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庄一谑苦行僧 (1/2)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chunyu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来杭州不能不去虎跑,去虎跑不能不品泉水,更加不能不见识到“一庄一谑”的两个“苦行僧”其一是戏谑的“济公活佛”(济颠和尚),另外一个就是颇具庄重典雅之传奇色彩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走进虎跑山门,一条令人清爽又肃穆的甬路,泉水淙淙逆人流而下,不仅洗却了酷暑的溽热,而且仿佛让你忘却了尘寰的思虑烦躁,正所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洗耳不如洗心的道理,此时已经了然于胸。
在“天下第三泉”的题词下,在“虎跑梦泉”的高僧偃卧的石雕旁,在虎跑泉眼汩汩而出之际,在茶室里你用清冽的“虎跑泉”沏上极品的“龙井茶”你完全可以若有所思或者若无所思。
但是,你完全可以对同样喜欢品茗的乾隆发出质疑,为什么北京“玉泉”与济南“趵突泉”并列天下第一泉,无锡惠山泉列其次,而虎跑泉只能居其下呢?可见“天下王侯一手封”与“待余首肯日,是汝运通时”是颠覆不破的真理啊!无论读书人,还是小小泉水的排序,均概莫能外?
山不比高耸,泉不舍细流。如果不是看过关于济公的连续剧,如果不是对他“鞋儿破、帽儿破、身上袈裟破”的形象感兴趣,如果不是对他“嬉笑怒骂”王侯宰相的戏谑功夫的折服,很多人可能不会来到这远离西湖的偏僻之地吧?
刚刚去过李叔同出生地天津,拜谒了他碑林纪念馆。还曾经多次去过弘一法师云游滞留过的厦门南普陀寺,3月中旬在新昌大佛寺欣赏了大师手书的摩崖字迹。特别是从大学时代,就每每百听不厌地聆听同寝室“吉他手”弹奏的送别,竟然是出自李叔同的手笔!
济公,浙江天台人,俗姓李,原名李心远,字湖隐,号方圆叟。十八岁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号“道济”后移住虎跑净慈寺。为人“狂而疏,介而洁”人称“济颠僧”传说中,又是一位见义勇为、打报人间不平且神通广大的侠僧。
弘一先在浙江两级师范教授音乐美术数载,偶然机缘来到虎跑断食,在灵隐剃度。但是,他们最终都在虎跑面壁修行,做了苦行僧。
只是普济众生的怀抱,使他们苦行的方式不同罢了。前者的戏谑,也许是出于他僧侣的身份,只能寓佛家的戒律清规于玩世游市的戏谑和放荡形骸之间了?
后者的庄重,恐怕源于他对早年士绅之家破落后世态炎凉的深刻体会,以及从事话剧、文学、音律、绘画、书法、篆刻创作正值国家山河破碎,极限的创作体验和救国无门后,由甚嚣的滚滚红尘遁入死寂的律宗净土了?
同样的苦行僧,不一样的境遇,不一样的行止。但是,内心深处,经纶济世的情怀却别无二致。当百姓黎民在水深火热里时,那些信奉儒家哲学的士大夫不见了,只有出家的济颠与民同乐;当弘一在云游讲经遇到外族侵略时,是他置生死于度外,甘赴国难之心与传经布道如故,却胜于他人百倍!
苦行僧,在佛教里就是“头陀行”是修行的一种方便法门。头陀行,其实就是苦行,有十二种苦行。此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现,只要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于世。要是无人行头陀行,佛法就灭了。
&nb... -->>
来杭州不能不去虎跑,去虎跑不能不品泉水,更加不能不见识到“一庄一谑”的两个“苦行僧”其一是戏谑的“济公活佛”(济颠和尚),另外一个就是颇具庄重典雅之传奇色彩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走进虎跑山门,一条令人清爽又肃穆的甬路,泉水淙淙逆人流而下,不仅洗却了酷暑的溽热,而且仿佛让你忘却了尘寰的思虑烦躁,正所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洗耳不如洗心的道理,此时已经了然于胸。
在“天下第三泉”的题词下,在“虎跑梦泉”的高僧偃卧的石雕旁,在虎跑泉眼汩汩而出之际,在茶室里你用清冽的“虎跑泉”沏上极品的“龙井茶”你完全可以若有所思或者若无所思。
但是,你完全可以对同样喜欢品茗的乾隆发出质疑,为什么北京“玉泉”与济南“趵突泉”并列天下第一泉,无锡惠山泉列其次,而虎跑泉只能居其下呢?可见“天下王侯一手封”与“待余首肯日,是汝运通时”是颠覆不破的真理啊!无论读书人,还是小小泉水的排序,均概莫能外?
山不比高耸,泉不舍细流。如果不是看过关于济公的连续剧,如果不是对他“鞋儿破、帽儿破、身上袈裟破”的形象感兴趣,如果不是对他“嬉笑怒骂”王侯宰相的戏谑功夫的折服,很多人可能不会来到这远离西湖的偏僻之地吧?
刚刚去过李叔同出生地天津,拜谒了他碑林纪念馆。还曾经多次去过弘一法师云游滞留过的厦门南普陀寺,3月中旬在新昌大佛寺欣赏了大师手书的摩崖字迹。特别是从大学时代,就每每百听不厌地聆听同寝室“吉他手”弹奏的送别,竟然是出自李叔同的手笔!
济公,浙江天台人,俗姓李,原名李心远,字湖隐,号方圆叟。十八岁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号“道济”后移住虎跑净慈寺。为人“狂而疏,介而洁”人称“济颠僧”传说中,又是一位见义勇为、打报人间不平且神通广大的侠僧。
弘一先在浙江两级师范教授音乐美术数载,偶然机缘来到虎跑断食,在灵隐剃度。但是,他们最终都在虎跑面壁修行,做了苦行僧。
只是普济众生的怀抱,使他们苦行的方式不同罢了。前者的戏谑,也许是出于他僧侣的身份,只能寓佛家的戒律清规于玩世游市的戏谑和放荡形骸之间了?
后者的庄重,恐怕源于他对早年士绅之家破落后世态炎凉的深刻体会,以及从事话剧、文学、音律、绘画、书法、篆刻创作正值国家山河破碎,极限的创作体验和救国无门后,由甚嚣的滚滚红尘遁入死寂的律宗净土了?
同样的苦行僧,不一样的境遇,不一样的行止。但是,内心深处,经纶济世的情怀却别无二致。当百姓黎民在水深火热里时,那些信奉儒家哲学的士大夫不见了,只有出家的济颠与民同乐;当弘一在云游讲经遇到外族侵略时,是他置生死于度外,甘赴国难之心与传经布道如故,却胜于他人百倍!
苦行僧,在佛教里就是“头陀行”是修行的一种方便法门。头陀行,其实就是苦行,有十二种苦行。此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现,只要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于世。要是无人行头陀行,佛法就灭了。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