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帝国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日俄战争的祸根已经埋下,却不会立即爆发。
虽然没能如愿以偿的占领辽东半岛与台湾,但是日本依然在甲午战争中获益良多,需要时间消化战争红利。俄国是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不但有强大的陆军,还有名列世界第二的海军。日本要想挑战俄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更需要争取像英国、美国这样的潜在盟友。
对俄国来说,也是一样。
虽然包括沙皇在内的俄国统治阶层中,没有一个人瞧得起日本,俄国的军事实力也足够强大,但是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修通之前,俄国欠缺在远东地区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基础,也就没有足够的把握击败日本。
在很多人看来,这场战争要到一九零五年之后才会爆发。
原因很简单,西伯利亚大铁路预计在一九零五年通车。
按照很多人的判断,日本没有胆量主动挑战俄国,将由俄国在适当的时候发动战争,因此俄国会选择在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之后,也就是能够便捷的向远东地区派遣军队之后,再出手收拾日本。
显然,冯承乾并不这么看。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主动挑起战争的不是俄国,而是日本,而且日本把发动战争的时间选择在了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之前。
关键在于,日本有没有主动挑战俄国的胆量。
冯承乾非常清楚,被军国主义思想控制了的日本人,没有什么事情不敢做。别说腐朽的沙俄,就算是如日中天的美国,也敢前去挑衅。
在冯承乾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机会。
年底,冯承乾向德皇提交了经过修改的帝国海军造舰计划。
此时,帝国宰相俾斯麦已经过世,腓特烈三世亲自操办了俾斯麦的葬礼,还追认俾斯麦为帝国元勋,授予俾斯麦的子嗣世袭爵位。只是腓特烈三世没有立即任命新的宰相,而是虚位以待。
冯承乾没有接受腓特烈三世的任命,继续担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
在俾斯麦之后,腓特烈三世任命奥托-冯-卡普里维为帝国代首相,暂行首相职权,主管帝国大小政务。
这个任命非常明智。
虽然卡普里维也是军人出身,还是退役陆军少将,但是与俾斯麦相比,卡普里维更加温和,更善于解决国内矛盾。腓特烈三世让卡普里维执掌大权,就是希望由他来解决日益突出的内部矛盾,特别是传统实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维护帝国的内部稳定,增强发展势头。
更重要的是,卡普里维的影响力远不及俾斯麦。
说得直接一点,由卡普里维担任代首相,等于让腓特烈三世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能够更加直接的掌管政务。
要知道,俾斯麦在的时候,腓特烈三世很少干预政务。
对冯承乾来说,这也是好事,因为卡普里维不会像俾斯麦那样反对海军建设,最多只是发发牢骚。
结果就是,冯承乾在年底提出的海军造舰修改计划,根本没有遭到反对。
按照冯承乾的规划,帝国海军将在未来五年之内,以每年一点五艘的速度建造新式主力舰,到一九零三年底,实现十艘主力舰在役、六艘主力舰在造的目标,并且同步扩大辅助战舰的规模。
如果该计划得到落实,帝国海军将在一九零五年左右超越俄国,成为全球第二。
当然,第二不是冯承乾的目标。
为了避免触怒英国,冯承乾公开宣称,帝国增强海军实力完全是为了应对波罗的海方向上的新威胁,即沙皇已经决定扩大海军规模,把波罗的海舰队增加一点五倍,从而对帝国海军构成压倒性优势。
有趣的是,这个说辞根本不过关。
原因很简单,沙皇决定扩充海军的根源不是增强波罗的海舰队,而是应对远东地区出现的威胁。
不管怎么说,冯承乾为帝国海军扩充舰队规模找到了一个较为充分的理由。
拿到钱是一回事,怎么花掉钱是另外一回事。
顺利获得拨款后,冯承乾花了一个月,专心处理海军的技术问题,详细规划计划建造的新式主力舰。
十多年下来,冯承乾对帝国的技术实力也算了如指掌。
... -->>
日俄战争的祸根已经埋下,却不会立即爆发。
虽然没能如愿以偿的占领辽东半岛与台湾,但是日本依然在甲午战争中获益良多,需要时间消化战争红利。俄国是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不但有强大的陆军,还有名列世界第二的海军。日本要想挑战俄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更需要争取像英国、美国这样的潜在盟友。
对俄国来说,也是一样。
虽然包括沙皇在内的俄国统治阶层中,没有一个人瞧得起日本,俄国的军事实力也足够强大,但是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修通之前,俄国欠缺在远东地区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基础,也就没有足够的把握击败日本。
在很多人看来,这场战争要到一九零五年之后才会爆发。
原因很简单,西伯利亚大铁路预计在一九零五年通车。
按照很多人的判断,日本没有胆量主动挑战俄国,将由俄国在适当的时候发动战争,因此俄国会选择在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之后,也就是能够便捷的向远东地区派遣军队之后,再出手收拾日本。
显然,冯承乾并不这么看。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主动挑起战争的不是俄国,而是日本,而且日本把发动战争的时间选择在了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之前。
关键在于,日本有没有主动挑战俄国的胆量。
冯承乾非常清楚,被军国主义思想控制了的日本人,没有什么事情不敢做。别说腐朽的沙俄,就算是如日中天的美国,也敢前去挑衅。
在冯承乾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机会。
年底,冯承乾向德皇提交了经过修改的帝国海军造舰计划。
此时,帝国宰相俾斯麦已经过世,腓特烈三世亲自操办了俾斯麦的葬礼,还追认俾斯麦为帝国元勋,授予俾斯麦的子嗣世袭爵位。只是腓特烈三世没有立即任命新的宰相,而是虚位以待。
冯承乾没有接受腓特烈三世的任命,继续担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
在俾斯麦之后,腓特烈三世任命奥托-冯-卡普里维为帝国代首相,暂行首相职权,主管帝国大小政务。
这个任命非常明智。
虽然卡普里维也是军人出身,还是退役陆军少将,但是与俾斯麦相比,卡普里维更加温和,更善于解决国内矛盾。腓特烈三世让卡普里维执掌大权,就是希望由他来解决日益突出的内部矛盾,特别是传统实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维护帝国的内部稳定,增强发展势头。
更重要的是,卡普里维的影响力远不及俾斯麦。
说得直接一点,由卡普里维担任代首相,等于让腓特烈三世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能够更加直接的掌管政务。
要知道,俾斯麦在的时候,腓特烈三世很少干预政务。
对冯承乾来说,这也是好事,因为卡普里维不会像俾斯麦那样反对海军建设,最多只是发发牢骚。
结果就是,冯承乾在年底提出的海军造舰修改计划,根本没有遭到反对。
按照冯承乾的规划,帝国海军将在未来五年之内,以每年一点五艘的速度建造新式主力舰,到一九零三年底,实现十艘主力舰在役、六艘主力舰在造的目标,并且同步扩大辅助战舰的规模。
如果该计划得到落实,帝国海军将在一九零五年左右超越俄国,成为全球第二。
当然,第二不是冯承乾的目标。
为了避免触怒英国,冯承乾公开宣称,帝国增强海军实力完全是为了应对波罗的海方向上的新威胁,即沙皇已经决定扩大海军规模,把波罗的海舰队增加一点五倍,从而对帝国海军构成压倒性优势。
有趣的是,这个说辞根本不过关。
原因很简单,沙皇决定扩充海军的根源不是增强波罗的海舰队,而是应对远东地区出现的威胁。
不管怎么说,冯承乾为帝国海军扩充舰队规模找到了一个较为充分的理由。
拿到钱是一回事,怎么花掉钱是另外一回事。
顺利获得拨款后,冯承乾花了一个月,专心处理海军的技术问题,详细规划计划建造的新式主力舰。
十多年下来,冯承乾对帝国的技术实力也算了如指掌。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