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1/2)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武则天]女皇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三章同盟 01
长孙无忌是先帝的大舅子,是新帝的亲舅舅,也同样是齐王李泰的亲舅舅。
同样是外甥,长孙无忌待李泰明显不如待李治那样亲厚。
这里面也许有个人喜好的原因,也有社会关系以及外界条件影响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利益。
支持李泰所取得的利益不符合长孙无忌或是长孙家族的所求,长孙无忌自然不会选择成为李泰的同盟者。
而李泰,我们可以认为他在一开始必定争取过亲舅舅的支持,可是那时的长孙相公正处于蛰伏避嫌状态,又怎么会搭理他呢?
至于后来坚定地支持李小九,也同样有利益的影子在里面。
事实证明,李二陛下最后还是听从了大舅子长孙无忌的意见,立了李小九,长孙舅舅也从此踏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之路。
这一过程中,李家四郎李泰就实实在在成了两人的踏脚石。
他怎么能不恨!
长孙无忌不会不知道李四郎的怨恨的,但他不在乎。
当初在李二陛下病榻前,他不得已许下誓言,表示会好好照顾四郎,不让他受到折辱,安乐平安过一世……
长孙无忌知道他肯定做不到。
不仅是他做不到,恐怕连李泰自己也不可能做到安分守己过一辈子!
曾经唾手可得的帝位被人生生夺走了,身为兄长却要向小自己好几岁,没有他有才华也没有他声望高的弟弟低头下拜,俯首称臣,是可忍孰不可忍?!
长孙无忌明白,如果他想保李泰,只要力劝李治把他远远地安置在偏远的州府去,不让他参与任何中央的决策,也不让他的消息传到京城,李泰就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了。
当然,这样做也可能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让拥有一颗文人般多愁善感的心脏的李泰,因为境遇不遂心,而忧愤早逝……
李治肯定不会想看到这种结果的!
新帝根基不稳,需要朝臣、宗室以及天下百姓的支持。
那么,通常情况下,新帝初登大位就会继续遵从先帝的政策,三年不改旧制,同时大赦天下,封赏百官宗亲来市恩……
李泰是新帝的亲兄长,不可避免地要被加封高位。
长孙无忌不能阻止,还要大力支持。
然而,觊觎帝位的亲王可不止李泰一个。
相比李泰,长孙无忌对吴王的怨恨明显比较深,当初李二陛下也许只是随口一说要以李恪取代李治,长孙无忌可是一直都放在心上的。
而李恪明显也不是省心的主。
他的母亲杨妃一直是李二陛下的爱宠,几乎成了继后。
李恪也几乎成了嫡子,甚至还有了李二陛下‘英果类我’的评价……
这是一项巨大的政治资本。
再加上李恪本人也确实很有能力,在州府这么多年来,处事相对公正,在地方颇有人望,其对新帝李治的威胁绝对高于之前一直在京中玩文字游戏,被贬后就一蹶不振的李泰。
所以,长孙无忌敢于请李泰入京,封其高位,以打压李恪之势,进而分化反对新帝的势力……
李泰果然不负长孙无忌所望,入京后根本没想过向成为新帝的弟弟放低姿态,也很快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把荆王李元景恨得牙痒痒……
吴王李恪倒是一直很沉得住气,回京后一直闭门谢客,除了到几个亲近的宗室家中走了几趟外,就是请王妃进宫说服杨太妃跟他一起居住……
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的人好几次破坏了某些人制造出来针对新帝的流言,吴王李恪还真是众藩王的表率了!
吴王打得什么算盘,长孙无忌哪会不知道。
如今圣人声望如日中天,凭着他这样一个藩王肯定是无法撼动的,再加上李绩代表的军方对李治的无条件支持,李恪自知无论是军变还是和平演变都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京中还有齐王和荆王两人在,自己倒不如脱身事外,回到吴地发展势力,到时候坐山观虎斗,说不定还能趁火打劫呢!
长孙无忌虽然已经洞悉了吴王的心思,却也不能在明面上对李恪怎么样,还得配合李治好好褒奖李恪一番!
至于借口身体不适不已长途跋涉的荆王李元景也好,还是借口想去昭陵拜祭母后暂时不肯离开的李泰也好,长孙无忌觉得自己完全不必客气了!
而正当长孙相公暗中收集罪证,打算将齐王党人和荆王党人一网打尽的时候,有个意想不到的人,跑到赵国公府举报高阳公主意图谋反!
这个人不是别人,却是高阳公主的大伯子房遗直。
-------------------------------------------------------------------------------
-----------------------------------房小二倒霉的分割线----------------------------------------------------------------------------------------------------------
自贞观十七年李二陛下改换太子以来,宗亲中就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境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
第十三章同盟 01
长孙无忌是先帝的大舅子,是新帝的亲舅舅,也同样是齐王李泰的亲舅舅。
同样是外甥,长孙无忌待李泰明显不如待李治那样亲厚。
这里面也许有个人喜好的原因,也有社会关系以及外界条件影响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利益。
支持李泰所取得的利益不符合长孙无忌或是长孙家族的所求,长孙无忌自然不会选择成为李泰的同盟者。
而李泰,我们可以认为他在一开始必定争取过亲舅舅的支持,可是那时的长孙相公正处于蛰伏避嫌状态,又怎么会搭理他呢?
至于后来坚定地支持李小九,也同样有利益的影子在里面。
事实证明,李二陛下最后还是听从了大舅子长孙无忌的意见,立了李小九,长孙舅舅也从此踏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之路。
这一过程中,李家四郎李泰就实实在在成了两人的踏脚石。
他怎么能不恨!
长孙无忌不会不知道李四郎的怨恨的,但他不在乎。
当初在李二陛下病榻前,他不得已许下誓言,表示会好好照顾四郎,不让他受到折辱,安乐平安过一世……
长孙无忌知道他肯定做不到。
不仅是他做不到,恐怕连李泰自己也不可能做到安分守己过一辈子!
曾经唾手可得的帝位被人生生夺走了,身为兄长却要向小自己好几岁,没有他有才华也没有他声望高的弟弟低头下拜,俯首称臣,是可忍孰不可忍?!
长孙无忌明白,如果他想保李泰,只要力劝李治把他远远地安置在偏远的州府去,不让他参与任何中央的决策,也不让他的消息传到京城,李泰就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了。
当然,这样做也可能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让拥有一颗文人般多愁善感的心脏的李泰,因为境遇不遂心,而忧愤早逝……
李治肯定不会想看到这种结果的!
新帝根基不稳,需要朝臣、宗室以及天下百姓的支持。
那么,通常情况下,新帝初登大位就会继续遵从先帝的政策,三年不改旧制,同时大赦天下,封赏百官宗亲来市恩……
李泰是新帝的亲兄长,不可避免地要被加封高位。
长孙无忌不能阻止,还要大力支持。
然而,觊觎帝位的亲王可不止李泰一个。
相比李泰,长孙无忌对吴王的怨恨明显比较深,当初李二陛下也许只是随口一说要以李恪取代李治,长孙无忌可是一直都放在心上的。
而李恪明显也不是省心的主。
他的母亲杨妃一直是李二陛下的爱宠,几乎成了继后。
李恪也几乎成了嫡子,甚至还有了李二陛下‘英果类我’的评价……
这是一项巨大的政治资本。
再加上李恪本人也确实很有能力,在州府这么多年来,处事相对公正,在地方颇有人望,其对新帝李治的威胁绝对高于之前一直在京中玩文字游戏,被贬后就一蹶不振的李泰。
所以,长孙无忌敢于请李泰入京,封其高位,以打压李恪之势,进而分化反对新帝的势力……
李泰果然不负长孙无忌所望,入京后根本没想过向成为新帝的弟弟放低姿态,也很快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把荆王李元景恨得牙痒痒……
吴王李恪倒是一直很沉得住气,回京后一直闭门谢客,除了到几个亲近的宗室家中走了几趟外,就是请王妃进宫说服杨太妃跟他一起居住……
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的人好几次破坏了某些人制造出来针对新帝的流言,吴王李恪还真是众藩王的表率了!
吴王打得什么算盘,长孙无忌哪会不知道。
如今圣人声望如日中天,凭着他这样一个藩王肯定是无法撼动的,再加上李绩代表的军方对李治的无条件支持,李恪自知无论是军变还是和平演变都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京中还有齐王和荆王两人在,自己倒不如脱身事外,回到吴地发展势力,到时候坐山观虎斗,说不定还能趁火打劫呢!
长孙无忌虽然已经洞悉了吴王的心思,却也不能在明面上对李恪怎么样,还得配合李治好好褒奖李恪一番!
至于借口身体不适不已长途跋涉的荆王李元景也好,还是借口想去昭陵拜祭母后暂时不肯离开的李泰也好,长孙无忌觉得自己完全不必客气了!
而正当长孙相公暗中收集罪证,打算将齐王党人和荆王党人一网打尽的时候,有个意想不到的人,跑到赵国公府举报高阳公主意图谋反!
这个人不是别人,却是高阳公主的大伯子房遗直。
-------------------------------------------------------------------------------
-----------------------------------房小二倒霉的分割线----------------------------------------------------------------------------------------------------------
自贞观十七年李二陛下改换太子以来,宗亲中就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境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