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世纪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郑鹰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而这位未来的皇帝也绝非善茬,在利用犹太人的同时又与南洋的华人世家宗族建立了利益同盟,尤其是两次击败法军的辉煌,让饱经西方殖民当局压迫的南洋侨界欢欣鼓舞,几乎是争先恐后地投入了镇国军的阵营。
早在北上占领江南半壁之前,镇国军已经占据了安南北部,上寮和下寮(今老挝),原兰芳势力范围(西婆罗洲),势力的触角早已遍及整个南洋地区,而这位枭雄也顺理成章地迎娶了爪哇李家的千金,把南洋侨界牢牢捆在了镇国军的战车之上。
建国之后,这人的举动更是天马行空,可偏偏又是浑然一体。
在政治体制方面,这位皇帝高调推行宪政,建立国会两院和内阁,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自治结合搞了地方参政院;另一方面,由于大批的议员由皇帝推荐,再加上这人一手打造的复兴党一家独大,掌权的大佬又都是心腹亲信,实际上国家实权依然被这位开明君主牢牢把持。
在郑宇看来,这实在是对症下药。以中国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传统,90%以上的纯文盲,而剩下的一点所谓读书人又都读的是四书五经,信的是三纲五常,经济结构又几乎是完全的自然经济,在这样一个国家玩民主,必然是披着民主的外衣搞独裁。更可怕的,由于缺乏公认的最高权威,这种所谓的民主体制在中国就会演变成赤裸裸的政争甚至内战,台下的在野者将以民主共和的旗号对台上的当政者进行攻击,最后国家中枢威权尽丧,形形色色的政客军阀打着民意的招牌彼此攻讦乃至武力角逐,把国家拖入更加黑暗的深渊。
深知那一段历史的郑宇心中明白,与其如此,还不如以君宪树立绝对正统的权威,消灭野心家对国家权力的觊觎。而国家目前又处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转型期,急需集中力量快速赶超,却又不可避免地面临传统力量诸多抵制和掣肘。在这个阶段,一个开明的统治者以立宪君主体制的外衣,行开明君主专制之实,以威权强力推动改革,实在是国家最好的选择。史有明鉴,日本德国这一类成功的后起国家,无不如此,而更加落后的中国,也自然要更偏专制一些。在郑宇想来,这位来历神秘的皇帝,如果不是穿越者,想必就是受了德日两国的启发,至少也算得上一个思想开通,又注重因地制宜之人了。
在经济方面,他把在南方新政扩展到全国,大力兴建铁路,整修原有的道路系统,改良市政,兴建邮政和新式公路;建立了中央财政体系,仿效英格兰银行成立了帝国中央银行,回收金银发行纸币;打造了现代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建立统计机构,完善了国债发行制度;此外以国有和皇室所有的银行为骨干,鼓励民间设立银行,建立了遍及各地的银行网络,吸收社会剩余财富,利用金融杠杆调剂资金投资工商产业。
在农村问题上,他废除了农税,限制了最高地租,以退伍军人为核心组建了农会,建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取缔了乡村传统的高利贷和印子钱,减轻了农民负担,在农民阶层中威望大增,而农会与地方乡绅的互相制衡,也确保了农村秩序的相对稳定。
在税收方面,他聘请英美两国的税收专家,一起制订了很有特色的现代税收体制。传统的厘金卡子被废除,改为在消费和生产环节统一征税,促进商品流通。此外通过与英国的传统关系,收回了部分关税主权,加强对国内工商业起步阶段的保护,并采取了出口补贴政策,迅速积累外汇,确保了国家币值稳定,保证了工业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机器,技术和精密半成品的进口。
教育方面,早在南洋总理衙门时期这人就开始推行三年制义务教育,并大建免学费的师范院校,建设中学和大学,在扫盲和灌输国家理念的同时,着重培养精英人才。建国后,这一套体制进一步推进到全国,尤其是采取了中央和地方七三分账的分税体制后,地方财力充裕,而中国素来又是尊师重道,办学都是在地方青史留名的雅事,全国更兴起了办学高潮,初等小学已经跟着军屯一路办到了边疆,甚至有些富裕省份已经开始推行六年制义务教育。
在文化上,自镇国军时代开始,这位郑鹰就大力引入西学,推行欧化,可建立帝国之后,这人又反推行国粹化,大力提倡民族主义,乃至带头祭拜黄帝,提出忠勇仁义礼智信的帝国七德,改良服饰。国内一风云变幻,欧风美雨与华夏传统文化彼此交融,又各有旗手和死忠,时不时在报纸上对骂一番,我说你是英美奴,你骂我是腐儒老朽,倒也成了一道风景。
当然,兴一利必有一弊,虽然有甲午年没收的众多旗产,皇产和“保清党”资财,但这一项项的恐怖开销累积下来,国家也已经是债台高筑赤字累累。
不知为,郑宇总觉得这场面有点像是把明治维新和普鲁士的铁血政策搬到了中国,又加上了很多中国的特色元素。这算?有中国特色的君主立宪道路?不过郑宇也并不吃惊,毕竟这三个国家都是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又都是传统的专制主义国家,都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走的路子和导致的后果有些相似之处倒也可以理解。
但更令郑宇心生恐惧的,还是这位皇帝在光明的一面之外,也无疑有着另一张面孔。
是 由】.
对郑鹰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而这位未来的皇帝也绝非善茬,在利用犹太人的同时又与南洋的华人世家宗族建立了利益同盟,尤其是两次击败法军的辉煌,让饱经西方殖民当局压迫的南洋侨界欢欣鼓舞,几乎是争先恐后地投入了镇国军的阵营。
早在北上占领江南半壁之前,镇国军已经占据了安南北部,上寮和下寮(今老挝),原兰芳势力范围(西婆罗洲),势力的触角早已遍及整个南洋地区,而这位枭雄也顺理成章地迎娶了爪哇李家的千金,把南洋侨界牢牢捆在了镇国军的战车之上。
建国之后,这人的举动更是天马行空,可偏偏又是浑然一体。
在政治体制方面,这位皇帝高调推行宪政,建立国会两院和内阁,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自治结合搞了地方参政院;另一方面,由于大批的议员由皇帝推荐,再加上这人一手打造的复兴党一家独大,掌权的大佬又都是心腹亲信,实际上国家实权依然被这位开明君主牢牢把持。
在郑宇看来,这实在是对症下药。以中国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传统,90%以上的纯文盲,而剩下的一点所谓读书人又都读的是四书五经,信的是三纲五常,经济结构又几乎是完全的自然经济,在这样一个国家玩民主,必然是披着民主的外衣搞独裁。更可怕的,由于缺乏公认的最高权威,这种所谓的民主体制在中国就会演变成赤裸裸的政争甚至内战,台下的在野者将以民主共和的旗号对台上的当政者进行攻击,最后国家中枢威权尽丧,形形色色的政客军阀打着民意的招牌彼此攻讦乃至武力角逐,把国家拖入更加黑暗的深渊。
深知那一段历史的郑宇心中明白,与其如此,还不如以君宪树立绝对正统的权威,消灭野心家对国家权力的觊觎。而国家目前又处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转型期,急需集中力量快速赶超,却又不可避免地面临传统力量诸多抵制和掣肘。在这个阶段,一个开明的统治者以立宪君主体制的外衣,行开明君主专制之实,以威权强力推动改革,实在是国家最好的选择。史有明鉴,日本德国这一类成功的后起国家,无不如此,而更加落后的中国,也自然要更偏专制一些。在郑宇想来,这位来历神秘的皇帝,如果不是穿越者,想必就是受了德日两国的启发,至少也算得上一个思想开通,又注重因地制宜之人了。
在经济方面,他把在南方新政扩展到全国,大力兴建铁路,整修原有的道路系统,改良市政,兴建邮政和新式公路;建立了中央财政体系,仿效英格兰银行成立了帝国中央银行,回收金银发行纸币;打造了现代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建立统计机构,完善了国债发行制度;此外以国有和皇室所有的银行为骨干,鼓励民间设立银行,建立了遍及各地的银行网络,吸收社会剩余财富,利用金融杠杆调剂资金投资工商产业。
在农村问题上,他废除了农税,限制了最高地租,以退伍军人为核心组建了农会,建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取缔了乡村传统的高利贷和印子钱,减轻了农民负担,在农民阶层中威望大增,而农会与地方乡绅的互相制衡,也确保了农村秩序的相对稳定。
在税收方面,他聘请英美两国的税收专家,一起制订了很有特色的现代税收体制。传统的厘金卡子被废除,改为在消费和生产环节统一征税,促进商品流通。此外通过与英国的传统关系,收回了部分关税主权,加强对国内工商业起步阶段的保护,并采取了出口补贴政策,迅速积累外汇,确保了国家币值稳定,保证了工业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机器,技术和精密半成品的进口。
教育方面,早在南洋总理衙门时期这人就开始推行三年制义务教育,并大建免学费的师范院校,建设中学和大学,在扫盲和灌输国家理念的同时,着重培养精英人才。建国后,这一套体制进一步推进到全国,尤其是采取了中央和地方七三分账的分税体制后,地方财力充裕,而中国素来又是尊师重道,办学都是在地方青史留名的雅事,全国更兴起了办学高潮,初等小学已经跟着军屯一路办到了边疆,甚至有些富裕省份已经开始推行六年制义务教育。
在文化上,自镇国军时代开始,这位郑鹰就大力引入西学,推行欧化,可建立帝国之后,这人又反推行国粹化,大力提倡民族主义,乃至带头祭拜黄帝,提出忠勇仁义礼智信的帝国七德,改良服饰。国内一风云变幻,欧风美雨与华夏传统文化彼此交融,又各有旗手和死忠,时不时在报纸上对骂一番,我说你是英美奴,你骂我是腐儒老朽,倒也成了一道风景。
当然,兴一利必有一弊,虽然有甲午年没收的众多旗产,皇产和“保清党”资财,但这一项项的恐怖开销累积下来,国家也已经是债台高筑赤字累累。
不知为,郑宇总觉得这场面有点像是把明治维新和普鲁士的铁血政策搬到了中国,又加上了很多中国的特色元素。这算?有中国特色的君主立宪道路?不过郑宇也并不吃惊,毕竟这三个国家都是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又都是传统的专制主义国家,都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走的路子和导致的后果有些相似之处倒也可以理解。
但更令郑宇心生恐惧的,还是这位皇帝在光明的一面之外,也无疑有着另一张面孔。
是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