰相府,幼时的他不一定清楚宰相的含义,但这里的气息感染、熏陶着他。初中时,二哥从淮北带来刻刀,他便刻起来,逮到什么刻什么。后来拜当地名家盛平安为师。老师拿出明末古印谱,让他双勾摹下,这培养了他细致的观察力,准确的表达能力。不过,他也庆幸自己没受明印花哨形式所影响,而是上溯秦汉,追求质朴率真、雄肆峻畅的艺术风貌。这也可能是其先天的气质、秉性以及与时代的背景都有关联。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周国亮也几乎在學習篆刻的同时研习书法,初中时开始临摹柳公权、王羲之帖子。高中时班主任毛伯舟老师书法、古文功底深厚,这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周国亮拜著名书法家马东升为师。马先生自幼喜习书法篆刻,制印以秦印玺为宗,篆书从殷商金文中探本求源,隶书以汉碑为本,兼取明清近代诸家之长。这与周国亮的内心追求甚是吻合。在马先生的督促指导下,进行技法强化训练,每天要写完一两刀毛边纸。在一个相对纯净的年代里,他以对艺术的无比虔诚之心完成了系统的训练。这时的他风华正茂,也以一种雄健心态参加系列国展,1991年起,作品入展西泠印社第二届全国篆刻评展、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全国书法第二届行草大展等等。几年时间里,在书法、篆刻上他斩获国展(奖)9次。
天道酬勤,正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周国亮技艺精进,进而是技进乎道。他倡言“分别之功与专门之力”以为想要建立书法艺术的大厦,必然要有全面的修养与深厚的基础,所以举凡与书法篆刻相关的各类艺术以及文房四宝等,周国亮都盡可能花很多心思,做专门的研究。古人有所謂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說,周國亮認真踐行了。而对于书法本身,篆、隶、行、楷、草各种书体皆精,取法高古,不染时风。每种书体他都有追求一个方向,但都深深地融投了自己的个性、品质、道德、学养,以端正质朴为尚。楷书中唐面碑底兼及二王,古雅率真。草书恣肆凝重,浸透古贤遗风。隶篆深得金石文字之妙。篆刻也是如此,其作品以秦汉印风为主,而能兼及明清各种流派,为后来印谱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个人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营养与技术手段。
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一个文化人生活在桐城是幸事,他能保持一颗永久平和之心。周国亮就是这样的,在家乡先贤清真雅正的道德文章观照下,他始终以一个小学生的心态审视自己,如饥似渴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学术问题,攀登一座又座学术高峰。在无比崇仰的心境下,他以篆刻的形式继承和弘扬先贤们的文化精髓,出版了桐城派四祖词林印谱等书籍。近几年来周国亮又把自己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做系统的总结,编写出中国书法精典二十品——隶书卷(合著)、颜真卿楷书解析三十例、高二书法欣赏(上、下册)(合著)、书印传灯——马东升先生书印游学记、一脉相通是弘逸、临邓敷言——临析邓石如隶书“敖陶生诗评十屏”等著作、文章。
桐城也是一个自明代以来就官宦辈出的地方,至清初乃至有“(桐城)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之说。中国社会数千年以来,帝王将相对于玉都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崇尚心里,越到后来这种心里越登峰造极了。随着社会层次的提升,导致桐城的官宦人家以及文化人对于玉器的大量需求,所以在当时县城的南部(即现在的白马汪庄)就有了一些专门治玉的作坊。桐城现在玉器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都于此有历史的脉络渊源。而现在大量玉器尤其玉印的出现,也为周国亮刻制玉印提供了一个契机与必要的条件。周国亮在篆刻的学习与创作过程中,本身就对汉人玉印达到的艺术高度赞叹不已、心追手摹,现在有了大量可以使用的实物,遂能将此作为一个专攻的方向,作专题研究与创作,并在近十年之内达到了一个高度。曾为海上书印大家、上博研究员孙慰祖先生称为“刀笔皆好,殊为难得”!
心境闲适,忘怀得失。如今的周国亮很少关注身外喧嚣,每天徜徉于书山墨海之中,以学养艺,追求真性真趣。我曾与他交流创作心得,他感觉自己处于“蕴藉涵融,渐入佳境”的状态。其实,他甘受书斋寂寞,以皓首穷经的勤奋上下求索,笔墨精致幽微而又淋漓酣畅,已经进入弘达悠远的艺术高度。他所处的环境、他的性格禀赋、他的学识涵养已经具备大家气象。他值得我们深深期待。
(作者简介:周玉冰,青年作家、学者。出版作品十余部,长篇小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曾引发一股海子热。2008年5月,写出第一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小说五月的名字叫坚强,受到温家宝总理亲笔批示。长篇小说严凤英一家人被誉为具有黄梅戏史志价值的作品。市场星报“星品藏”主编,书画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