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宋扬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新政开始了!
吕夷简深夜未眠,是因为接到了不少门生故吏的信函,提出了对新政的种种看法和担忧。
而皇宫里,皇帝赵祯同样也没有入眠。
励精图治,雄心勃勃,大概是赵祯此刻心情最准确的写照。
他想要做个有作为的君王已经很多年了,可惜登基之后的那些年,嫡母刘太后执政,他就是个“傀儡”。
当然了,说傀儡或许有些过了,毕竟当年他还只是个懵懂的少年,需要有人辅佐主政。
但如今不同了,自己已经年过而立,赵祯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成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和权威掌控大宋江山。
毕竟章献太后刘娥已经死了,当年“权倾朝野”的辅政宰相吕夷简也已经致仕荣休了。
赵祯觉得自己已经彻底走出当年为“傀儡”的影子,完全成为大宋江山的主宰。
而大宋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改变,是变革。
对契丹人的弱势那是自太祖、太宗朝就开始的,当年太宗赵光义雍熙北伐失败,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十分遗憾。
但毕竟时间已经长了,大宋上下,万千臣民,尤其是皇帝本身已经接受并默认了这个事实。
没有人会因为此事而指责为难皇帝,赵祯也很清楚燕云十六州不会成为自己身后名的污点。
但是西北党项人的作为却更为可恶,尤其是几年前李元昊曾直接悍然称帝。
哪怕自从大宋初年,西北就是军阀割据的情形,但终究在名义上是属于大宋,割据定难五州的党项人也实力有限,不足为虑。
但如今党项人已经能够独立建国,雄踞一方,成为心腹大患。
虽说这其中很大程度是父亲真宗朝的失误,比如灵州的丢失,可身为人子,自然是不能指责父亲过失的。
再者说,党项人真正坐大,造成如今这般祸患还是出现在自己在位之时。
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这些都会青史之上自己的污点,若不洗刷,百年之后少不得被后人恶评。
赵祯不想这样,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他都想要做个强大的人。明明是天下最尊贵的人,却对荣誉有着超乎想象的执着。
此次党项人前来东京谈判是对赵祯很大的刺激,仗着军事实力强大,李元昊的使者可以信口开河。
这样就罢了,可怕的是朝堂上诸位当政的宰相竟然准备答允。
若非薛纵一篇《六国论》误打误撞的刺激,让范仲淹和韩琦等候能够强硬起来,焉知会是什么结果?
大宋过于软弱了!
皇帝赵祯已经有了明显的体会,重文轻武是太祖开始就定下的国策,他不能也无意更改。但赵祯已经清楚意识到文人当政,身上少了些许胆气。
尤其是当权的这几位,在他们的影响下,大宋越来越多的文人、越来越多的官员都有如此。
赵祯隐约有种担忧,若长此以往,国之脊梁恐怕会越来越弯,不堪重任。
必须要做出改变了,重用武人肯定是不行的。
一来是有违大宋一直以来的国策,二来根子处在朝廷中枢,解决之道还是应该在文官中想办法。
... -->>
新政开始了!
吕夷简深夜未眠,是因为接到了不少门生故吏的信函,提出了对新政的种种看法和担忧。
而皇宫里,皇帝赵祯同样也没有入眠。
励精图治,雄心勃勃,大概是赵祯此刻心情最准确的写照。
他想要做个有作为的君王已经很多年了,可惜登基之后的那些年,嫡母刘太后执政,他就是个“傀儡”。
当然了,说傀儡或许有些过了,毕竟当年他还只是个懵懂的少年,需要有人辅佐主政。
但如今不同了,自己已经年过而立,赵祯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成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和权威掌控大宋江山。
毕竟章献太后刘娥已经死了,当年“权倾朝野”的辅政宰相吕夷简也已经致仕荣休了。
赵祯觉得自己已经彻底走出当年为“傀儡”的影子,完全成为大宋江山的主宰。
而大宋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改变,是变革。
对契丹人的弱势那是自太祖、太宗朝就开始的,当年太宗赵光义雍熙北伐失败,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十分遗憾。
但毕竟时间已经长了,大宋上下,万千臣民,尤其是皇帝本身已经接受并默认了这个事实。
没有人会因为此事而指责为难皇帝,赵祯也很清楚燕云十六州不会成为自己身后名的污点。
但是西北党项人的作为却更为可恶,尤其是几年前李元昊曾直接悍然称帝。
哪怕自从大宋初年,西北就是军阀割据的情形,但终究在名义上是属于大宋,割据定难五州的党项人也实力有限,不足为虑。
但如今党项人已经能够独立建国,雄踞一方,成为心腹大患。
虽说这其中很大程度是父亲真宗朝的失误,比如灵州的丢失,可身为人子,自然是不能指责父亲过失的。
再者说,党项人真正坐大,造成如今这般祸患还是出现在自己在位之时。
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这些都会青史之上自己的污点,若不洗刷,百年之后少不得被后人恶评。
赵祯不想这样,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他都想要做个强大的人。明明是天下最尊贵的人,却对荣誉有着超乎想象的执着。
此次党项人前来东京谈判是对赵祯很大的刺激,仗着军事实力强大,李元昊的使者可以信口开河。
这样就罢了,可怕的是朝堂上诸位当政的宰相竟然准备答允。
若非薛纵一篇《六国论》误打误撞的刺激,让范仲淹和韩琦等候能够强硬起来,焉知会是什么结果?
大宋过于软弱了!
皇帝赵祯已经有了明显的体会,重文轻武是太祖开始就定下的国策,他不能也无意更改。但赵祯已经清楚意识到文人当政,身上少了些许胆气。
尤其是当权的这几位,在他们的影响下,大宋越来越多的文人、越来越多的官员都有如此。
赵祯隐约有种担忧,若长此以往,国之脊梁恐怕会越来越弯,不堪重任。
必须要做出改变了,重用武人肯定是不行的。
一来是有违大宋一直以来的国策,二来根子处在朝廷中枢,解决之道还是应该在文官中想办法。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