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轮回之帝国的历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时候,时间大约是在1231年。忽必烈一定知道、而且很可能亲眼目睹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因此,这应该是对老忽影响深远的一次“小学教育”。
留下那些南人让他们耕种、劳役,回头派个官来就能收钱、收粮、收绢,而且年年都能收,怪不得南边始终这么有钱,我靠,看来以前把那些人都杀了,是亏大发了。蒙古人恍然大悟,老忽更是悟道了,而且比他们悟得更彻底些。也就是因为他在其他蒙古人眼里,悟道悟得过了点,所以后来惹了一大堆麻烦。
正是耶律楚材的这个行为,加上以后他的劝说,才保下了不少北中国百姓的性命。如果按照那个什么别迭所言:“汉人无益于国,宜空其地为牧场。”北方还有更多的人,将死在蒙古铁蹄之下。
但老忽那时候还是“小忽”,没见过什么世面,在这个过程中高低还是被忽悠了,因为上面引用的元史中还少了几句话。帝笑谓楚材曰:“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臣不才,故留燕,为陛下用。”
耶律楚材这个被“汉”了的家伙,用“汉”的方法又谦虚了一下。这要是在汉人哪里,别人早就明白了:得,这过分谦虚,肯定隐藏着骄傲。
但听在当时的“小忽”耳朵里,他一定想到:“是啊,这个耶律楚材也就是学汉人儒生的,他一个旁门左道的第n代弟子都能弄成这样,那要是汉人来弄,岂不是弄得更好了,人家可是武学正宗。”从此,他就对儒生们有了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景仰之情。
等他的哥哥宪宗(蒙哥)即位,“诏漠南、汉地军国之事,悉听帝裁决,”他就求贤若渴,大肆聘请儒生,到处收罗人才。史载:“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
这个时候,邢州是他的封地,他手下的汉臣刘秉忠、张文谦向他进言:“邢吾分地也,受封之初,民万余户,今日减月削,才五七百户耳,宜选良吏抚循之。”为了慎重,也为了再度考察一下儒生的本领,于是,老忽就在哪里先搞了个改革实验。“以脱兀脱、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商榷使,轻徭薄赋,期年户增数倍。”
咱们后世的人都知道,个税少点,人多点,税基一大,总体收入还是增加。但老忽一看,正宗就是正宗,祖师爷就是祖师爷。光人头税都能一下多收好几倍,要是地方再大点,这还了得。“自是帝益以儒者为阿用。”他这样礼贤下士的礀态一摆,儒生们的立场,马上也就变了。
中国的儒生们有大义吗?当然有,这个大义就是维护儒家的道统。你是不是“夷狄”咱不管,就看你是不是施“汉法”。而“汉法”的关键是什么呢?是你是否用儒生治国。
忽必烈重用儒生,儒生们自然投桃报李,也就大力支持忽必烈了。
张柔聘请的北方大儒郝经,在他早期的诗文里面,对蒙古人不乏大肆攻击,如“北方胡为来,掣箭飞砂石”,老百姓更应当“暗而陷(井)之”等等。而等到他被忽必烈招进王府,他就变了。在他所写的《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中,为从理论上阐明北元政权的“道统”,他明确指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这在儒学中叫什么,这叫“用夏变夷”。
“和平演变”的知识产权,不属于西方老外,因为我们的儒生早八百年就有了。他们不仅尽力影响忽必烈,而且后来,他们还把“和平演变”的希望,放在了老忽的第二代、太子真金身上,如果不是真金死的早,出现了意外,他们肯定成功了。西方的老外和咱们的儒生比,不行。
可是,无论如何,咱总觉得其中好象有点不对劲。生活在这块东亚土地上的人,仅仅就是由你们这些所谓的“士”和“儒”来代表吗?不见得吧?
有了儒生们理论上的指导,再加上忽必烈对他们的重用,汉军三大世家基本上忠心耿耿地追随忽必烈,也就不奇怪了。
忽必烈很快就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儒生、汉臣,并在汉地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这其中代表性的有三人:刘秉忠、姚枢和郝经,这三个人对老忽后来登上汗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事实上,有这帮人在,你也不可能风平浪静。无论忽必烈的想法是什么,他们早已经在考虑,将忽必烈推到蒙古帝国最高的位子上去了。
但忽必烈要想登上北元帝国的最高处,光靠他在汉地培养的势力,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是蒙古帝国。这些汉臣和儒生只是他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器,他真正的力量,还是来自他的父亲、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拖雷。是拖雷本人,为黄金家族的这一枝,统治帝国最富饶的土地,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时候,时间大约是在1231年。忽必烈一定知道、而且很可能亲眼目睹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因此,这应该是对老忽影响深远的一次“小学教育”。
留下那些南人让他们耕种、劳役,回头派个官来就能收钱、收粮、收绢,而且年年都能收,怪不得南边始终这么有钱,我靠,看来以前把那些人都杀了,是亏大发了。蒙古人恍然大悟,老忽更是悟道了,而且比他们悟得更彻底些。也就是因为他在其他蒙古人眼里,悟道悟得过了点,所以后来惹了一大堆麻烦。
正是耶律楚材的这个行为,加上以后他的劝说,才保下了不少北中国百姓的性命。如果按照那个什么别迭所言:“汉人无益于国,宜空其地为牧场。”北方还有更多的人,将死在蒙古铁蹄之下。
但老忽那时候还是“小忽”,没见过什么世面,在这个过程中高低还是被忽悠了,因为上面引用的元史中还少了几句话。帝笑谓楚材曰:“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臣不才,故留燕,为陛下用。”
耶律楚材这个被“汉”了的家伙,用“汉”的方法又谦虚了一下。这要是在汉人哪里,别人早就明白了:得,这过分谦虚,肯定隐藏着骄傲。
但听在当时的“小忽”耳朵里,他一定想到:“是啊,这个耶律楚材也就是学汉人儒生的,他一个旁门左道的第n代弟子都能弄成这样,那要是汉人来弄,岂不是弄得更好了,人家可是武学正宗。”从此,他就对儒生们有了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景仰之情。
等他的哥哥宪宗(蒙哥)即位,“诏漠南、汉地军国之事,悉听帝裁决,”他就求贤若渴,大肆聘请儒生,到处收罗人才。史载:“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
这个时候,邢州是他的封地,他手下的汉臣刘秉忠、张文谦向他进言:“邢吾分地也,受封之初,民万余户,今日减月削,才五七百户耳,宜选良吏抚循之。”为了慎重,也为了再度考察一下儒生的本领,于是,老忽就在哪里先搞了个改革实验。“以脱兀脱、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商榷使,轻徭薄赋,期年户增数倍。”
咱们后世的人都知道,个税少点,人多点,税基一大,总体收入还是增加。但老忽一看,正宗就是正宗,祖师爷就是祖师爷。光人头税都能一下多收好几倍,要是地方再大点,这还了得。“自是帝益以儒者为阿用。”他这样礼贤下士的礀态一摆,儒生们的立场,马上也就变了。
中国的儒生们有大义吗?当然有,这个大义就是维护儒家的道统。你是不是“夷狄”咱不管,就看你是不是施“汉法”。而“汉法”的关键是什么呢?是你是否用儒生治国。
忽必烈重用儒生,儒生们自然投桃报李,也就大力支持忽必烈了。
张柔聘请的北方大儒郝经,在他早期的诗文里面,对蒙古人不乏大肆攻击,如“北方胡为来,掣箭飞砂石”,老百姓更应当“暗而陷(井)之”等等。而等到他被忽必烈招进王府,他就变了。在他所写的《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中,为从理论上阐明北元政权的“道统”,他明确指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这在儒学中叫什么,这叫“用夏变夷”。
“和平演变”的知识产权,不属于西方老外,因为我们的儒生早八百年就有了。他们不仅尽力影响忽必烈,而且后来,他们还把“和平演变”的希望,放在了老忽的第二代、太子真金身上,如果不是真金死的早,出现了意外,他们肯定成功了。西方的老外和咱们的儒生比,不行。
可是,无论如何,咱总觉得其中好象有点不对劲。生活在这块东亚土地上的人,仅仅就是由你们这些所谓的“士”和“儒”来代表吗?不见得吧?
有了儒生们理论上的指导,再加上忽必烈对他们的重用,汉军三大世家基本上忠心耿耿地追随忽必烈,也就不奇怪了。
忽必烈很快就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儒生、汉臣,并在汉地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这其中代表性的有三人:刘秉忠、姚枢和郝经,这三个人对老忽后来登上汗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事实上,有这帮人在,你也不可能风平浪静。无论忽必烈的想法是什么,他们早已经在考虑,将忽必烈推到蒙古帝国最高的位子上去了。
但忽必烈要想登上北元帝国的最高处,光靠他在汉地培养的势力,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是蒙古帝国。这些汉臣和儒生只是他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器,他真正的力量,还是来自他的父亲、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拖雷。是拖雷本人,为黄金家族的这一枝,统治帝国最富饶的土地,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