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督抚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江昉看兄长说了这许多,已经有些气力不支,便倒了水过来,帮江春喝下,江春才渐渐平复过来。
而他后面所讲的故事,竟然和杨吉这天讲给阮元的一模一样。
只是扬州与京城相隔千里,阮承信自然不知,阮元也听到了这个故事。
“……当时我可是紧张极了,两只手都紧紧的攥着,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生怕被帐子里两个人发现。直到最后,看着那刺客跪倒在地,哭泣不止,我这心啊,才算放松下来。后来我看自己手上,都抓破了一块。也就是那一夜,我知道了,琢庵乃是大仁大勇之人。能舍得自己性命,去救那一寨毫不相干之人,这不是大仁是什么?他为了劝那人回心转意,竟把自己性命交在那人手上,这不是大勇,又是什么?”江春回想往事,依然对阮玉堂当日之事赞叹不已。
“后来我便回扬州来了,可我还是对那人不放心,故而派了探子,一直跟着琢庵和那个人。后来发现,那人对琢庵忠心耿耿,琢庵对他,也倾心相待。我才真正安心。也知道了,琢庵不仅是个值得结交的人,而且,若他遭遇不测,我自然应该鼎力相助,方对得起他这个朋友。所以那一年,皇上南巡,我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求皇上给琢庵官复原职。后来琢庵虽没做到参将,总也去得体面。”
阮承信也感叹道:“舅父这般仗义,便天下经商之人,我看也没几个及得上了。”
江春笑道:“其实我江家当日与你阮家结亲,难道就没想过借你阮家飞黄腾达之力,给自己颜面上添些光彩?只是世事无常,琢庵那般罢官之事,又怎能预料得到啊?不过说回来,湘圃,伯元的学术文才,可真是一绝啊。我看将来成就,说不好便要在琢庵之上。”
阮承信也笑道:“舅父也太高抬伯元了吧?伯元今年才二十五,有什么文才学术,能让舅父这般赞赏啊?”
江春道:“年初,京城那边寄来了伯元写的《考工记车制图解》,说是我这个舅祖要是看得上,还要劳烦我加以刻板。我本想刻板对我江家而言,也非难事,刻一个就是了。可我看了伯元写的内容,才发现他学术文才,比我想象的还要高明得多。他立论严谨,下笔必有依据,可即便如此,却不因循守旧,凡争议不决之处,必有己见。文章看来,便是我这个熟读经史之人,也自觉别有一番天地。”
阮承信道:“伯元有此新作,我自也欣慰。只是……只是这会试毕竟是百中取五,伯元纵然学业有成,也……”
江春道:“湘圃啊,我也知道,若再过得几年,你也就六十岁了。到那时候,我江家究竟如何,我也难说,你又不愿寄人篱下。不如……不如这样,你我就在此做个约定如何?伯元小的时候,我也没帮过你们,今日,总是让你心安才好。”
阮承信点点头,听着江春后面的话。江昉知道兄长疲累,又寻了些水给兄长饮下,江春才缓缓道:
“我知道,后年皇上万寿,有一次恩科会试,加上这次,一共三次。乾隆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八三年,我江家必全力支持伯元,让他再赴三次会试。我相信,三次之内,依伯元的学问,必能登科。但若说万一……四次会试不第,那便是不善应举了,再考也难有进益。若是那样,乾隆五十八年之后,伯元之事,就由湘圃你自行决定,如何?”
其实江春也清楚,凭自己和乾隆的交情,即便阮元只是举人,他修书一封,一样能保阮元做官。只是那样,只怕阮承信心中过意不去,故而没和阮承信说起这些。
阮承信尚未开口,江昉在一边早已不解,道:“兄长,乾隆五十八年,不过是五年之后,兄长又何必如此交待啊?”
江春笑道:“五年……哈哈,橙里啊,五年对于你兄长而言,是什么意思,兄长比你清楚,你或许还能看到乾隆五十八年,到那个时候,只求你不要弃了伯元不顾,其他的,兄长也没什么遗憾了。”
江昉点头道:“兄长,伯元七岁来我家上学,我便知道他日后必有出息。兄长放心,乾隆五十八年,只要小弟尚在,一定帮伯元考下去!”
阮承信也清楚,即使到了那一年,阮元依然无法通过会试,他也不会就那样放弃阮元。但江春眼下需要的,是一个肯定的承诺。遂道:“舅父放心,这五年,我一定让伯元安心赴考,绝不干涉于他。”
江春笑道:“其实啊,伯元那边,我是一直有信心的。考进士对伯元来说,也不是最难的事。可若是他真的进了官场,后面的事,才真的不好应对啊。”
说了这些,江春也终于支持不住,便只好卧在一侧。阮承信知道江春身体欠佳,也不再打扰,拜别了江春。自此之后,江春身体每况愈下,只是他自知生死有命,故而依然从容。
几年过去,和珅的宅第门前依然热闹。
这一日和府却来了不少熟人,福长安、吴省兰都到了。几个前来献礼的知府眼看两名军机大臣在场,知道自己的礼准备得不够,也便各自离去了。和珅知道这般场合,冯霁雯极易到场,也故作姿态,说和府今日不见不相识的外人,只和福长安、吴省兰商议要事。
眼看献礼的官员都已离去,福长安也不禁对和珅道:“我说致斋啊,这平日来你府上的人是不少,可我看着,也没几个成气候的啊?”
和珅也颇为无奈,道:“诚斋啊,这朝廷里,有才干的人,大多都自负才望,哪里愿意和我交往?来的这些,说白了,也不过是花钱买个财路,我这里送了银子,他们去了知府道台衙门,收钱的法子可一个比一个多呀。”福长安字诚斋,和珅也常以字称。
福长安道:“这样下去,我看不是个法子。这些来送礼的,不过是想着做生意,又怎么能和你同心协力?只怕有朝一日,朝廷里放些对你不利的声音出去,他们还要反咬你一口呢。”
吴省兰原本默不作声,这时也说道:“是啊,致斋,王杰董诰他们,我看得清楚,论才能,最多也就是和你不相上下。可他们有人望啊,六部里面,一半人和他们来往密切,而且他们和翰林御史,关系也不错。嘿嘿,这些人手里,可都有笔杆子啊。若是你再这样势孤力单,只有我们几个帮手。老师也是真害怕,万一皇上哪天觉得,有人能把你替下去,那只怕……皇上送上菜市口的红顶子,也不少了。”
和珅道:“老师,这些事学生自然也在想办法。只是这汉人六部,翰詹科道,大多是些自命清高之人。他们就算为了声誉,也会投靠王杰董诰他们。更何况,王杰董诰他们背后,其实还有阿中堂啊。学生也想了许久,总是没什么好对策。”
福长安道:“致斋,我有一计,他王杰董诰,不是仗着都察院里,有几个什么‘清流’吗?咱也弄几个上去,致斋,朝廷里有什么人,长年不得重用的,你最清楚,找那么一些,让他们去补御史的缺,这些人长年升不了官,你一保举,他们上去了,那还不对你感恩戴德?苏凌阿不就是个例子,他平日在六部,没少帮咱们啊?”
苏凌阿是乾隆初年就已仕官的笔贴式,但才干平平,故而虽然是满洲旗人,做了四十几年官,才做到五品的员外郎。经和珅举荐,他一年之内,便升了二品侍郎,故而对和珅无比感激,也时常为和珅提供六部情报。和珅听福长安这样说,心中也颇为许可,不觉点了点头。可还是转过头来看着吴省兰,问道:“吴老师有何高见?”
吴省兰道:“其实诚斋说的,确实是个办法。我看致斋你可以想想。但我认为,诚斋这一招,只能削弱王杰董诰他们。可我们的势力,还是有限。这些人即是长年不得重用,想来大多才干平平。壮大声势是够了,若是决大事,只怕都用不上。更何况都察院只是‘清流’,他们手里,还有翰林院的笔杆子呢?”
和珅也暗自称是,翰林院一向是新科优等进士方能进入之处,很多新科进士,在翰林做官久了,熟知朝廷事务,就可以被分到六部,进而掌握朝廷要职,甚至最终位列宰辅。董诰的升迁履历,就是如此。但翰林之事,自己一向难以过问,便道:“老师,学生也知道,这翰林院确实是块宝地。可翰林之事,这些年一直是阿中堂和嵇中堂掌管,我插不上手啊?”
吴省兰道:“眼下便有个机会,不知致斋你是否愿意试试?”
和珅笑道:“老师,这翰林之事,历来汉人中,主事的必是进士出身。满人里阿中堂虽未中进士,却也是举人。我只有个生员功名,只怕,还是不好服众啊。”
吴省兰道:“可以循序渐进嘛,眼下阿中堂眼看着七十岁了,翰林掌院还做得,可庶吉士教习,就不好兼顾了。听翰林院那边说,来年的新科庶吉士,皇上已不再令阿中堂教习了,这大好的机会,你不去试试?若只是庶吉士教习,满人这边,倒也没那么多讲究。”
所谓“庶吉士”,指的是翰林院中一种无品职务,历来进士授官,一甲三人第一名授六品修撰,第二三名授七品编修。二甲进士中品学兼优的,就会授予庶吉士之职,故而庶吉士自明至清,都是朝廷重点培养的预备官员。一般庶吉士学习上两到三年,就会授予要职,或翰林掌文翰,或六部掌机要,未来仕官前途,也远高于一般进士。
眼见和珅尚在犹豫,吴省兰继续道:“致斋,你也看到了,上一年王杰主持会试,眼下朝中多少年轻人,都要称他一声老师呢。尤其那个叫孙星衍的编修,对他毕恭毕敬,可对你呢?连看都不愿看上一眼。若朝中最有才干的一部分人,对你就是这个态度,咱们以后还怎么压得下他们?所以翰林院这块肥肉,咱得去抢,若你做了庶吉士教习,按惯例,他们也要称你一声恩师。到时候他们就不得不在你和王杰之间取舍,自然也就会有些人,愿意站在你这边了。这些人不止是笔杆子,说不定以后还能出几个干实事的,到那时候,你还怕王杰董诰什么?”
说到这里,和珅自然也没有理由,再去拒绝这个庶吉士教习之位了。和珅从来尊重这个老师,也对吴省兰作揖道:“老师教诲,学生感激不尽。这个教习之位,学生定当在皇上面前自告奋勇。只是……”他又回头向福长安道:“诚斋,皇上那里,也需你相助才是。”
“这个自然。”,福长安笑道:“新科后学,最对我福长安胃口,你们说是也不是?”
听福长安这般言语,和珅和吴省兰也不禁笑了起来。之后不久,乾隆五十四年的会试、翰林院人选,也终于定了下来。
王杰和上一年一样,再次担任会试主考。而翰林院的庶吉士教习一职,乾隆却同时委任了和珅和工部尚书彭元瑞。
这个结果,王杰与和珅都有满意之处,却也都无法完全心服。
王杰清楚,这样一来,新科进士中最出色的那部分,将会同时默认自己和和珅两位座师,自己和朱珪商议的新科进士培养计划,也将会大打折扣。
而和珅也清楚,和他一同担任教习的彭元瑞,素来与王杰交好。只怕进了翰林院,在其中,自己的作为暂时也有限。
总之,这一回合,王杰与和珅战成平手。但眼看大局已定,他们也只得开始新的计划了。
乾隆五十四年,在世界近代化的历史上,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欧洲维系千年的王权,开始受到冲击。也正是这一年,华.盛.顿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整个世界,都在向着一个新方向前进。
而这一年,对于阮元来说,也是决定命运的一年。
三月初八日,东单牌楼大街上,一辆马车缓缓前行,过了牌楼,便右转入羊肉胡同。车中坐着一人,正是阮元,而赶车之人,便是杨吉了。
眼看羊肉胡同走到一半,杨吉忽道:“伯元,再过一个弯,进了石槽胡同,也就是贡院了吧?”
“你倒是比我记得清楚。”阮元笑道。
“那是自然,你也不想想,前年你来这里考试,是谁送你来的?嗯,我想起来了,往南走有个火神庙,平时人不少。”杨吉最好走动,故而对京城哪里有寺庙,哪里有市集,最为清楚。
“我说,你在这京城,还有多少个寺院没去过?”阮元想着杨吉平日动静,不由得笑了出来。
“也就去了一半吧,我说伯元,这次考完试,你可得出来看看。这京城这么多好地方,你平日就知道在家里读书,都浪费了不是?我看西头那法源寺就不错,天天有人去。你说人家老和尚庙都修好了,你不给人家个面子?”
“那若是……今年和前年一样,你却又当如何?”阮元不禁问道。
“我无所谓。”杨吉道:“京城好地方多了去了,再住一年,也没什么大不了。既然你想好了,走恩公的路,那我就走我爹的路,恩公没做到的,我爹没做到的,咱俩给补上!”
可说着说着,杨吉觉得还是不能在口舌上落后,又补了一句:“不过伯元啊,若是到明年,我估计这京城我也就走遍了。你要是到时候还拖拖拉拉,没准我可就改主意喽。”
“那你可得再去火神爷爷那一趟,或许你去拜拜火神爷爷,他老人家大发慈悲,就让我考中了呢?”阮元也不禁打趣道。
“你少来,我知道火神爷爷不管这个。”可想了想,杨吉又道:“不过我看,你和前年确实不一样了,当时你来的路上,紧张得一句话都不敢说。我看你放松下来,反倒能成大事。”
“按你这意思,我应该拜拜你才对。”
“那是自然,你说你认识我这么多年了,我说的话,哪一次错了?”
“第一次就错了!你说我没出息。”
“你这叫胡搅蛮缠,当日若不是我给你当头一棒,你能来这京城?”
阮元这一次会试之路,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开始了。
会试流程,与乡试类似,初八日进场,初九日下发考卷。对于已经进过一次贡院的阮元而言,一切都是那样熟悉、自如。
; 江昉看兄长说了这许多,已经有些气力不支,便倒了水过来,帮江春喝下,江春才渐渐平复过来。
而他后面所讲的故事,竟然和杨吉这天讲给阮元的一模一样。
只是扬州与京城相隔千里,阮承信自然不知,阮元也听到了这个故事。
“……当时我可是紧张极了,两只手都紧紧的攥着,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生怕被帐子里两个人发现。直到最后,看着那刺客跪倒在地,哭泣不止,我这心啊,才算放松下来。后来我看自己手上,都抓破了一块。也就是那一夜,我知道了,琢庵乃是大仁大勇之人。能舍得自己性命,去救那一寨毫不相干之人,这不是大仁是什么?他为了劝那人回心转意,竟把自己性命交在那人手上,这不是大勇,又是什么?”江春回想往事,依然对阮玉堂当日之事赞叹不已。
“后来我便回扬州来了,可我还是对那人不放心,故而派了探子,一直跟着琢庵和那个人。后来发现,那人对琢庵忠心耿耿,琢庵对他,也倾心相待。我才真正安心。也知道了,琢庵不仅是个值得结交的人,而且,若他遭遇不测,我自然应该鼎力相助,方对得起他这个朋友。所以那一年,皇上南巡,我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求皇上给琢庵官复原职。后来琢庵虽没做到参将,总也去得体面。”
阮承信也感叹道:“舅父这般仗义,便天下经商之人,我看也没几个及得上了。”
江春笑道:“其实我江家当日与你阮家结亲,难道就没想过借你阮家飞黄腾达之力,给自己颜面上添些光彩?只是世事无常,琢庵那般罢官之事,又怎能预料得到啊?不过说回来,湘圃,伯元的学术文才,可真是一绝啊。我看将来成就,说不好便要在琢庵之上。”
阮承信也笑道:“舅父也太高抬伯元了吧?伯元今年才二十五,有什么文才学术,能让舅父这般赞赏啊?”
江春道:“年初,京城那边寄来了伯元写的《考工记车制图解》,说是我这个舅祖要是看得上,还要劳烦我加以刻板。我本想刻板对我江家而言,也非难事,刻一个就是了。可我看了伯元写的内容,才发现他学术文才,比我想象的还要高明得多。他立论严谨,下笔必有依据,可即便如此,却不因循守旧,凡争议不决之处,必有己见。文章看来,便是我这个熟读经史之人,也自觉别有一番天地。”
阮承信道:“伯元有此新作,我自也欣慰。只是……只是这会试毕竟是百中取五,伯元纵然学业有成,也……”
江春道:“湘圃啊,我也知道,若再过得几年,你也就六十岁了。到那时候,我江家究竟如何,我也难说,你又不愿寄人篱下。不如……不如这样,你我就在此做个约定如何?伯元小的时候,我也没帮过你们,今日,总是让你心安才好。”
阮承信点点头,听着江春后面的话。江昉知道兄长疲累,又寻了些水给兄长饮下,江春才缓缓道:
“我知道,后年皇上万寿,有一次恩科会试,加上这次,一共三次。乾隆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八三年,我江家必全力支持伯元,让他再赴三次会试。我相信,三次之内,依伯元的学问,必能登科。但若说万一……四次会试不第,那便是不善应举了,再考也难有进益。若是那样,乾隆五十八年之后,伯元之事,就由湘圃你自行决定,如何?”
其实江春也清楚,凭自己和乾隆的交情,即便阮元只是举人,他修书一封,一样能保阮元做官。只是那样,只怕阮承信心中过意不去,故而没和阮承信说起这些。
阮承信尚未开口,江昉在一边早已不解,道:“兄长,乾隆五十八年,不过是五年之后,兄长又何必如此交待啊?”
江春笑道:“五年……哈哈,橙里啊,五年对于你兄长而言,是什么意思,兄长比你清楚,你或许还能看到乾隆五十八年,到那个时候,只求你不要弃了伯元不顾,其他的,兄长也没什么遗憾了。”
江昉点头道:“兄长,伯元七岁来我家上学,我便知道他日后必有出息。兄长放心,乾隆五十八年,只要小弟尚在,一定帮伯元考下去!”
阮承信也清楚,即使到了那一年,阮元依然无法通过会试,他也不会就那样放弃阮元。但江春眼下需要的,是一个肯定的承诺。遂道:“舅父放心,这五年,我一定让伯元安心赴考,绝不干涉于他。”
江春笑道:“其实啊,伯元那边,我是一直有信心的。考进士对伯元来说,也不是最难的事。可若是他真的进了官场,后面的事,才真的不好应对啊。”
说了这些,江春也终于支持不住,便只好卧在一侧。阮承信知道江春身体欠佳,也不再打扰,拜别了江春。自此之后,江春身体每况愈下,只是他自知生死有命,故而依然从容。
几年过去,和珅的宅第门前依然热闹。
这一日和府却来了不少熟人,福长安、吴省兰都到了。几个前来献礼的知府眼看两名军机大臣在场,知道自己的礼准备得不够,也便各自离去了。和珅知道这般场合,冯霁雯极易到场,也故作姿态,说和府今日不见不相识的外人,只和福长安、吴省兰商议要事。
眼看献礼的官员都已离去,福长安也不禁对和珅道:“我说致斋啊,这平日来你府上的人是不少,可我看着,也没几个成气候的啊?”
和珅也颇为无奈,道:“诚斋啊,这朝廷里,有才干的人,大多都自负才望,哪里愿意和我交往?来的这些,说白了,也不过是花钱买个财路,我这里送了银子,他们去了知府道台衙门,收钱的法子可一个比一个多呀。”福长安字诚斋,和珅也常以字称。
福长安道:“这样下去,我看不是个法子。这些来送礼的,不过是想着做生意,又怎么能和你同心协力?只怕有朝一日,朝廷里放些对你不利的声音出去,他们还要反咬你一口呢。”
吴省兰原本默不作声,这时也说道:“是啊,致斋,王杰董诰他们,我看得清楚,论才能,最多也就是和你不相上下。可他们有人望啊,六部里面,一半人和他们来往密切,而且他们和翰林御史,关系也不错。嘿嘿,这些人手里,可都有笔杆子啊。若是你再这样势孤力单,只有我们几个帮手。老师也是真害怕,万一皇上哪天觉得,有人能把你替下去,那只怕……皇上送上菜市口的红顶子,也不少了。”
和珅道:“老师,这些事学生自然也在想办法。只是这汉人六部,翰詹科道,大多是些自命清高之人。他们就算为了声誉,也会投靠王杰董诰他们。更何况,王杰董诰他们背后,其实还有阿中堂啊。学生也想了许久,总是没什么好对策。”
福长安道:“致斋,我有一计,他王杰董诰,不是仗着都察院里,有几个什么‘清流’吗?咱也弄几个上去,致斋,朝廷里有什么人,长年不得重用的,你最清楚,找那么一些,让他们去补御史的缺,这些人长年升不了官,你一保举,他们上去了,那还不对你感恩戴德?苏凌阿不就是个例子,他平日在六部,没少帮咱们啊?”
苏凌阿是乾隆初年就已仕官的笔贴式,但才干平平,故而虽然是满洲旗人,做了四十几年官,才做到五品的员外郎。经和珅举荐,他一年之内,便升了二品侍郎,故而对和珅无比感激,也时常为和珅提供六部情报。和珅听福长安这样说,心中也颇为许可,不觉点了点头。可还是转过头来看着吴省兰,问道:“吴老师有何高见?”
吴省兰道:“其实诚斋说的,确实是个办法。我看致斋你可以想想。但我认为,诚斋这一招,只能削弱王杰董诰他们。可我们的势力,还是有限。这些人即是长年不得重用,想来大多才干平平。壮大声势是够了,若是决大事,只怕都用不上。更何况都察院只是‘清流’,他们手里,还有翰林院的笔杆子呢?”
和珅也暗自称是,翰林院一向是新科优等进士方能进入之处,很多新科进士,在翰林做官久了,熟知朝廷事务,就可以被分到六部,进而掌握朝廷要职,甚至最终位列宰辅。董诰的升迁履历,就是如此。但翰林之事,自己一向难以过问,便道:“老师,学生也知道,这翰林院确实是块宝地。可翰林之事,这些年一直是阿中堂和嵇中堂掌管,我插不上手啊?”
吴省兰道:“眼下便有个机会,不知致斋你是否愿意试试?”
和珅笑道:“老师,这翰林之事,历来汉人中,主事的必是进士出身。满人里阿中堂虽未中进士,却也是举人。我只有个生员功名,只怕,还是不好服众啊。”
吴省兰道:“可以循序渐进嘛,眼下阿中堂眼看着七十岁了,翰林掌院还做得,可庶吉士教习,就不好兼顾了。听翰林院那边说,来年的新科庶吉士,皇上已不再令阿中堂教习了,这大好的机会,你不去试试?若只是庶吉士教习,满人这边,倒也没那么多讲究。”
所谓“庶吉士”,指的是翰林院中一种无品职务,历来进士授官,一甲三人第一名授六品修撰,第二三名授七品编修。二甲进士中品学兼优的,就会授予庶吉士之职,故而庶吉士自明至清,都是朝廷重点培养的预备官员。一般庶吉士学习上两到三年,就会授予要职,或翰林掌文翰,或六部掌机要,未来仕官前途,也远高于一般进士。
眼见和珅尚在犹豫,吴省兰继续道:“致斋,你也看到了,上一年王杰主持会试,眼下朝中多少年轻人,都要称他一声老师呢。尤其那个叫孙星衍的编修,对他毕恭毕敬,可对你呢?连看都不愿看上一眼。若朝中最有才干的一部分人,对你就是这个态度,咱们以后还怎么压得下他们?所以翰林院这块肥肉,咱得去抢,若你做了庶吉士教习,按惯例,他们也要称你一声恩师。到时候他们就不得不在你和王杰之间取舍,自然也就会有些人,愿意站在你这边了。这些人不止是笔杆子,说不定以后还能出几个干实事的,到那时候,你还怕王杰董诰什么?”
说到这里,和珅自然也没有理由,再去拒绝这个庶吉士教习之位了。和珅从来尊重这个老师,也对吴省兰作揖道:“老师教诲,学生感激不尽。这个教习之位,学生定当在皇上面前自告奋勇。只是……”他又回头向福长安道:“诚斋,皇上那里,也需你相助才是。”
“这个自然。”,福长安笑道:“新科后学,最对我福长安胃口,你们说是也不是?”
听福长安这般言语,和珅和吴省兰也不禁笑了起来。之后不久,乾隆五十四年的会试、翰林院人选,也终于定了下来。
王杰和上一年一样,再次担任会试主考。而翰林院的庶吉士教习一职,乾隆却同时委任了和珅和工部尚书彭元瑞。
这个结果,王杰与和珅都有满意之处,却也都无法完全心服。
王杰清楚,这样一来,新科进士中最出色的那部分,将会同时默认自己和和珅两位座师,自己和朱珪商议的新科进士培养计划,也将会大打折扣。
而和珅也清楚,和他一同担任教习的彭元瑞,素来与王杰交好。只怕进了翰林院,在其中,自己的作为暂时也有限。
总之,这一回合,王杰与和珅战成平手。但眼看大局已定,他们也只得开始新的计划了。
乾隆五十四年,在世界近代化的历史上,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欧洲维系千年的王权,开始受到冲击。也正是这一年,华.盛.顿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整个世界,都在向着一个新方向前进。
而这一年,对于阮元来说,也是决定命运的一年。
三月初八日,东单牌楼大街上,一辆马车缓缓前行,过了牌楼,便右转入羊肉胡同。车中坐着一人,正是阮元,而赶车之人,便是杨吉了。
眼看羊肉胡同走到一半,杨吉忽道:“伯元,再过一个弯,进了石槽胡同,也就是贡院了吧?”
“你倒是比我记得清楚。”阮元笑道。
“那是自然,你也不想想,前年你来这里考试,是谁送你来的?嗯,我想起来了,往南走有个火神庙,平时人不少。”杨吉最好走动,故而对京城哪里有寺庙,哪里有市集,最为清楚。
“我说,你在这京城,还有多少个寺院没去过?”阮元想着杨吉平日动静,不由得笑了出来。
“也就去了一半吧,我说伯元,这次考完试,你可得出来看看。这京城这么多好地方,你平日就知道在家里读书,都浪费了不是?我看西头那法源寺就不错,天天有人去。你说人家老和尚庙都修好了,你不给人家个面子?”
“那若是……今年和前年一样,你却又当如何?”阮元不禁问道。
“我无所谓。”杨吉道:“京城好地方多了去了,再住一年,也没什么大不了。既然你想好了,走恩公的路,那我就走我爹的路,恩公没做到的,我爹没做到的,咱俩给补上!”
可说着说着,杨吉觉得还是不能在口舌上落后,又补了一句:“不过伯元啊,若是到明年,我估计这京城我也就走遍了。你要是到时候还拖拖拉拉,没准我可就改主意喽。”
“那你可得再去火神爷爷那一趟,或许你去拜拜火神爷爷,他老人家大发慈悲,就让我考中了呢?”阮元也不禁打趣道。
“你少来,我知道火神爷爷不管这个。”可想了想,杨吉又道:“不过我看,你和前年确实不一样了,当时你来的路上,紧张得一句话都不敢说。我看你放松下来,反倒能成大事。”
“按你这意思,我应该拜拜你才对。”
“那是自然,你说你认识我这么多年了,我说的话,哪一次错了?”
“第一次就错了!你说我没出息。”
“你这叫胡搅蛮缠,当日若不是我给你当头一棒,你能来这京城?”
阮元这一次会试之路,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开始了。
会试流程,与乡试类似,初八日进场,初九日下发考卷。对于已经进过一次贡院的阮元而言,一切都是那样熟悉、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