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超级机器人分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歼15战斗机这次降落,无论是罗杨还是黄海波,都极为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试验对中国海军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众所周知,舰载机在甲板上的降落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危险的过程,过前、过后、靠左、靠右都会造成冲出甲板或与舰上其他飞机相撞的危险,甲板的横摇幅度过大也会使舰载机机轮触及甲板时产生倾覆。
因此,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降落一直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航空母舰发展的早期,每一个架次的降落都意味着飞行员与死神擦肩而过。
二战中,美国海军曾有过统计,舰载机平均每降落50次,有可能发生一次事故,事故率为2%。
后来喷气式战斗机上舰后,事故率反而降低到了1%。
这是由于喷气式战斗机采用了滑行性能较好的前三点式起落架设计,可以采用大下滑角不拉平的方式降落,从而增大了航母甲板与降落飞机投影面积的比值,从而一下子就把当时舰载机降落的事故率从2%降低到了1%。
再后来,斜角甲板的出现,为飞机提供了触舰复飞的机会,进一步降低了事故率。
而到了现代,光学、雷达等各种辅助降落设备的出现,使得降落的事故率几乎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当然了,相比于这些助降设备,阻拦装置也是航母发展的一大难题。
阻拦装置主要由阻拦索以及阻拦网组成,相比于阻拦网,横亘在航母甲板上的四道阻拦索技术难度相对要大上许多。
现代航母普遍使用的是液压式阻拦系统,它由制动器械、液压缓冲系统以及冷却系统组成。其中。制动器械包括:产生制动力的阻拦机构、保持制动缸压力的控制阀、保证阻拦飞机后能够迅速回位的蓄压器;液压缓冲系统,主要用于降低制动初始瞬间的过载,延长系统寿命;冷却系统,则用来冷却舰载机在阻拦过程中由巨大动能转换成的热能。
当舰载机尾钩挂上阻拦索后,阻拦索一边通过滑轮阻尼器减缓飞机速度,一边不断把动能传递到压缩空气罐。此时,隐藏在甲板以下的整个阻拦系统同时工作。将冲击带来的巨大动能转化为液压油的热能和压缩空气的势能,使得飞机受到缓冲并实现制动。
这套装置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能把它做出来的国家却没有多少。
《汉和防务评论》就曾经刊登文章称“中国航母航母阻拦索研制受阻,不得不从乌克兰购买”的假新闻,在国内军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不过红果果的现实最终还是打了平可夫的脸,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回应记者的相关提问的时候称,瓦良格号上的航母阻拦装置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和其他国家无关。
……
在很多人看来,航母发展的难题放在起飞方式上。但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降落安全性才是发展航母的技术瓶颈。
可以说,只要掌握了舰载机的降落技术,也就等于拿到了建造航母的通行证。
增加航母的排水量是一种降低舰载机降落难度的方法,但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航母的造价就会大幅度上升。这又形成一道资金关口,同样是许多国家难于承受的。
正是由于降落问题如此严重,以至于十多年前许多航空专家都认为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是舰载机的的最佳发展方向。
但是垂直起降需要付出更大代价。
除了飞机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要打折扣外。着舰点甲板下面还要安装复杂的散热循环水管。事实证明,垂直起降飞机在航母上使用得不偿失。
至于这项技术在将来的发展前景,还需拭目以待。
当然了,甲板降落方式还带来了飞机结构增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舰载机的战技性能,与同类型的陆基作战飞机相比,几乎所有的舰载机战术技术性能都有相当大的下降。
比如歼15除了雷达上远远领先歼11b战斗机外,在载弹量以及作战半径上都要比歼11b小上不少。
……
对于这些,陈新自然心知肚明,他这次之所以到瓦良格号上来。除了拍摄《碧海飞鲨》外,眼目睹歼15战斗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也是他的目的之一。
不过在参观瓦良格号的过程中,陈新的注意力很快被另一波人员给吸引住了。
确切地说。是这些人身上的衣服。
他们戴着头盔,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马甲。
一问才知道,这些人就是中国航母上飞行甲板上的作业人员,为了在飞机起降过程中便于组织,他们主要以所穿的工作服和所戴的头盔颜色作为区别标志,工作服和救生背心上还要标上各自的职衔和编号。
目前中国海军航母甲板工作人员大致分为七个战位区块,紫色马甲为燃油补给战位,采用紫色马甲和紫色头盔,身后标注“油料”字样。
红色马甲为危险和安全管控战位,如武器挂载,采用红色马甲和红色头盔,身后标注“弹药”字样。
绿色马甲为起降和飞机维修战位,一般采用绿色马甲和绿色头盔,比如舰载机起飞时的飞机安全管理,身后标注“起飞”字样。
蓝色马甲为调运和供气保障战位,是飞机航空维护的主要工作战位,一般采用蓝色头盔和蓝色马甲,比如负责舰载机甲板上拖车运输的人员,身穿蓝色马甲,身后标注“调运”字样。
白色马甲为安全、医务、政工战位和临时上舰人员,一般头戴白色头盔,身穿白色马甲,比如安全人员,... -->>
对于歼15战斗机这次降落,无论是罗杨还是黄海波,都极为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试验对中国海军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众所周知,舰载机在甲板上的降落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危险的过程,过前、过后、靠左、靠右都会造成冲出甲板或与舰上其他飞机相撞的危险,甲板的横摇幅度过大也会使舰载机机轮触及甲板时产生倾覆。
因此,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降落一直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航空母舰发展的早期,每一个架次的降落都意味着飞行员与死神擦肩而过。
二战中,美国海军曾有过统计,舰载机平均每降落50次,有可能发生一次事故,事故率为2%。
后来喷气式战斗机上舰后,事故率反而降低到了1%。
这是由于喷气式战斗机采用了滑行性能较好的前三点式起落架设计,可以采用大下滑角不拉平的方式降落,从而增大了航母甲板与降落飞机投影面积的比值,从而一下子就把当时舰载机降落的事故率从2%降低到了1%。
再后来,斜角甲板的出现,为飞机提供了触舰复飞的机会,进一步降低了事故率。
而到了现代,光学、雷达等各种辅助降落设备的出现,使得降落的事故率几乎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当然了,相比于这些助降设备,阻拦装置也是航母发展的一大难题。
阻拦装置主要由阻拦索以及阻拦网组成,相比于阻拦网,横亘在航母甲板上的四道阻拦索技术难度相对要大上许多。
现代航母普遍使用的是液压式阻拦系统,它由制动器械、液压缓冲系统以及冷却系统组成。其中。制动器械包括:产生制动力的阻拦机构、保持制动缸压力的控制阀、保证阻拦飞机后能够迅速回位的蓄压器;液压缓冲系统,主要用于降低制动初始瞬间的过载,延长系统寿命;冷却系统,则用来冷却舰载机在阻拦过程中由巨大动能转换成的热能。
当舰载机尾钩挂上阻拦索后,阻拦索一边通过滑轮阻尼器减缓飞机速度,一边不断把动能传递到压缩空气罐。此时,隐藏在甲板以下的整个阻拦系统同时工作。将冲击带来的巨大动能转化为液压油的热能和压缩空气的势能,使得飞机受到缓冲并实现制动。
这套装置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能把它做出来的国家却没有多少。
《汉和防务评论》就曾经刊登文章称“中国航母航母阻拦索研制受阻,不得不从乌克兰购买”的假新闻,在国内军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不过红果果的现实最终还是打了平可夫的脸,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回应记者的相关提问的时候称,瓦良格号上的航母阻拦装置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和其他国家无关。
……
在很多人看来,航母发展的难题放在起飞方式上。但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降落安全性才是发展航母的技术瓶颈。
可以说,只要掌握了舰载机的降落技术,也就等于拿到了建造航母的通行证。
增加航母的排水量是一种降低舰载机降落难度的方法,但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航母的造价就会大幅度上升。这又形成一道资金关口,同样是许多国家难于承受的。
正是由于降落问题如此严重,以至于十多年前许多航空专家都认为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是舰载机的的最佳发展方向。
但是垂直起降需要付出更大代价。
除了飞机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要打折扣外。着舰点甲板下面还要安装复杂的散热循环水管。事实证明,垂直起降飞机在航母上使用得不偿失。
至于这项技术在将来的发展前景,还需拭目以待。
当然了,甲板降落方式还带来了飞机结构增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舰载机的战技性能,与同类型的陆基作战飞机相比,几乎所有的舰载机战术技术性能都有相当大的下降。
比如歼15除了雷达上远远领先歼11b战斗机外,在载弹量以及作战半径上都要比歼11b小上不少。
……
对于这些,陈新自然心知肚明,他这次之所以到瓦良格号上来。除了拍摄《碧海飞鲨》外,眼目睹歼15战斗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也是他的目的之一。
不过在参观瓦良格号的过程中,陈新的注意力很快被另一波人员给吸引住了。
确切地说。是这些人身上的衣服。
他们戴着头盔,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马甲。
一问才知道,这些人就是中国航母上飞行甲板上的作业人员,为了在飞机起降过程中便于组织,他们主要以所穿的工作服和所戴的头盔颜色作为区别标志,工作服和救生背心上还要标上各自的职衔和编号。
目前中国海军航母甲板工作人员大致分为七个战位区块,紫色马甲为燃油补给战位,采用紫色马甲和紫色头盔,身后标注“油料”字样。
红色马甲为危险和安全管控战位,如武器挂载,采用红色马甲和红色头盔,身后标注“弹药”字样。
绿色马甲为起降和飞机维修战位,一般采用绿色马甲和绿色头盔,比如舰载机起飞时的飞机安全管理,身后标注“起飞”字样。
蓝色马甲为调运和供气保障战位,是飞机航空维护的主要工作战位,一般采用蓝色头盔和蓝色马甲,比如负责舰载机甲板上拖车运输的人员,身穿蓝色马甲,身后标注“调运”字样。
白色马甲为安全、医务、政工战位和临时上舰人员,一般头戴白色头盔,身穿白色马甲,比如安全人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