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小人物的英杰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与全力以赴集结超过三万大军的公孙瓒相比,袁绍这边虽然没有如同公孙瓒那般表现出了孤注一掷的气概,但同样做出了周密的布置。
袁绍军的后方基地设立在了位于河间郡南部的弓高城,以此城为依托,袁绍军在距离清河大约六十余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并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虽然与公孙瓒隔河对峙的袁绍军的总兵力高达五万余人,但袁绍却并不认为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可以让己方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以进攻者的姿态取得对公孙军的战争优势。
最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士兵们的平均战斗力上。
如果说公孙瓒手上的兵马主要是由战斗力在大汉全国正规军平均水准之上的普通士兵,再配以数量不多但是战斗力几近一流的精锐士兵和异族士兵,以及一定数量战斗力在全国豪强私兵平均水准之上的幽州豪强私军和战斗力比一般强一点的冀州、青州豪强私军所组成。
那么袁绍手上的兵马则是由战斗力在大汉全国正规军中较为优秀的普通士兵,再配以数量不多但是战斗力几近一流的精锐士兵,以及大量战斗力一般的冀州豪强私军所组成。
听起来双方的力量对比相差的并不大,甚至似乎袁绍一方还要稍占优势,毕竟正规军的战斗力才是军队的核心,那些私军或者部曲往往无法成为战场上决定姓的力量。而且就算袁绍军这边的私军在战斗力上无法与公孙瓒一方相比,但是至少数量上的优势多少能够弥补。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袁绍与身边的将军谋士们经过多次分析后,只能得出让他们苦笑的答案来——只怕未必。
虽然答案听上去令人沮丧,但是因为两者曾经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有过合作,不论是主战场上袁绍与公孙瓒曾经携手进退共抗西凉大军,还是在河北战场冀州人与幽州人在田丰的带领下对抗着让人捉摸不透的并州人,可以说袁绍与麾下文武对于公孙瓒军的战斗力并不陌生。
公孙瓒的部队主要以擅长骑射的骑兵与擅长弓箭的弓兵组成,虽然并非没有能够结阵作战的轻步兵,但是因为在北地所发生的大部分战斗中作用不大而一直数量不多,毕竟轻步兵能够做到的事情幽州那些彪悍的弓兵们哪怕是兼职做的也足够的出色。
可以说幽州汉人、乌丸人以及鲜卑人以及其他各种异族互相混杂而居的局面不但让幽州男儿沾染上了来自于胡人身上的蛮勇之气,让原本就悍勇异常的燕国后裔们变得更加雄壮勇猛,同样也锻炼出了大量擅长骑马和射箭的士兵。
虽然因为这里更靠近礼仪之乡,同时燕国作为周王室后裔比起出身蛮夷的秦国先祖也更多了几分儒雅之色,让幽州的男儿比起西凉军团少了几分蛮气胡风,但却也同样是孕育骑马军团的大好场所,尤其是在另一个位面当中并州逐渐向那个禁锢于两山之间的闭塞区域靠拢后更是成为汉人获取强悍骑兵军团唯二的地区之一。
不论是幽州的正规军,还是散落在边塞地区的豪强家族,人人以擅长骑马为荣,人人都会修习射术以防被不知什么时候便会冲到城墙外坞堡边的敌人。
而冀州虽然与幽州相去不远,但是肥沃的土壤和左右屏障存在的幽州让冀州从世家豪强到黎民百姓已经将这里瓜分的一干二净,根本没有足够的土地供战马肆意的施展自己矫健的身姿,同样中央政斧也不希望这一大片重要的粮仓无法起到其应有的战略价值。
可以说如果不是一场黄巾之乱让冀州的世家豪强感受到了乱世的临近而纷纷增加了防护的力量,他们甚至连站在经常需要面对各种规模战斗的幽州边塞豪强的对面。
毕竟一方的主力兵种是以骑兵和弓骑兵为核心,辅以擅长射术的弓兵做辅助,轻步兵仅仅是作为保护弓兵的存在,对上一群大部分都是轻步兵和弓兵,骑兵兵种只是作为少量将领或者土豪身份的象征出现在战场之上,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之上,这无异于是找死的节奏。
事实上如果没有密布的水网和周密的伏击方案,最重要的是强悍将领在小范围战斗中的决定姓作用,当初公孙越的部队也绝对不可能最终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的下场。
君不见李书实派出的由赵云、张颌等悍将率领的那支小股“义从”便能够在敌人的围剿中安然逃脱,之后更是依靠几位冀州籍将领的人脉让袁绍至今抓不到他们的踪迹。
当然,士兵的战斗力并不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全部因素。事实上假如公孙军的主将是一个没有什么太大能力的草包,那么袁绍以及其麾下的谋士们同样有着足够的自信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削弱对方的优势甚至让对方的优势成为致命的劣势并最终引导战场的走向。
但问题是公孙瓒也算得上是沙场宿将,在北方专注对抗异族胡人二十年,虽然为人脾气有的时候过于急躁,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缺陷,但是丰富的作战经验却让一众谋士不敢确信自己因此而设下的谋略是否真的就能够让对方坠入到其所预想的圈套之中。
袁绍虽然对于自己指挥战争的水平相当信任,不过他同样也不能肯定自己就会比公孙瓒、李书实、董卓这样的宿将强出很多,最多也就是一线之差(当然袁绍童鞋是领先一线的)。
而且更让袁绍和谋士们感到忧心的,是来自于天气的影响。
虽然现在冀州大地的温度并没有处于让冀州士兵无法忍受的程度,但是因为最近几年大汉一直受到“全球气候变冷”的影响,冬天一年冷过一年,若不是从并州陆陆续续传来了那些个取暖的方法,每年冬天因为严寒而冻死的百姓数量只怕会增幅两三成。
而且作战不同于生活,比起经常会遇到在恶劣天候下作战的幽州士兵,冀州的豪强私军们实在是缺乏这方面的经历,低烈度的战争还看不出什么,一旦让战争再相持一两个月,天气进入到寒冬腊月,严寒之下只怕袁绍军就要缩头“收拾行囊待明年”。
如此分析下来,孙子所提出的战争五要素“道、天、地、将、法”之中,袁绍认为自己只有在道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将和法上属于均势,天和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逐渐转为劣势,看上去似乎是己方稍占优势,但是作为进攻的一方,这个优势所能转化的胜势又要打个折扣。
可以说,虽然袁绍的部队在数量上是公孙军的一点五倍,但是在广袤的冀州平原上,在枯水期已经让河床逐渐裸露,河水已经不足以阻碍公孙瓒军骑兵奔驰的情况下,让袁绍军主动发起对公孙瓒军的攻击,在对方已经熟悉的地区以逸待劳,袁绍想一想都觉得这是取死之道。
但是,如果攻守之势相异,那么袁绍觉得自己的胜算会多出不少来。
不仅仅是因为作为防守一方可以有以逸待劳以及在己方熟悉的环境中可以做出一些让对方无法意料的布置,最重要的是,袁绍手中同样拥有自己的王牌——强悍的冀州军。
如果不是因为参与了讨董之战让公孙瓒军有着比袁绍军更大的损失,如果不是袁绍手中有着这样一张王牌,或许袁绍会考虑使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与公孙瓒周旋,而不是像这样一切的行动都围绕着面对面的碰撞而展开。
虽然来自幽州的骑兵在骑射方面要略强过来自西北的羌人,而且他们也比羌人更加愿意喜欢使用这项骑兵所独有的可怕武器,但他们终究摆脱不了骑兵作战的规律。
而作为袁绍军最为倚重的王牌的冀州军,则恰恰是对付骑兵的行家里手。
毕竟在西北数年间,在名将皇甫嵩的耳提面命之下,在严苛的环境下,那些原本在冀州仅仅只是郡兵或者较强一点的豪强私军的军队在血与火的锤炼下蜕变成了强悍的部队,最重要的是与羌人的战斗之中,他们在老兵们的提携下掌握了大量对抗骑兵的方式。
也许在野战中骑兵依然拥有着战略上的主动,但是如果优秀的统帅和聪慧的军师能够通过各种方... -->>
与全力以赴集结超过三万大军的公孙瓒相比,袁绍这边虽然没有如同公孙瓒那般表现出了孤注一掷的气概,但同样做出了周密的布置。
袁绍军的后方基地设立在了位于河间郡南部的弓高城,以此城为依托,袁绍军在距离清河大约六十余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并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虽然与公孙瓒隔河对峙的袁绍军的总兵力高达五万余人,但袁绍却并不认为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可以让己方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以进攻者的姿态取得对公孙军的战争优势。
最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士兵们的平均战斗力上。
如果说公孙瓒手上的兵马主要是由战斗力在大汉全国正规军平均水准之上的普通士兵,再配以数量不多但是战斗力几近一流的精锐士兵和异族士兵,以及一定数量战斗力在全国豪强私兵平均水准之上的幽州豪强私军和战斗力比一般强一点的冀州、青州豪强私军所组成。
那么袁绍手上的兵马则是由战斗力在大汉全国正规军中较为优秀的普通士兵,再配以数量不多但是战斗力几近一流的精锐士兵,以及大量战斗力一般的冀州豪强私军所组成。
听起来双方的力量对比相差的并不大,甚至似乎袁绍一方还要稍占优势,毕竟正规军的战斗力才是军队的核心,那些私军或者部曲往往无法成为战场上决定姓的力量。而且就算袁绍军这边的私军在战斗力上无法与公孙瓒一方相比,但是至少数量上的优势多少能够弥补。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袁绍与身边的将军谋士们经过多次分析后,只能得出让他们苦笑的答案来——只怕未必。
虽然答案听上去令人沮丧,但是因为两者曾经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有过合作,不论是主战场上袁绍与公孙瓒曾经携手进退共抗西凉大军,还是在河北战场冀州人与幽州人在田丰的带领下对抗着让人捉摸不透的并州人,可以说袁绍与麾下文武对于公孙瓒军的战斗力并不陌生。
公孙瓒的部队主要以擅长骑射的骑兵与擅长弓箭的弓兵组成,虽然并非没有能够结阵作战的轻步兵,但是因为在北地所发生的大部分战斗中作用不大而一直数量不多,毕竟轻步兵能够做到的事情幽州那些彪悍的弓兵们哪怕是兼职做的也足够的出色。
可以说幽州汉人、乌丸人以及鲜卑人以及其他各种异族互相混杂而居的局面不但让幽州男儿沾染上了来自于胡人身上的蛮勇之气,让原本就悍勇异常的燕国后裔们变得更加雄壮勇猛,同样也锻炼出了大量擅长骑马和射箭的士兵。
虽然因为这里更靠近礼仪之乡,同时燕国作为周王室后裔比起出身蛮夷的秦国先祖也更多了几分儒雅之色,让幽州的男儿比起西凉军团少了几分蛮气胡风,但却也同样是孕育骑马军团的大好场所,尤其是在另一个位面当中并州逐渐向那个禁锢于两山之间的闭塞区域靠拢后更是成为汉人获取强悍骑兵军团唯二的地区之一。
不论是幽州的正规军,还是散落在边塞地区的豪强家族,人人以擅长骑马为荣,人人都会修习射术以防被不知什么时候便会冲到城墙外坞堡边的敌人。
而冀州虽然与幽州相去不远,但是肥沃的土壤和左右屏障存在的幽州让冀州从世家豪强到黎民百姓已经将这里瓜分的一干二净,根本没有足够的土地供战马肆意的施展自己矫健的身姿,同样中央政斧也不希望这一大片重要的粮仓无法起到其应有的战略价值。
可以说如果不是一场黄巾之乱让冀州的世家豪强感受到了乱世的临近而纷纷增加了防护的力量,他们甚至连站在经常需要面对各种规模战斗的幽州边塞豪强的对面。
毕竟一方的主力兵种是以骑兵和弓骑兵为核心,辅以擅长射术的弓兵做辅助,轻步兵仅仅是作为保护弓兵的存在,对上一群大部分都是轻步兵和弓兵,骑兵兵种只是作为少量将领或者土豪身份的象征出现在战场之上,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之上,这无异于是找死的节奏。
事实上如果没有密布的水网和周密的伏击方案,最重要的是强悍将领在小范围战斗中的决定姓作用,当初公孙越的部队也绝对不可能最终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的下场。
君不见李书实派出的由赵云、张颌等悍将率领的那支小股“义从”便能够在敌人的围剿中安然逃脱,之后更是依靠几位冀州籍将领的人脉让袁绍至今抓不到他们的踪迹。
当然,士兵的战斗力并不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全部因素。事实上假如公孙军的主将是一个没有什么太大能力的草包,那么袁绍以及其麾下的谋士们同样有着足够的自信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削弱对方的优势甚至让对方的优势成为致命的劣势并最终引导战场的走向。
但问题是公孙瓒也算得上是沙场宿将,在北方专注对抗异族胡人二十年,虽然为人脾气有的时候过于急躁,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缺陷,但是丰富的作战经验却让一众谋士不敢确信自己因此而设下的谋略是否真的就能够让对方坠入到其所预想的圈套之中。
袁绍虽然对于自己指挥战争的水平相当信任,不过他同样也不能肯定自己就会比公孙瓒、李书实、董卓这样的宿将强出很多,最多也就是一线之差(当然袁绍童鞋是领先一线的)。
而且更让袁绍和谋士们感到忧心的,是来自于天气的影响。
虽然现在冀州大地的温度并没有处于让冀州士兵无法忍受的程度,但是因为最近几年大汉一直受到“全球气候变冷”的影响,冬天一年冷过一年,若不是从并州陆陆续续传来了那些个取暖的方法,每年冬天因为严寒而冻死的百姓数量只怕会增幅两三成。
而且作战不同于生活,比起经常会遇到在恶劣天候下作战的幽州士兵,冀州的豪强私军们实在是缺乏这方面的经历,低烈度的战争还看不出什么,一旦让战争再相持一两个月,天气进入到寒冬腊月,严寒之下只怕袁绍军就要缩头“收拾行囊待明年”。
如此分析下来,孙子所提出的战争五要素“道、天、地、将、法”之中,袁绍认为自己只有在道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将和法上属于均势,天和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逐渐转为劣势,看上去似乎是己方稍占优势,但是作为进攻的一方,这个优势所能转化的胜势又要打个折扣。
可以说,虽然袁绍的部队在数量上是公孙军的一点五倍,但是在广袤的冀州平原上,在枯水期已经让河床逐渐裸露,河水已经不足以阻碍公孙瓒军骑兵奔驰的情况下,让袁绍军主动发起对公孙瓒军的攻击,在对方已经熟悉的地区以逸待劳,袁绍想一想都觉得这是取死之道。
但是,如果攻守之势相异,那么袁绍觉得自己的胜算会多出不少来。
不仅仅是因为作为防守一方可以有以逸待劳以及在己方熟悉的环境中可以做出一些让对方无法意料的布置,最重要的是,袁绍手中同样拥有自己的王牌——强悍的冀州军。
如果不是因为参与了讨董之战让公孙瓒军有着比袁绍军更大的损失,如果不是袁绍手中有着这样一张王牌,或许袁绍会考虑使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与公孙瓒周旋,而不是像这样一切的行动都围绕着面对面的碰撞而展开。
虽然来自幽州的骑兵在骑射方面要略强过来自西北的羌人,而且他们也比羌人更加愿意喜欢使用这项骑兵所独有的可怕武器,但他们终究摆脱不了骑兵作战的规律。
而作为袁绍军最为倚重的王牌的冀州军,则恰恰是对付骑兵的行家里手。
毕竟在西北数年间,在名将皇甫嵩的耳提面命之下,在严苛的环境下,那些原本在冀州仅仅只是郡兵或者较强一点的豪强私军的军队在血与火的锤炼下蜕变成了强悍的部队,最重要的是与羌人的战斗之中,他们在老兵们的提携下掌握了大量对抗骑兵的方式。
也许在野战中骑兵依然拥有着战略上的主动,但是如果优秀的统帅和聪慧的军师能够通过各种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