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娱乐科技之克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物理学家是具有百折不回的精神的,既然从逻辑推理上无法给薛定谔猫做出定论,那就用实验来说话。他们继续创造薛定谔猫的新后代。从小到大,从易到难,我们慢慢来。
人们首先创造出来的是原子的叠加态,让一个原子处于相距80纳米的两个位置之间的叠加态。然后我们创造出多个粒子之间的叠加态。但是这些实验的对象都是不具备生命的粒子团,与猫这种生命体有本质的区别。
终于在2009年,科学家们提出可以把某些病毒制备到量子叠加态,他们称之为薛定谔病毒。(这是首次有人提出可以把生命体制备到量子叠加态,并给出了实验上可行的方案描述。)
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通过光镊技术,可以把几十个纳米大小的病毒振子束缚在光势阱中。这个病毒振子的运动几乎是完全与环境脱耦的,有可能通过光驱动冷却到基态,从而制备出薛定谔猫态。
要知道,很多病毒是能够在真空中生存的,且不会吸收光波的能量,适合被光镊操控。因此如果我们把病毒束缚在真空光镊中,我们就可能制备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系统的量子叠加态。
这种量子叠加态与薛定谔当年提出的薛定谔猫态就几乎一模一样了。
在这篇论文发表不久,美国德州奥斯丁大学的李统藏等人就在实验上实现了对微米小球的光镊操控和测量。
一年后,同一个组又把小球的温度冷却到了1.5毫开尔文。
这一系列的实验证实了,把病毒冷却到接近量子基态,然后制备出薛定谔猫态是可行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冷却到量子基态,然后用病毒代替微米小球,制备出薛定谔猫态来。
有了薛定谔病毒之后我们能做什么呢?让我们来完成量子自杀这个疯狂的实验吧。我们可以用激光来杀死处于薛定谔病毒态中“死”态的病毒,然后重复制备薛定谔病毒态,再用激光杀死处于“死”态的病毒。
多次重复后,至少在实验室里这个狭小的量子世界中,可以找到一个“永生”的病毒。
这就是多重世界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实验室中得到了证实。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笔者写的《娱乐科技之克隆》这本书并不是穿越小说,而是基于量子学说的两个世界的沟通和来往。
然而,这两个世界运行轨迹是完全一致的吗?
不会。最起码是有微小差别的,否则就不会有一个世界里的你死了,而另一个世界里的你还活着。
为什么?
要说明这个问题,还要从两个概念说起。
一是“量子纠缠”,另一个是“量子脱散”。
所谓的量子纠缠的概念是这样的,往往一个由多个粒子组成的系统的状态,无法被分离为其组成的单个粒子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单个粒子的状态被称为是纠缠的。
纠缠的粒子有惊人的特性,这些特性违背一般的直觉。
比如说,对一个粒子的测量,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包立刻塌缩,因此也影响到另一个、遥远的、与被测量的粒子纠缠的粒子。这个现象并不违背狭义相对论,因为在量子力学的层面上,在测量粒子前,你不能定义它们,实际上它们仍是一个整体。不过在测量它们之后,它们就会脱离量子纠缠这种状态。
而所谓的量子脱散呢?
解释这个概念还要由薛定谔提出的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说起。
薛定谔提出薛定谔猫的思想实验以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才开始真正领会到,上述的思想实验,实际上并不实际,因为它忽略了不可避免的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事实证明,叠加状态非常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在双缝实验中,电子或光子与空气分子的碰撞或者发射辐射,就可以影响到对形成衍射非常关键的各个状态之间的相位的关系。
在量子力学中这个现象,被称为量子脱散。它是由系统状态与周围环境影响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这个相互作用可以表达为每个系统状态与环境状态的纠缠。其结果是只有在考虑整个系统时(即实验系统+环境系统)叠加才有效,而假如孤立地只考虑实验系统的系统状态的话,那么就只剩下这个系统的“经典”分布了。
量子脱散是现在量子力学解释宏观量子系统的经典性质的主要方式。
现在,我们再把论述的重点转回到笔者所写的这本《娱乐科技之克隆》上来。
本书的主人公在多重世界里见到了另一个自己,但是奇怪的是,另一个世界的自己性别发生了变化,由男变成了女。笔者敢如此写的原因,就来源于“量子脱散”理论,环境的变化使两个世界出现了细微的差别,这其实也是本书娱乐性的来源之一,这里可以没计许多梗。
接下来,我们再把注意力放回到本章开篇曾经提到的量子隐形态传输上来吧?这又是个什么东东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博士喜欢用孙悟空的“筋斗云”来比喻量子隐形传态。
他说:
“在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能越过十万八千里。明朝的作家吴承恩怎么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科学家已经在微观粒子层面的实验上验证了‘筋斗云’这种超能力的可实现性。利用量子纠缠发展出的量子隐形传态,可以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就像孙悟空的‘筋斗云’一样,可以实现从A地到B地的瞬间传输。”
哈哈,非常精辟的比喻。
通过博士的比喻我们知道了,利用量子纠缠技术,需要传输的量子态如同科幻小说中描绘的“超时空穿越“,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
比如:存放着机密文件的保险箱被放入一个特殊装置之后,可以突然消失,并且同一瞬间出现在相距遥远的另一个特定装置中,被人方便地取出。
日前,由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在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上取得的新突破,可能使这种以往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超时空穿越”神奇场景变为现实。
结束语:
世界首颗量子卫星的发射,使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巅峰之上,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并希望《娱乐科技之克隆》这本书能成为“量子流”的开山鼻祖。
/>
物理学家是具有百折不回的精神的,既然从逻辑推理上无法给薛定谔猫做出定论,那就用实验来说话。他们继续创造薛定谔猫的新后代。从小到大,从易到难,我们慢慢来。
人们首先创造出来的是原子的叠加态,让一个原子处于相距80纳米的两个位置之间的叠加态。然后我们创造出多个粒子之间的叠加态。但是这些实验的对象都是不具备生命的粒子团,与猫这种生命体有本质的区别。
终于在2009年,科学家们提出可以把某些病毒制备到量子叠加态,他们称之为薛定谔病毒。(这是首次有人提出可以把生命体制备到量子叠加态,并给出了实验上可行的方案描述。)
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通过光镊技术,可以把几十个纳米大小的病毒振子束缚在光势阱中。这个病毒振子的运动几乎是完全与环境脱耦的,有可能通过光驱动冷却到基态,从而制备出薛定谔猫态。
要知道,很多病毒是能够在真空中生存的,且不会吸收光波的能量,适合被光镊操控。因此如果我们把病毒束缚在真空光镊中,我们就可能制备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系统的量子叠加态。
这种量子叠加态与薛定谔当年提出的薛定谔猫态就几乎一模一样了。
在这篇论文发表不久,美国德州奥斯丁大学的李统藏等人就在实验上实现了对微米小球的光镊操控和测量。
一年后,同一个组又把小球的温度冷却到了1.5毫开尔文。
这一系列的实验证实了,把病毒冷却到接近量子基态,然后制备出薛定谔猫态是可行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冷却到量子基态,然后用病毒代替微米小球,制备出薛定谔猫态来。
有了薛定谔病毒之后我们能做什么呢?让我们来完成量子自杀这个疯狂的实验吧。我们可以用激光来杀死处于薛定谔病毒态中“死”态的病毒,然后重复制备薛定谔病毒态,再用激光杀死处于“死”态的病毒。
多次重复后,至少在实验室里这个狭小的量子世界中,可以找到一个“永生”的病毒。
这就是多重世界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实验室中得到了证实。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笔者写的《娱乐科技之克隆》这本书并不是穿越小说,而是基于量子学说的两个世界的沟通和来往。
然而,这两个世界运行轨迹是完全一致的吗?
不会。最起码是有微小差别的,否则就不会有一个世界里的你死了,而另一个世界里的你还活着。
为什么?
要说明这个问题,还要从两个概念说起。
一是“量子纠缠”,另一个是“量子脱散”。
所谓的量子纠缠的概念是这样的,往往一个由多个粒子组成的系统的状态,无法被分离为其组成的单个粒子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单个粒子的状态被称为是纠缠的。
纠缠的粒子有惊人的特性,这些特性违背一般的直觉。
比如说,对一个粒子的测量,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包立刻塌缩,因此也影响到另一个、遥远的、与被测量的粒子纠缠的粒子。这个现象并不违背狭义相对论,因为在量子力学的层面上,在测量粒子前,你不能定义它们,实际上它们仍是一个整体。不过在测量它们之后,它们就会脱离量子纠缠这种状态。
而所谓的量子脱散呢?
解释这个概念还要由薛定谔提出的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说起。
薛定谔提出薛定谔猫的思想实验以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才开始真正领会到,上述的思想实验,实际上并不实际,因为它忽略了不可避免的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事实证明,叠加状态非常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在双缝实验中,电子或光子与空气分子的碰撞或者发射辐射,就可以影响到对形成衍射非常关键的各个状态之间的相位的关系。
在量子力学中这个现象,被称为量子脱散。它是由系统状态与周围环境影响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这个相互作用可以表达为每个系统状态与环境状态的纠缠。其结果是只有在考虑整个系统时(即实验系统+环境系统)叠加才有效,而假如孤立地只考虑实验系统的系统状态的话,那么就只剩下这个系统的“经典”分布了。
量子脱散是现在量子力学解释宏观量子系统的经典性质的主要方式。
现在,我们再把论述的重点转回到笔者所写的这本《娱乐科技之克隆》上来。
本书的主人公在多重世界里见到了另一个自己,但是奇怪的是,另一个世界的自己性别发生了变化,由男变成了女。笔者敢如此写的原因,就来源于“量子脱散”理论,环境的变化使两个世界出现了细微的差别,这其实也是本书娱乐性的来源之一,这里可以没计许多梗。
接下来,我们再把注意力放回到本章开篇曾经提到的量子隐形态传输上来吧?这又是个什么东东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博士喜欢用孙悟空的“筋斗云”来比喻量子隐形传态。
他说:
“在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能越过十万八千里。明朝的作家吴承恩怎么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科学家已经在微观粒子层面的实验上验证了‘筋斗云’这种超能力的可实现性。利用量子纠缠发展出的量子隐形传态,可以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就像孙悟空的‘筋斗云’一样,可以实现从A地到B地的瞬间传输。”
哈哈,非常精辟的比喻。
通过博士的比喻我们知道了,利用量子纠缠技术,需要传输的量子态如同科幻小说中描绘的“超时空穿越“,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
比如:存放着机密文件的保险箱被放入一个特殊装置之后,可以突然消失,并且同一瞬间出现在相距遥远的另一个特定装置中,被人方便地取出。
日前,由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在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上取得的新突破,可能使这种以往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超时空穿越”神奇场景变为现实。
结束语:
世界首颗量子卫星的发射,使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巅峰之上,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并希望《娱乐科技之克隆》这本书能成为“量子流”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