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小人物的英杰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话说这真是太值得吐槽了。纵观三国时期的几位成功的大boss,曹操依靠的是以自家兄弟和姻亲形成的谯沛派利益集团,最多因为荀彧的关系在文官体系中偏向颍汝派;孙权初期则完全侧重于淮泗人士,知道淮泗派人才凋零以及坐稳江东之后,才慢慢转移到了江东本土派;作为客人到达益州的刘焉一系和刘备一系同样如此,不论是东州士。还是荆楚派都一直是他们所重点倚重的对象,而直到刘禅后期随着荆楚人士后继乏力,这才让本土人士有了出头之日,可结果却是面对统一的滚滚洪流最终不得不自缚而降。
就算是李书实在团结越来越多势力的同时核心圈子依然主要是由曾经的某个不良团体构成,就算程昱、曹纯这样的后来者也都来自于李书实入主并朔之前。同样可以算作是外来者。
如果说之前因为并州军这座“大山”压在头顶让感受到压力的他们无暇内斗的话,那么随着并州军再一次被新的“怪物”缠上,而对面的曹操军除了有着一张“皇帝牌”之外也同样被他们压制的抬不起头来——纵然袁绍对于无法立刻拿下曹操有些心急,可是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并不担心最后的胜利,或者说作为剧本上一个合格的配角,曹操的拼死抵抗完全是最为正常的剧本走向。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家伙那颗永不停息的心再一次蠢蠢欲动起来。
而且这一次,袁绍一次不知道是不是不经意间的行为更加深了这场争斗的火药味。
那便是袁绍将一直被“供奉”为袁绍军中首席文官的田丰下狱——这件事之前也有提到,可是这件事的后续影响不知道是不是还在袁绍的意料之中。
作为当年袁绍树立起的榜样,田丰也一直都兢兢业业为袁绍的霸业出谋划策,虽然暗地里大家也都在互相较劲,为了本方利益没少与哪怕身份颇为超然的田丰明争暗斗,但田丰袁绍军首席文官的地位却也还算牢固,至少没有人敢于明目张胆向袁绍提出“换人”的建议。
可谁曾想袁绍在一系列推波助澜之下竟然真的将田丰给一撸到底。
话说就算是背后那些推波助澜者大概也不会想到效果会这么好吧,毕竟他们也都已经习惯了田丰的存在,而且这种孤臣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私底下的计划,何必在不必要的情况下额外树敌呢,最多也不过是让袁绍疏远他就足够了。
说不定他们所选择的后继者上台后还需要田丰这样的老臣来稳定时局呢。
只不过这是他们之前的想法,当田丰的倒下已经是既成事实的情况下,那些脑袋聪明到没有朋友的家伙立刻在第一时间注意到了那个烫手却又显赫的位置。
于是,原本就因为嗣子之争而变得有些分裂的外来派在这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馅饼的诱惑下一个个都变得无比疯狂起来。
或许袁绍是打算改变之前的做法。不论是对本土派大将颜良文丑之死的冷处理,还是对依然坚守本土派阵营的高览的压制,亦或是对本土派名义上的领袖田丰突如其来的责罚,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跟随袁绍入主冀州的那些来自汝颖南阳一带的外来者在袁绍政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原本能够与他们争斗的本土派则在一系列的打击下开始变得势弱。
可是也不知道是不是过于急于求成。或者说这样的举动原本只是因为某些意外而产生的不够成熟的想法,总而言之由于“大清洗”后留下的蛋糕太多,以至于反而让分蛋糕的人变得更加疯狂,甚至不顾大战当前在后方做出很多令人不知道该如何评述的事情。
比如信都某个叫做审荣的小屯长便举报许攸的家人索贿,声称只要给他们五百金,他们就能够让许攸保举审荣成为信都城卫军的副指挥官,虽然不是什么太过显赫的职位,但是如果真的想要捞钱的话,这个位置的油水倒也的确很足。可以说只是索要五百金的确并不算贵。
只要能够把事情办成的话。
可既然被举报了,那么显然事情并没有办成——那个许攸家负责受贿的家仆显然将消息不只卖给审荣一个人,而没有什么根基,自身的能力也只能说是一般的审荣自然无法竞争得过那些财大气粗的家伙,不但赔掉了东挪西凑才弄齐的五百金,而且还被许家人嘲笑成“穷小子”。
“穷小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对于这件事堪称是如获至宝的信都留守。监军孟岱如获至宝,立刻将许攸留在信都的家人全部下狱。然后在消息尚未传到官渡的时候便将这些人全部处理。
其实比起支持大公子袁谭的郭图,许攸虽然同样与支持三公子袁尚的逢纪争夺田丰下狱后留下的那个位置,但许攸对于两位最有希望继承家业的袁家公子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或许比起现在就下注,自视甚高又或者是不愿意轻易参与到这趟浑水里的许攸显然认为就算自己不参与其中,不论哪一位公子继位。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也依然能够继续得享高位。
所以说如果按照阵营划分,与逢纪的关系颇为不错的孟岱怎么也不应该下手如此狠辣,就算真的将许攸的家人下狱,也应该好好招待,至少最后依然被袁绍下达了什么处决的命令。也算是与许攸之间留下了一线和解的机会,也不会将他推向三公子一党的对立面。
可惜孟岱终究还是这么做了,而且做的是又快又彻底,可以说除了许攸之外,基本上做到了对许攸在冀州家族的“斩草除根”,让双方之间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
而令孟岱下定决心的,归根到底还是源于许攸身上——这位在袁绍尚且还属于政治新人时便与之平辈论交的友人可以说是袁绍绝对信赖的心腹,再加上自身又极其富有才华,可以说平日里那绝对是眼高于顶,就算偶尔发出几声“袁氏基业三分在我谋划”也并非全无可能。就算是被尊为冀州文官之首的田丰,若不是了解袁绍的目的,许攸大概连表面的尊重都不会对其维持下去,毕竟就算是田丰,那也是才华略逊他许攸半筹的人物——这对于许攸而言那当然是相当高的评价,其余如逢纪、郭图之辈那就根本是“碌碌无为之人”。
可想而知如此的许攸就算不是刻意而为,想要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一大票人也实在是太过容易,暗地里咬牙切齿想要给他些颜色瞧瞧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结果就是作为这类人当中一员的孟岱找到了一个好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了问题。
对于这样的事情,就算是袁绍也觉得非常为难——你说重责孟岱吧,人家那是有理有据,许家人更是对索贿一事那是供认不讳,相关的人证物证更是齐全完备,甚至还有一些额外的黑材料,虽然达不到谋反的级别,但在和平时期也绝对能让许攸脱一层皮。
可是重责许攸呢?袁绍还舍不得,毕竟一来许攸那真的是与他布衣之交的友人,而且也的确是一位有才华的臣下,就算的确是有些贪财的毛病,但袁绍也很清楚在这种争霸天下的时候,能够为自己所用的才华显然比品德更加有用。
结果,袁绍最终竟然只是对许攸家人索贿以及纵容不法行为的事情斥责了一番而已,虽然看起来有些愤怒且命许攸闭门自省,不得相见,但熟悉袁绍的人都清楚,用不了多长时间,许攸就能重回袁绍身边继续出谋划策。
当然,对于田丰留下的那个位置,许攸倒是的的确确再也没有争夺的资格了。(未完待续。。)
bsp; 话说这真是太值得吐槽了。纵观三国时期的几位成功的大boss,曹操依靠的是以自家兄弟和姻亲形成的谯沛派利益集团,最多因为荀彧的关系在文官体系中偏向颍汝派;孙权初期则完全侧重于淮泗人士,知道淮泗派人才凋零以及坐稳江东之后,才慢慢转移到了江东本土派;作为客人到达益州的刘焉一系和刘备一系同样如此,不论是东州士。还是荆楚派都一直是他们所重点倚重的对象,而直到刘禅后期随着荆楚人士后继乏力,这才让本土人士有了出头之日,可结果却是面对统一的滚滚洪流最终不得不自缚而降。
就算是李书实在团结越来越多势力的同时核心圈子依然主要是由曾经的某个不良团体构成,就算程昱、曹纯这样的后来者也都来自于李书实入主并朔之前。同样可以算作是外来者。
如果说之前因为并州军这座“大山”压在头顶让感受到压力的他们无暇内斗的话,那么随着并州军再一次被新的“怪物”缠上,而对面的曹操军除了有着一张“皇帝牌”之外也同样被他们压制的抬不起头来——纵然袁绍对于无法立刻拿下曹操有些心急,可是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并不担心最后的胜利,或者说作为剧本上一个合格的配角,曹操的拼死抵抗完全是最为正常的剧本走向。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家伙那颗永不停息的心再一次蠢蠢欲动起来。
而且这一次,袁绍一次不知道是不是不经意间的行为更加深了这场争斗的火药味。
那便是袁绍将一直被“供奉”为袁绍军中首席文官的田丰下狱——这件事之前也有提到,可是这件事的后续影响不知道是不是还在袁绍的意料之中。
作为当年袁绍树立起的榜样,田丰也一直都兢兢业业为袁绍的霸业出谋划策,虽然暗地里大家也都在互相较劲,为了本方利益没少与哪怕身份颇为超然的田丰明争暗斗,但田丰袁绍军首席文官的地位却也还算牢固,至少没有人敢于明目张胆向袁绍提出“换人”的建议。
可谁曾想袁绍在一系列推波助澜之下竟然真的将田丰给一撸到底。
话说就算是背后那些推波助澜者大概也不会想到效果会这么好吧,毕竟他们也都已经习惯了田丰的存在,而且这种孤臣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私底下的计划,何必在不必要的情况下额外树敌呢,最多也不过是让袁绍疏远他就足够了。
说不定他们所选择的后继者上台后还需要田丰这样的老臣来稳定时局呢。
只不过这是他们之前的想法,当田丰的倒下已经是既成事实的情况下,那些脑袋聪明到没有朋友的家伙立刻在第一时间注意到了那个烫手却又显赫的位置。
于是,原本就因为嗣子之争而变得有些分裂的外来派在这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馅饼的诱惑下一个个都变得无比疯狂起来。
或许袁绍是打算改变之前的做法。不论是对本土派大将颜良文丑之死的冷处理,还是对依然坚守本土派阵营的高览的压制,亦或是对本土派名义上的领袖田丰突如其来的责罚,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跟随袁绍入主冀州的那些来自汝颖南阳一带的外来者在袁绍政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原本能够与他们争斗的本土派则在一系列的打击下开始变得势弱。
可是也不知道是不是过于急于求成。或者说这样的举动原本只是因为某些意外而产生的不够成熟的想法,总而言之由于“大清洗”后留下的蛋糕太多,以至于反而让分蛋糕的人变得更加疯狂,甚至不顾大战当前在后方做出很多令人不知道该如何评述的事情。
比如信都某个叫做审荣的小屯长便举报许攸的家人索贿,声称只要给他们五百金,他们就能够让许攸保举审荣成为信都城卫军的副指挥官,虽然不是什么太过显赫的职位,但是如果真的想要捞钱的话,这个位置的油水倒也的确很足。可以说只是索要五百金的确并不算贵。
只要能够把事情办成的话。
可既然被举报了,那么显然事情并没有办成——那个许攸家负责受贿的家仆显然将消息不只卖给审荣一个人,而没有什么根基,自身的能力也只能说是一般的审荣自然无法竞争得过那些财大气粗的家伙,不但赔掉了东挪西凑才弄齐的五百金,而且还被许家人嘲笑成“穷小子”。
“穷小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对于这件事堪称是如获至宝的信都留守。监军孟岱如获至宝,立刻将许攸留在信都的家人全部下狱。然后在消息尚未传到官渡的时候便将这些人全部处理。
其实比起支持大公子袁谭的郭图,许攸虽然同样与支持三公子袁尚的逢纪争夺田丰下狱后留下的那个位置,但许攸对于两位最有希望继承家业的袁家公子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或许比起现在就下注,自视甚高又或者是不愿意轻易参与到这趟浑水里的许攸显然认为就算自己不参与其中,不论哪一位公子继位。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也依然能够继续得享高位。
所以说如果按照阵营划分,与逢纪的关系颇为不错的孟岱怎么也不应该下手如此狠辣,就算真的将许攸的家人下狱,也应该好好招待,至少最后依然被袁绍下达了什么处决的命令。也算是与许攸之间留下了一线和解的机会,也不会将他推向三公子一党的对立面。
可惜孟岱终究还是这么做了,而且做的是又快又彻底,可以说除了许攸之外,基本上做到了对许攸在冀州家族的“斩草除根”,让双方之间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
而令孟岱下定决心的,归根到底还是源于许攸身上——这位在袁绍尚且还属于政治新人时便与之平辈论交的友人可以说是袁绍绝对信赖的心腹,再加上自身又极其富有才华,可以说平日里那绝对是眼高于顶,就算偶尔发出几声“袁氏基业三分在我谋划”也并非全无可能。就算是被尊为冀州文官之首的田丰,若不是了解袁绍的目的,许攸大概连表面的尊重都不会对其维持下去,毕竟就算是田丰,那也是才华略逊他许攸半筹的人物——这对于许攸而言那当然是相当高的评价,其余如逢纪、郭图之辈那就根本是“碌碌无为之人”。
可想而知如此的许攸就算不是刻意而为,想要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一大票人也实在是太过容易,暗地里咬牙切齿想要给他些颜色瞧瞧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结果就是作为这类人当中一员的孟岱找到了一个好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了问题。
对于这样的事情,就算是袁绍也觉得非常为难——你说重责孟岱吧,人家那是有理有据,许家人更是对索贿一事那是供认不讳,相关的人证物证更是齐全完备,甚至还有一些额外的黑材料,虽然达不到谋反的级别,但在和平时期也绝对能让许攸脱一层皮。
可是重责许攸呢?袁绍还舍不得,毕竟一来许攸那真的是与他布衣之交的友人,而且也的确是一位有才华的臣下,就算的确是有些贪财的毛病,但袁绍也很清楚在这种争霸天下的时候,能够为自己所用的才华显然比品德更加有用。
结果,袁绍最终竟然只是对许攸家人索贿以及纵容不法行为的事情斥责了一番而已,虽然看起来有些愤怒且命许攸闭门自省,不得相见,但熟悉袁绍的人都清楚,用不了多长时间,许攸就能重回袁绍身边继续出谋划策。
当然,对于田丰留下的那个位置,许攸倒是的的确确再也没有争夺的资格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