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名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时的洛阳太学。
日趋年迈的晋武帝,有着很多老年人都会有的毛病,倔强,小孩子脾气,说风就是雨。他商量也没商量,就一拍脑门的在朝堂上提出了要对国子学和太学现状进行改革。
但是,全天下不止晋武帝一个聪明人,更不用说晋武帝也不太聪明。世家多敏感,在他们看来,国子学和太学并不仅仅是两个官学那么简单,在某些世家眼中那几乎已经代表了晋朝的士庶之别。晋武帝提出改革,不难让人联想晋武帝这是不是要对世家动刀。
简直是捅了马蜂窝有木有。
于是,不等晋武帝表示“至于如何改革,诸卿可以开始商量了”。
朝堂上一大半数的世家就已经呵呵以对了。
而另外小一半没站队的世家和寒门,就显得格外的刺眼。其中就有在斗倒了杨骏后,成为朝堂第一人的卫瓘,连卫瓘的亲家司徒王浑和王济,都质疑起了卫瓘的立场。
卫老爷子的立场其实很简单,他是世家,他不可能不为世家着想。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很有国家情怀的人。更不用说他还手拿唐朝人编写、现代人翻译的《晋书》,那让他的整个视野和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站在了更加长远的角度考虑这个事情。
考虑的结果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卫老爷子想世家好,也想国家好。他觉得世家之所以高人一等,是因为世家子弟与生俱来的资源以及他们后天努力出来的优秀,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那一身“血统”。
世家也需要经历优胜劣汰,他们应该优秀到不惧任何挑战。如果有些世家子已经荒于嬉到连寒门都比不过,那他们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在有了寒门学子的追赶压力下,可以让优秀的世家变得更优秀。也可以让皇帝看清楚,他们世家世代为官,不是因为他们在偏袒自己人,而是他们优秀到理所应当,寒门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
当然啦,优秀的寒门如果能发展下去,一个百年之后,就又是一个新的世家嘛,还能为世家输送新鲜血液,好比乐广和他优秀的儿子们。
但其他不少的世家,却并不会懂卫老爷子的这一番苦心,他们只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继续占据优势,他的祖先是高官,他是高官,他的子孙也必须是高官。哪怕躺在功劳簿睡大觉,也能睡个成百上千年的那种。
他们觉得卫瓘根本就是站在庶族一边,他看好寒门,提拔寒门,与寒门接亲,甚至让自己最优秀的孙子拜寒门为师,简直是斯文扫地,有辱门风!
他们不能再让卫瓘继续在这条邪路上走下去了。
有几个也不知道该说他们脑筋灵活,还是善于作死的世家大臣,为了逼卫瓘站队,就提出了既然圣上要改革国子学和太学,不如派几个世家子弟去就读太学,为基础差的寒门当表率,带动世人好学的风气。好比卫司空的孙子卫玠,已然十二,也到了该上官学的年纪了。
身为卫玠外家的王浑和王济,怎么都没想到最后坑到的反而是自己人。
卫玠有自己的老师,大部分世家子弟都有,他们不仅有名士当老师,还有名士亲戚免费言传身教。所以,世家子弟进入官学,求学的少,更多的反而是在进行一种社交活动,是他们踏入社交圈的开始。
中国是个人情大过天的社会,做什么都要靠人脉,把自己整的孤岛似的,注定是行不通的。但是长辈们的交情,并不一定能延续到子孙后代上,还是需要他们自己培养。
去国子学,就是世家子弟开展人脉的重要里程碑。
卫玠可以在那里结识长辈朋友圈以外的世家子弟,甚至是用那张无往不利的脸,为家族添加新的友情链。但是如果把卫玠放到太学去,在一堆注定没什么出息、最多也就做到六七品官的寒门子弟中,卫玠又能交到什么朋友呢?最主要的是,和寒门混在一起,很容易遭人耻笑啊。
王济是坚决不会同意他妹子去读太学的,于是他跳了出来,和对方大战三百回合,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因为王济这个地图炮首先发难,战火升级,甚至到了上演全武行的地步。王济公报私仇的压着对方狠打,他爹王浑上前都没用,拉都拉不住。当然,王浑到底想不想拉也是个问题,让自家外孙去上太学,王浑当然是不乐意的。他只是出于共同利益,才不得不站在世家这边。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看着儿子把那人打了,他也是很痛快的。
晋武帝无力控制局面,只能先结束掉乱哄哄的早朝,押后再议。
乐广之所以回来晚了,不是被晋武帝留下开小会,而是和卫瓘、卫恒、王济等十分关心卫玠的人,先私下里商量了一下对策。
最初提出让卫玠去太学的人一看就不是很了解卫老爷子整个人,他岂能愿意接受威胁的?威胁他,只会把他推的更远。他坚定了内心的想法,一定要借着这次官学改革,整顿世家内部日渐懒怠的风气。不仅如此,这个愚蠢的提议,还直接把本来站在他们那边的王济,推到了对立面。
等卫老爷子把自己的想法在私下里和王济交流了一番后,王济就彻底倒戈,不仅如此,还开始积极“策反”起了他阿爹以及一众亲朋好友。
卫瓘根本没准备告诉卫玠这些,因为他会处理好一切。
乐广却觉得应该尊重卫玠的意见,他的学生是个很有主意的人:“所以,你的打算呢?”
时的洛阳太学。
日趋年迈的晋武帝,有着很多老年人都会有的毛病,倔强,小孩子脾气,说风就是雨。他商量也没商量,就一拍脑门的在朝堂上提出了要对国子学和太学现状进行改革。
但是,全天下不止晋武帝一个聪明人,更不用说晋武帝也不太聪明。世家多敏感,在他们看来,国子学和太学并不仅仅是两个官学那么简单,在某些世家眼中那几乎已经代表了晋朝的士庶之别。晋武帝提出改革,不难让人联想晋武帝这是不是要对世家动刀。
简直是捅了马蜂窝有木有。
于是,不等晋武帝表示“至于如何改革,诸卿可以开始商量了”。
朝堂上一大半数的世家就已经呵呵以对了。
而另外小一半没站队的世家和寒门,就显得格外的刺眼。其中就有在斗倒了杨骏后,成为朝堂第一人的卫瓘,连卫瓘的亲家司徒王浑和王济,都质疑起了卫瓘的立场。
卫老爷子的立场其实很简单,他是世家,他不可能不为世家着想。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很有国家情怀的人。更不用说他还手拿唐朝人编写、现代人翻译的《晋书》,那让他的整个视野和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站在了更加长远的角度考虑这个事情。
考虑的结果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卫老爷子想世家好,也想国家好。他觉得世家之所以高人一等,是因为世家子弟与生俱来的资源以及他们后天努力出来的优秀,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那一身“血统”。
世家也需要经历优胜劣汰,他们应该优秀到不惧任何挑战。如果有些世家子已经荒于嬉到连寒门都比不过,那他们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在有了寒门学子的追赶压力下,可以让优秀的世家变得更优秀。也可以让皇帝看清楚,他们世家世代为官,不是因为他们在偏袒自己人,而是他们优秀到理所应当,寒门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
当然啦,优秀的寒门如果能发展下去,一个百年之后,就又是一个新的世家嘛,还能为世家输送新鲜血液,好比乐广和他优秀的儿子们。
但其他不少的世家,却并不会懂卫老爷子的这一番苦心,他们只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继续占据优势,他的祖先是高官,他是高官,他的子孙也必须是高官。哪怕躺在功劳簿睡大觉,也能睡个成百上千年的那种。
他们觉得卫瓘根本就是站在庶族一边,他看好寒门,提拔寒门,与寒门接亲,甚至让自己最优秀的孙子拜寒门为师,简直是斯文扫地,有辱门风!
他们不能再让卫瓘继续在这条邪路上走下去了。
有几个也不知道该说他们脑筋灵活,还是善于作死的世家大臣,为了逼卫瓘站队,就提出了既然圣上要改革国子学和太学,不如派几个世家子弟去就读太学,为基础差的寒门当表率,带动世人好学的风气。好比卫司空的孙子卫玠,已然十二,也到了该上官学的年纪了。
身为卫玠外家的王浑和王济,怎么都没想到最后坑到的反而是自己人。
卫玠有自己的老师,大部分世家子弟都有,他们不仅有名士当老师,还有名士亲戚免费言传身教。所以,世家子弟进入官学,求学的少,更多的反而是在进行一种社交活动,是他们踏入社交圈的开始。
中国是个人情大过天的社会,做什么都要靠人脉,把自己整的孤岛似的,注定是行不通的。但是长辈们的交情,并不一定能延续到子孙后代上,还是需要他们自己培养。
去国子学,就是世家子弟开展人脉的重要里程碑。
卫玠可以在那里结识长辈朋友圈以外的世家子弟,甚至是用那张无往不利的脸,为家族添加新的友情链。但是如果把卫玠放到太学去,在一堆注定没什么出息、最多也就做到六七品官的寒门子弟中,卫玠又能交到什么朋友呢?最主要的是,和寒门混在一起,很容易遭人耻笑啊。
王济是坚决不会同意他妹子去读太学的,于是他跳了出来,和对方大战三百回合,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因为王济这个地图炮首先发难,战火升级,甚至到了上演全武行的地步。王济公报私仇的压着对方狠打,他爹王浑上前都没用,拉都拉不住。当然,王浑到底想不想拉也是个问题,让自家外孙去上太学,王浑当然是不乐意的。他只是出于共同利益,才不得不站在世家这边。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看着儿子把那人打了,他也是很痛快的。
晋武帝无力控制局面,只能先结束掉乱哄哄的早朝,押后再议。
乐广之所以回来晚了,不是被晋武帝留下开小会,而是和卫瓘、卫恒、王济等十分关心卫玠的人,先私下里商量了一下对策。
最初提出让卫玠去太学的人一看就不是很了解卫老爷子整个人,他岂能愿意接受威胁的?威胁他,只会把他推的更远。他坚定了内心的想法,一定要借着这次官学改革,整顿世家内部日渐懒怠的风气。不仅如此,这个愚蠢的提议,还直接把本来站在他们那边的王济,推到了对立面。
等卫老爷子把自己的想法在私下里和王济交流了一番后,王济就彻底倒戈,不仅如此,还开始积极“策反”起了他阿爹以及一众亲朋好友。
卫瓘根本没准备告诉卫玠这些,因为他会处理好一切。
乐广却觉得应该尊重卫玠的意见,他的学生是个很有主意的人:“所以,你的打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