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轮回之帝国的历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后世曾有人这样评价帝国的名将张应科:
“自夺雷州半岛,一洗当年城下之辱,从此祸尽福来,无往而不利也。战高州如此,夺静江如此,以后攻大理、扫荡西南还是如此。”
不过说这话的人并不知道,那时的张应科可没有什么“祸尽福来”之感,相反,他于景炎十三年以前还颇觉得有点郁闷。
这是由于,自实施兵部夺取广南西路的计划以来,更确切地说,是夺取雷州半岛之后,除了一些小的战事,他和他的第四师就没轮上什么真正的大战,连个进军也不像别人那样追求兵贵神速、风卷残云,仿佛是在磨叽。
高州之战是“斗将送客”;磨磨蹭蹭到了柳州,则是无人据守;最后总算兵部来了指令:迅速占领静江,兵进荆湖南路,又变成了有人开门献城。
静江之战的整个过程其实很简单:两路宋军兵临城下,元军却开始出现内乱,有人开门献城,静江府就此而下。
导致这个结局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广南西路的元军已失去了史格这个军中主将,且北汉军一退再退直至静江,于是阿里海涯就遣他的心腹阿里到静江府“督阵”。而阿里到了静江后,又在军中追究了“未战逃归,弃城退走”的脱逃之责,还“找茬”斩杀了两名北汉军将领以“儆百”,如此就导致了北汉军军心大乱,下面的人心更不服,因此,一怒之下,有人就于阵前倒戈。
这真的不用奇怪,它们都在过去有先例。当年张柔那么为北元卖命,其地位不仅比史格还要高,而且还没有什么临阵脱逃的由头,蒙古人还不是想杀就杀?历史上的张世杰同样由于所谓的“有罪”,干脆直接来了个“奔宋”。
对于这个结果,最满意的是张世虎。这家伙当着另两人的面,既冠冕堂皇、又肉麻地说道:“陛下圣明,当初高州的攻心之战,今果收奇效。”
听了他所言,邹洬和张应科都暗中翻了个白眼。
也许他们并不太清楚如下一个事实:史格的北汉军中,实有不少人是张世虎老乡,事情能这样结束,对他来说,实在是最好不过。但他们全都知道,面前的这位仁兄早就口水直流地盯上了别人军中的战马,恨不得立刻就将这些宝贝给“接收”了。你真要算起来,整个静江之战收获战果最大的,其实是这个厚颜无耻的家伙和他的骑军啊。
拿下静江之后,由于此次进军广南西路,邹洬为正,张应科和张世虎为副。于是邹洬就命张应科驻守静江,随即自己领军北上,加入到争夺荆湖南路的战事当中去。张世虎这家伙有马,甚至跑得比邹洬还快,这就让张应科郁闷了。因为他早有建功立业之心,更在第四师上花费了不少心血。
在帝国现有的五大步军主力中,张应科的第四师是岭南之兵,也就是他的部下主要来自于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和琼州等地。而这些人当中,又有很多是当地的少数民族。
你比如说,琼州本是黎族主要聚集地之一,因此,张应科军中的黎兵就不少,那个邓自愿过去既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在宋代的兵制中,这些在当地招募的所谓“洞兵”、“土兵”(不是“士兵”)、“枪兵”、等等,都属于禁军以外的“乡兵”范畴。即使到了元代,他们仍受到大规模派遣。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忽必烈征安南,他就曾动用了大量的黎兵。
即使是从历史的记载中也能发现,这些所谓的“蛮夷之兵”,如果您有本事将他们打造成一支真正的军队,绝对会成为不容任何人轻视的力量。因为一支军队最怕的,恰恰就是没有了野xìng。
帝国那个狡诈的陛下绝对是不会忽视这里面的有些事情,话说回来,以他当时的处境,他既没有道理、也没有本钱来让他忽视。
这就是他当初在对禁军二次整编时,把张应科所部和江淮军放在前面的重要原因。因为他的目的之一,是要把岭南之兵改造成帝国的“正规军”,不是什么过去的“乡兵”。而这个改造,显然要比其它的宋军难度更大、需要的时间更长。
他为此定下的原则就两条:
一、一切要按照兵部的规矩来办,没有例外。
二、军中要彻底贯彻“平等”。
帝国陛下是不会有这时代所谓“夷、夏之分”观念的,他要是有,就真让人笑话了。再讲白点,如果不是忽必烈在带人来抢东西,他自掏腰包摆摆国宴也不是不可以。有时候喝点小酒,叙叙茶话真没有什么。
他的态度其实就一条:“凡跟着帝国干的,就全是帝国的子民。”
也就是他和张应科、以及第四师的督军指挥使黄华和詹福等人所强调的:“军中没有夷、夏之分,只有为帝国效力的职责不同。”
他更放话给张应科:“岭南之兵,能否成为帝国真正的生力军,并在将来建功立业,就全看将军了。”
帝国陛下如此信任,眼见行朝的情形也越来越好转,张应科只要不是真不想干了、或心怀二志,他自然不会不努力。况且当年的雷州城下之辱,让他着实在心里憋了一口... -->>
后世曾有人这样评价帝国的名将张应科:
“自夺雷州半岛,一洗当年城下之辱,从此祸尽福来,无往而不利也。战高州如此,夺静江如此,以后攻大理、扫荡西南还是如此。”
不过说这话的人并不知道,那时的张应科可没有什么“祸尽福来”之感,相反,他于景炎十三年以前还颇觉得有点郁闷。
这是由于,自实施兵部夺取广南西路的计划以来,更确切地说,是夺取雷州半岛之后,除了一些小的战事,他和他的第四师就没轮上什么真正的大战,连个进军也不像别人那样追求兵贵神速、风卷残云,仿佛是在磨叽。
高州之战是“斗将送客”;磨磨蹭蹭到了柳州,则是无人据守;最后总算兵部来了指令:迅速占领静江,兵进荆湖南路,又变成了有人开门献城。
静江之战的整个过程其实很简单:两路宋军兵临城下,元军却开始出现内乱,有人开门献城,静江府就此而下。
导致这个结局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广南西路的元军已失去了史格这个军中主将,且北汉军一退再退直至静江,于是阿里海涯就遣他的心腹阿里到静江府“督阵”。而阿里到了静江后,又在军中追究了“未战逃归,弃城退走”的脱逃之责,还“找茬”斩杀了两名北汉军将领以“儆百”,如此就导致了北汉军军心大乱,下面的人心更不服,因此,一怒之下,有人就于阵前倒戈。
这真的不用奇怪,它们都在过去有先例。当年张柔那么为北元卖命,其地位不仅比史格还要高,而且还没有什么临阵脱逃的由头,蒙古人还不是想杀就杀?历史上的张世杰同样由于所谓的“有罪”,干脆直接来了个“奔宋”。
对于这个结果,最满意的是张世虎。这家伙当着另两人的面,既冠冕堂皇、又肉麻地说道:“陛下圣明,当初高州的攻心之战,今果收奇效。”
听了他所言,邹洬和张应科都暗中翻了个白眼。
也许他们并不太清楚如下一个事实:史格的北汉军中,实有不少人是张世虎老乡,事情能这样结束,对他来说,实在是最好不过。但他们全都知道,面前的这位仁兄早就口水直流地盯上了别人军中的战马,恨不得立刻就将这些宝贝给“接收”了。你真要算起来,整个静江之战收获战果最大的,其实是这个厚颜无耻的家伙和他的骑军啊。
拿下静江之后,由于此次进军广南西路,邹洬为正,张应科和张世虎为副。于是邹洬就命张应科驻守静江,随即自己领军北上,加入到争夺荆湖南路的战事当中去。张世虎这家伙有马,甚至跑得比邹洬还快,这就让张应科郁闷了。因为他早有建功立业之心,更在第四师上花费了不少心血。
在帝国现有的五大步军主力中,张应科的第四师是岭南之兵,也就是他的部下主要来自于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和琼州等地。而这些人当中,又有很多是当地的少数民族。
你比如说,琼州本是黎族主要聚集地之一,因此,张应科军中的黎兵就不少,那个邓自愿过去既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在宋代的兵制中,这些在当地招募的所谓“洞兵”、“土兵”(不是“士兵”)、“枪兵”、等等,都属于禁军以外的“乡兵”范畴。即使到了元代,他们仍受到大规模派遣。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忽必烈征安南,他就曾动用了大量的黎兵。
即使是从历史的记载中也能发现,这些所谓的“蛮夷之兵”,如果您有本事将他们打造成一支真正的军队,绝对会成为不容任何人轻视的力量。因为一支军队最怕的,恰恰就是没有了野xìng。
帝国那个狡诈的陛下绝对是不会忽视这里面的有些事情,话说回来,以他当时的处境,他既没有道理、也没有本钱来让他忽视。
这就是他当初在对禁军二次整编时,把张应科所部和江淮军放在前面的重要原因。因为他的目的之一,是要把岭南之兵改造成帝国的“正规军”,不是什么过去的“乡兵”。而这个改造,显然要比其它的宋军难度更大、需要的时间更长。
他为此定下的原则就两条:
一、一切要按照兵部的规矩来办,没有例外。
二、军中要彻底贯彻“平等”。
帝国陛下是不会有这时代所谓“夷、夏之分”观念的,他要是有,就真让人笑话了。再讲白点,如果不是忽必烈在带人来抢东西,他自掏腰包摆摆国宴也不是不可以。有时候喝点小酒,叙叙茶话真没有什么。
他的态度其实就一条:“凡跟着帝国干的,就全是帝国的子民。”
也就是他和张应科、以及第四师的督军指挥使黄华和詹福等人所强调的:“军中没有夷、夏之分,只有为帝国效力的职责不同。”
他更放话给张应科:“岭南之兵,能否成为帝国真正的生力军,并在将来建功立业,就全看将军了。”
帝国陛下如此信任,眼见行朝的情形也越来越好转,张应科只要不是真不想干了、或心怀二志,他自然不会不努力。况且当年的雷州城下之辱,让他着实在心里憋了一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