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一品公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棣把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让阁部臣子背了黑锅,这不过的皇帝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而采取的举措。以朱棣的全局观,深知北伐失利的责任在己,所以只是一顿臭骂,并没有把兵部诸臣加罪。
很烦躁的让兵部臣工退下去之后,永乐皇帝朱棣就在乾清宫里枯坐着……
外边伺候着的宫人谁也不敢进去,一个个拢着手噤若寒蝉。
更鼓之声不时传来,南京略带潮湿的阴冷天气愈发显得寒气侵骨了。每隔半个时辰,就有两名当值的宫人从文华殿后边的刻漏房中小跑着过来,直殿监的宫人则和小心的把“时辰牌”拿进殿中更换,无声的提着着朱棣时辰已经很晚了。
朱棣是个很勤勉的皇帝,自永乐新朝以来经常要熬到后半夜的安寝休息。但是今天晚上好像有点异样,每半个时辰更换一次时辰牌是宫中的惯例,直殿监的宫人已经接连换了六次时辰牌了,朱棣还是如枯木一般坐在书案之后,似乎根本就没有动作。
天色已经过了四更,当值的老宫人端着一盏子紫(海)参汤进去,加倍小心的放在朱棣案头,小声提醒道:”陛下,已经四更了,淑丽娘娘那边送过来的补汤……”
灯火照耀之下。朱棣微微抬头,看了看当值的宫人,脸色缓和了许多:“你去告诉淑妃那边,自今日起,朕不幸嫔妃了。还有,荤腥的东西也不用了……”
朱棣很烦躁的挥挥手:“下去吧,没有传唤,不要进来打搅朕。”
“是!”
当值的宫人又把紫参汤原样不动的端了出来,心中暗道:“要出大事情了!”
皇帝不临幸嫔妃,不动荤腥的情形,只有在国家大祭之时才会出现。如今已是岁尾,还不到祭祀的时候,显然皇帝已经决定要做什么大事情了,要不然不会如此!按照往日的情形,现在的这个时辰朱棣就已经起床准备上朝了。因为不是朝期,枯坐了整整一个夜晚的朱棣又不许别人打搅,早就过来准备侍奉皇帝的奉御净人只能在殿外垂手而立……
朱棣的眼中布满了血丝,仿佛一夜之间就已苍老是十岁一般。
北伐失利,三万精锐被困而来不及救援,损失却是不小,但是对于大明王朝,还远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单纯的国力和军事层面来讲,并非是不能承受之痛。
可是作为一国之君,需要的是洞悉通盘的大局观,而不是一战的胜负成败。可是这一次北伐对于朱棣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朱棣的皇位来的不怎么正道,这是全天下人都清楚的事情。不管建文皇帝对于大明是有功还是有过。毕竟是太祖皇帝钦点的接替人,朱棣以藩王的身份硬生生把建文给挤了下去,名声上可就不那么好听了。
若是建文继位之前夺得皇帝宝座的话,勉勉强强还可以说的过去。可建文皇帝在位已经四年,又不是因为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更谈不上是祸国殃民的昏君,就被朱棣抢了皇帝之位。这不仅是皇位更替那么简单,还有一个传承正统的问题。
所以从继位开始,朱棣最忌讳的就是有人说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只要触了这块逆鳞,绝对是有杀错无放过,甚至是杀的人头滚滚也在所不惜。
建文皇帝的皇位正到就极点,十分符合正统传承法则——太祖皇帝钦点的接替人,自然是不会有错。所以朱棣无法在法理上确认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只能以强力的杀戮来震慑天下。同时尽可能的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比建文要强,比建文更适合执掌大明基业。只有做出了真正的文治武功,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
同时朱棣也深知这只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既然朱棣能够夺了亲侄子的江山,别人照样可以。别的不说。就是自家的儿子也完全有理由这么干,到时候皇位的传承可就真的乱了!
朱棣最怕的就是这个!处心积虑的削藩,根本目的还是为了防止出现第二次靖难,防止出现第二个朱棣。而这北伐,与其说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还不如说为了证明自己的武功远胜建文,是最适合掌管大明的人选。只要能够北伐成功,就可以用事实说明这一点。
但是,北伐没有成功,反而大败!
这个消息是捂不住的,一旦传播开来,朱棣的皇帝之位就愈发显得来路不正了:不仅是以下犯上的谋逆篡位,而且志大才疏根本就不能带领大明朝走向辉煌!尤其是前几天刘璟自杀的消息,更给朱棣不小的打击。
刘璟是诚意侯刘伯温的儿子,与朱棣的私人交情相当不错,在朱棣为燕王的这些念头里,经常到北平去看望,二人也是无话不谈,绝对算是莫逆之交。
就是这样的交情,当燕王朱棣通过靖难成为永乐皇帝之后,刘璟依然十分直白的指出朱棣的皇位来路不整。
直白到了什么程度呢?当时刚刚登基的朱棣大肆斩杀建文旧臣,砍的人头滚滚杀的血流成河,天下人无不色变心惊。但是始终使不得动这个和自己几十年交情的刘璟,甚至招刘璟进宫,推心置腹的许以重权高位。
直到如今,朱棣依然清清楚楚的记着刘璟当时的从容:
刘璟根本就不承认永乐皇帝是大明朝的君主,而是依旧用几十年来用惯了口吻和朱棣说话:“不论殿下如何英武,纵是做出功超三皇德盖五帝的壮举,千秋百世之后。这一个“篡”字是逃不了的……”
“难逃一个‘篡’字”这是朱棣心中永远的伤疤。
在朱棣的本心当中,还期望着能够做出莫大的帝王功业,活铁一般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确确实实不建文更加适合执掌这个帝国。
但是现实总是不如人已。
当年的太祖皇帝数次征伐蒙古,无不获胜凯旋,夺了侄子皇位的朱棣一上来也搞北伐,却弄了个灰头土脸,这足以说明什么了!
用北伐的辉煌大胜来做给自己的知己看看,做给天下人看看!现如今不仅北伐失利,就是刘璟也在狱中自尽。
刘璟自尽的消息直接让很多人在暗地里怀疑是遭了朱棣的毒手,毕竟朱棣对于反对自己的人从来就没有手软过,杀一个始终不肯服软的刘璟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刘璟之死确实和朱棣没有直接的关系,至少不是他杀死了刘璟。因为这个时候的刘璟已经在监牢之中,根本就用不着再用谋杀这样下作的手段。但是舆论汹汹,下边的臣工百姓虽然不敢名言,明里暗里却把刘璟之死安到了朱棣的头上!
北伐的失败影响太大了,已经直接影响到了皇位的正统传承,这是一个王朝的根基。
朱棣难得的平心静气,仔细思量北伐失败的原因。
非是大明王师战力不济,也不是前敌军官畏惧怠战,根本原因就是太远了。
广阔的草原大漠为战场,动辄就是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的军事行动,后勤压力可想而知。军情无法及时汇总,一有变故就很难应对。在通讯手段名言根本性的革新之前,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只有一个……
朱棣左思右想,一直到了五更初鼓,终于出了大殿……
在殿外恭候的宫人齐刷刷的行礼,青蒙蒙的天光之中,朱棣径直下了台阶,早到殿前的镀金铜锅之前,捧起还带着一层冰凌茬子的冷水在脸上抹了一把……
冰冷的冻水让朱棣打了个寒战,却更加清醒了,一把推开宫人递过来的手巾,大声说道:“传炽儿与煦儿进宫见驾。即刻!”
当值的宫人不敢抬头,小声的回报道:“陛下,是不是太早了?这个时辰,宫门还没有开……”
宫门的开闭都是准时准点儿,不是说什么时候都可以进来的。
朱棣很不耐烦的甩了甩手上的水滴子:“那就开了宫门,规矩是人定的,朕今日就破了这个规矩……”
宫内的制置和制度都是太祖皇帝时候流传至今,大家都很自觉的遵守着,随时开闭宫门这么一个小事,朱棣也不愿意等待,而是明锣明鼓的颇了朱元璋的规矩……
宫人不敢怠慢,急忙应声前去办理!等朱高煦和朱高炽兄弟二人见到当今天子的时候,朱棣正坐在一张铺好了锦垫子的椅子上。两个奉净的宫人正忙而不乱的为皇帝梳理头发整理胡须。
这么一大清早的就把两个皇子喊来,显然是有很重大的事情交代。
两个人不约而同的暗自观察……
朱棣脸上还带着疲惫之色,显然是昨晚熬夜的缘故,可神色之间却看不出什么。
朱棣心中的焦虑自然不会在两个儿子面前表露出来,早已换上一副从容不迫的面容对两个皇子说道:“北伐王师大败的消息你们还不知道吧?”
北伐败了?
兄弟二人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心里都是一抽。
这一次是北伐是本朝精心准备的大动作,前期好像一直都打的不错,接连个蒙古人见了几仗,都打胜了,怎么忽然之间就败了呢?
朱棣根本就不想细说前方的战事,而是微微抬着头让宫人梳理胡须,做着总结性的言语:“此次北伐之失,非战之罪。实在是因为距离京师太过遥远,补给不利通讯不见,往来书文传递都要耽搁很多时日。你们俩也都是带过兵见过仗的,当晓得其中利害……”
战争,具体到战场上,时间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很多时候确实可以左右成败:“儿臣……”
朱棣不等朱高炽把话说完,就微微一笑,十分淡然的说道:“朕想清楚了,北伐事关重大,不容有失,所以唤你们俩过来,就是要你们替朕多分担一些。行政上的事情以后你们兄弟二人要担起来……”
这话是什么意思?朱高炽和朱高煦都心知肚明。皇帝是准备下放更大的权限了!
“朕要御驾亲征,征讨蒙古叛部……”
朱棣虽然说的已是十分的轻描淡写,可两个皇子脑袋里还是“嗡”的一声。后面朱棣都说了些什么根本就没有听明白,只朱棣父亲是要御驾亲征了!
皇帝亲自到前线指挥,确实可以极大激励士气,也可以准确及时的做出军事部署,但是御驾亲征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好做的事情。汉高祖有白登之围,隋炀帝有三征之败,也不见得皇帝到前线就一定可以打胜仗。更加要紧的是万一出了意外……
“父皇,御驾亲征不可轻……”
在这个事情上,朱棣已经铁了心,谁都不可能劝阻。让两个儿子过来也不是为了听他们的意见,因为朱棣本人决定下来的事务谁的意见都不可能阻止。朱棣只想交代一些事务,让两个儿子帮自己照顾好身后,而不是想听他们关于御驾亲征的看法。
“朕意已绝,尔等不必多言。”这个时候,从容镇定的朱棣终于撕下了伪装,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小小车车尔部,居然敢坠我天威折我精锐,朕必踏平此部,以雪心头之恨!”
“什么?御驾亲征?”当林三洪知道了这个内部消息之后,第一反应就是震惊!
历史上,朱棣发动的几次北伐无一不是御驾亲征,亲自指挥军队和北元残部对阵厮杀。可这也来的太快了吧?
朱棣登基的时间还不算长,就这么急吼吼的要御驾亲征,等于是把战争无限扩大化了。
皇帝亲自带兵打仗,和将帅统兵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刨除政治上的影响而言,单以军事范畴而论。只要朱棣本人上了前线,就等于是把战争扩大到了极限。
朱棣带兵打仗,本身就代表着大明王朝,这种战争就是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战,不存在任何半途而废的可能,除非是一方把另外一方彻底打趴下,否则战争就会旷日持久。
真要是御驾亲征的话,全国总动员就已经如箭在弦,必然集结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来支撑战争,现在的大明朝有这个实力?
从朱高煦传递过来的消息来看,朱棣是真的铁了心了,谁也拦不住了,并且已经着手安排。
这种安排必然先反应在行政方面,然后才谈得上经济和动员。
朱棣要是带着并去了西北,两个皇子必然会获得极大的发展机会,会起到一个事实上的“监国”的作用,只对皇帝本人负责,而不必理会什么朝廷内阁。若是这样的话,两个皇子就成了皇帝的分身!
自发动靖难到如今,朱棣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事物,无不是按部就班沉稳非常,怎么在这么大的军事战略上却表现的如此急躁?
输出财帛金银以消磨蒙古人的战意,换取他们的牛羊马匹皮革等物,逐步削弱其实力,这本是当初制定出来的长远战略。朱棣不是看不到其中的好处,怎么忽然之间就如此不管不顾的要御驾亲征?
林三洪当然不可能知道朱棣内心的真实想法,现在再要朱高煦劝说朱棣放弃这样的想法显然已经是马后炮了,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拾遗补缺!
朱高煦领着礼部,估计很快就有一份措辞强硬无比的外交书函发给蒙古人,然后就是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准备了。
这种规模的战争,不可能说打立刻就能打起来,即便是做全国总动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林三洪必须要有所准备了。
钱!扬州府上上下下都知道朝廷惦记着扬州收的那几十万两银子,前边一直都是抵着赖着不肯拿出来,这回再不拿出来就真的说不过去了!皇帝都要亲自上战场了,下边的官吏再吝啬成这个样子,藏着掖着和皇帝玩躲猫猫,不用想也知道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林三洪当即就做出了相应的安排。
召集各衙门的主官,给所有人把事情说明白了,其实也不必那么多废话,综合起来就是一句:咱们的小金库不动是不行了!
这样的情形是明摆着的,虽然几十万两银子白白的送给朝廷确实让很多人无比肉痛,可不这么做还真的不行,只要一致同意在北伐的事情上好好的表现一回。只要朝廷里的动员令一下来,立刻就拿出银钱报效。
盐商那边承诺的五十万两反而是很快就兑现了……
为了扬州的四月盛会,各方面的宣传和准备都已全面铺开,只等着到时候狠狠的赚上一笔大的……
因为临近年关,扬州的大街小巷都已提前飘荡出了年节的味道。
有些沉不住气的人家已经把新衣裳穿戴整齐,炫耀一般在人群中招摇而过,更有些老成持重的则故意提着一大块肉在邻居家门口路过,有意无意的显露出生活条件的改善……
那些调皮的娃娃已经得过不到新年... -->>
朱棣把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让阁部臣子背了黑锅,这不过的皇帝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而采取的举措。以朱棣的全局观,深知北伐失利的责任在己,所以只是一顿臭骂,并没有把兵部诸臣加罪。
很烦躁的让兵部臣工退下去之后,永乐皇帝朱棣就在乾清宫里枯坐着……
外边伺候着的宫人谁也不敢进去,一个个拢着手噤若寒蝉。
更鼓之声不时传来,南京略带潮湿的阴冷天气愈发显得寒气侵骨了。每隔半个时辰,就有两名当值的宫人从文华殿后边的刻漏房中小跑着过来,直殿监的宫人则和小心的把“时辰牌”拿进殿中更换,无声的提着着朱棣时辰已经很晚了。
朱棣是个很勤勉的皇帝,自永乐新朝以来经常要熬到后半夜的安寝休息。但是今天晚上好像有点异样,每半个时辰更换一次时辰牌是宫中的惯例,直殿监的宫人已经接连换了六次时辰牌了,朱棣还是如枯木一般坐在书案之后,似乎根本就没有动作。
天色已经过了四更,当值的老宫人端着一盏子紫(海)参汤进去,加倍小心的放在朱棣案头,小声提醒道:”陛下,已经四更了,淑丽娘娘那边送过来的补汤……”
灯火照耀之下。朱棣微微抬头,看了看当值的宫人,脸色缓和了许多:“你去告诉淑妃那边,自今日起,朕不幸嫔妃了。还有,荤腥的东西也不用了……”
朱棣很烦躁的挥挥手:“下去吧,没有传唤,不要进来打搅朕。”
“是!”
当值的宫人又把紫参汤原样不动的端了出来,心中暗道:“要出大事情了!”
皇帝不临幸嫔妃,不动荤腥的情形,只有在国家大祭之时才会出现。如今已是岁尾,还不到祭祀的时候,显然皇帝已经决定要做什么大事情了,要不然不会如此!按照往日的情形,现在的这个时辰朱棣就已经起床准备上朝了。因为不是朝期,枯坐了整整一个夜晚的朱棣又不许别人打搅,早就过来准备侍奉皇帝的奉御净人只能在殿外垂手而立……
朱棣的眼中布满了血丝,仿佛一夜之间就已苍老是十岁一般。
北伐失利,三万精锐被困而来不及救援,损失却是不小,但是对于大明王朝,还远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单纯的国力和军事层面来讲,并非是不能承受之痛。
可是作为一国之君,需要的是洞悉通盘的大局观,而不是一战的胜负成败。可是这一次北伐对于朱棣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朱棣的皇位来的不怎么正道,这是全天下人都清楚的事情。不管建文皇帝对于大明是有功还是有过。毕竟是太祖皇帝钦点的接替人,朱棣以藩王的身份硬生生把建文给挤了下去,名声上可就不那么好听了。
若是建文继位之前夺得皇帝宝座的话,勉勉强强还可以说的过去。可建文皇帝在位已经四年,又不是因为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更谈不上是祸国殃民的昏君,就被朱棣抢了皇帝之位。这不仅是皇位更替那么简单,还有一个传承正统的问题。
所以从继位开始,朱棣最忌讳的就是有人说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只要触了这块逆鳞,绝对是有杀错无放过,甚至是杀的人头滚滚也在所不惜。
建文皇帝的皇位正到就极点,十分符合正统传承法则——太祖皇帝钦点的接替人,自然是不会有错。所以朱棣无法在法理上确认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只能以强力的杀戮来震慑天下。同时尽可能的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比建文要强,比建文更适合执掌大明基业。只有做出了真正的文治武功,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
同时朱棣也深知这只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既然朱棣能够夺了亲侄子的江山,别人照样可以。别的不说。就是自家的儿子也完全有理由这么干,到时候皇位的传承可就真的乱了!
朱棣最怕的就是这个!处心积虑的削藩,根本目的还是为了防止出现第二次靖难,防止出现第二个朱棣。而这北伐,与其说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还不如说为了证明自己的武功远胜建文,是最适合掌管大明的人选。只要能够北伐成功,就可以用事实说明这一点。
但是,北伐没有成功,反而大败!
这个消息是捂不住的,一旦传播开来,朱棣的皇帝之位就愈发显得来路不正了:不仅是以下犯上的谋逆篡位,而且志大才疏根本就不能带领大明朝走向辉煌!尤其是前几天刘璟自杀的消息,更给朱棣不小的打击。
刘璟是诚意侯刘伯温的儿子,与朱棣的私人交情相当不错,在朱棣为燕王的这些念头里,经常到北平去看望,二人也是无话不谈,绝对算是莫逆之交。
就是这样的交情,当燕王朱棣通过靖难成为永乐皇帝之后,刘璟依然十分直白的指出朱棣的皇位来路不整。
直白到了什么程度呢?当时刚刚登基的朱棣大肆斩杀建文旧臣,砍的人头滚滚杀的血流成河,天下人无不色变心惊。但是始终使不得动这个和自己几十年交情的刘璟,甚至招刘璟进宫,推心置腹的许以重权高位。
直到如今,朱棣依然清清楚楚的记着刘璟当时的从容:
刘璟根本就不承认永乐皇帝是大明朝的君主,而是依旧用几十年来用惯了口吻和朱棣说话:“不论殿下如何英武,纵是做出功超三皇德盖五帝的壮举,千秋百世之后。这一个“篡”字是逃不了的……”
“难逃一个‘篡’字”这是朱棣心中永远的伤疤。
在朱棣的本心当中,还期望着能够做出莫大的帝王功业,活铁一般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确确实实不建文更加适合执掌这个帝国。
但是现实总是不如人已。
当年的太祖皇帝数次征伐蒙古,无不获胜凯旋,夺了侄子皇位的朱棣一上来也搞北伐,却弄了个灰头土脸,这足以说明什么了!
用北伐的辉煌大胜来做给自己的知己看看,做给天下人看看!现如今不仅北伐失利,就是刘璟也在狱中自尽。
刘璟自尽的消息直接让很多人在暗地里怀疑是遭了朱棣的毒手,毕竟朱棣对于反对自己的人从来就没有手软过,杀一个始终不肯服软的刘璟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刘璟之死确实和朱棣没有直接的关系,至少不是他杀死了刘璟。因为这个时候的刘璟已经在监牢之中,根本就用不着再用谋杀这样下作的手段。但是舆论汹汹,下边的臣工百姓虽然不敢名言,明里暗里却把刘璟之死安到了朱棣的头上!
北伐的失败影响太大了,已经直接影响到了皇位的正统传承,这是一个王朝的根基。
朱棣难得的平心静气,仔细思量北伐失败的原因。
非是大明王师战力不济,也不是前敌军官畏惧怠战,根本原因就是太远了。
广阔的草原大漠为战场,动辄就是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的军事行动,后勤压力可想而知。军情无法及时汇总,一有变故就很难应对。在通讯手段名言根本性的革新之前,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只有一个……
朱棣左思右想,一直到了五更初鼓,终于出了大殿……
在殿外恭候的宫人齐刷刷的行礼,青蒙蒙的天光之中,朱棣径直下了台阶,早到殿前的镀金铜锅之前,捧起还带着一层冰凌茬子的冷水在脸上抹了一把……
冰冷的冻水让朱棣打了个寒战,却更加清醒了,一把推开宫人递过来的手巾,大声说道:“传炽儿与煦儿进宫见驾。即刻!”
当值的宫人不敢抬头,小声的回报道:“陛下,是不是太早了?这个时辰,宫门还没有开……”
宫门的开闭都是准时准点儿,不是说什么时候都可以进来的。
朱棣很不耐烦的甩了甩手上的水滴子:“那就开了宫门,规矩是人定的,朕今日就破了这个规矩……”
宫内的制置和制度都是太祖皇帝时候流传至今,大家都很自觉的遵守着,随时开闭宫门这么一个小事,朱棣也不愿意等待,而是明锣明鼓的颇了朱元璋的规矩……
宫人不敢怠慢,急忙应声前去办理!等朱高煦和朱高炽兄弟二人见到当今天子的时候,朱棣正坐在一张铺好了锦垫子的椅子上。两个奉净的宫人正忙而不乱的为皇帝梳理头发整理胡须。
这么一大清早的就把两个皇子喊来,显然是有很重大的事情交代。
两个人不约而同的暗自观察……
朱棣脸上还带着疲惫之色,显然是昨晚熬夜的缘故,可神色之间却看不出什么。
朱棣心中的焦虑自然不会在两个儿子面前表露出来,早已换上一副从容不迫的面容对两个皇子说道:“北伐王师大败的消息你们还不知道吧?”
北伐败了?
兄弟二人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心里都是一抽。
这一次是北伐是本朝精心准备的大动作,前期好像一直都打的不错,接连个蒙古人见了几仗,都打胜了,怎么忽然之间就败了呢?
朱棣根本就不想细说前方的战事,而是微微抬着头让宫人梳理胡须,做着总结性的言语:“此次北伐之失,非战之罪。实在是因为距离京师太过遥远,补给不利通讯不见,往来书文传递都要耽搁很多时日。你们俩也都是带过兵见过仗的,当晓得其中利害……”
战争,具体到战场上,时间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很多时候确实可以左右成败:“儿臣……”
朱棣不等朱高炽把话说完,就微微一笑,十分淡然的说道:“朕想清楚了,北伐事关重大,不容有失,所以唤你们俩过来,就是要你们替朕多分担一些。行政上的事情以后你们兄弟二人要担起来……”
这话是什么意思?朱高炽和朱高煦都心知肚明。皇帝是准备下放更大的权限了!
“朕要御驾亲征,征讨蒙古叛部……”
朱棣虽然说的已是十分的轻描淡写,可两个皇子脑袋里还是“嗡”的一声。后面朱棣都说了些什么根本就没有听明白,只朱棣父亲是要御驾亲征了!
皇帝亲自到前线指挥,确实可以极大激励士气,也可以准确及时的做出军事部署,但是御驾亲征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好做的事情。汉高祖有白登之围,隋炀帝有三征之败,也不见得皇帝到前线就一定可以打胜仗。更加要紧的是万一出了意外……
“父皇,御驾亲征不可轻……”
在这个事情上,朱棣已经铁了心,谁都不可能劝阻。让两个儿子过来也不是为了听他们的意见,因为朱棣本人决定下来的事务谁的意见都不可能阻止。朱棣只想交代一些事务,让两个儿子帮自己照顾好身后,而不是想听他们关于御驾亲征的看法。
“朕意已绝,尔等不必多言。”这个时候,从容镇定的朱棣终于撕下了伪装,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小小车车尔部,居然敢坠我天威折我精锐,朕必踏平此部,以雪心头之恨!”
“什么?御驾亲征?”当林三洪知道了这个内部消息之后,第一反应就是震惊!
历史上,朱棣发动的几次北伐无一不是御驾亲征,亲自指挥军队和北元残部对阵厮杀。可这也来的太快了吧?
朱棣登基的时间还不算长,就这么急吼吼的要御驾亲征,等于是把战争无限扩大化了。
皇帝亲自带兵打仗,和将帅统兵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刨除政治上的影响而言,单以军事范畴而论。只要朱棣本人上了前线,就等于是把战争扩大到了极限。
朱棣带兵打仗,本身就代表着大明王朝,这种战争就是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战,不存在任何半途而废的可能,除非是一方把另外一方彻底打趴下,否则战争就会旷日持久。
真要是御驾亲征的话,全国总动员就已经如箭在弦,必然集结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来支撑战争,现在的大明朝有这个实力?
从朱高煦传递过来的消息来看,朱棣是真的铁了心了,谁也拦不住了,并且已经着手安排。
这种安排必然先反应在行政方面,然后才谈得上经济和动员。
朱棣要是带着并去了西北,两个皇子必然会获得极大的发展机会,会起到一个事实上的“监国”的作用,只对皇帝本人负责,而不必理会什么朝廷内阁。若是这样的话,两个皇子就成了皇帝的分身!
自发动靖难到如今,朱棣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事物,无不是按部就班沉稳非常,怎么在这么大的军事战略上却表现的如此急躁?
输出财帛金银以消磨蒙古人的战意,换取他们的牛羊马匹皮革等物,逐步削弱其实力,这本是当初制定出来的长远战略。朱棣不是看不到其中的好处,怎么忽然之间就如此不管不顾的要御驾亲征?
林三洪当然不可能知道朱棣内心的真实想法,现在再要朱高煦劝说朱棣放弃这样的想法显然已经是马后炮了,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拾遗补缺!
朱高煦领着礼部,估计很快就有一份措辞强硬无比的外交书函发给蒙古人,然后就是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准备了。
这种规模的战争,不可能说打立刻就能打起来,即便是做全国总动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林三洪必须要有所准备了。
钱!扬州府上上下下都知道朝廷惦记着扬州收的那几十万两银子,前边一直都是抵着赖着不肯拿出来,这回再不拿出来就真的说不过去了!皇帝都要亲自上战场了,下边的官吏再吝啬成这个样子,藏着掖着和皇帝玩躲猫猫,不用想也知道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林三洪当即就做出了相应的安排。
召集各衙门的主官,给所有人把事情说明白了,其实也不必那么多废话,综合起来就是一句:咱们的小金库不动是不行了!
这样的情形是明摆着的,虽然几十万两银子白白的送给朝廷确实让很多人无比肉痛,可不这么做还真的不行,只要一致同意在北伐的事情上好好的表现一回。只要朝廷里的动员令一下来,立刻就拿出银钱报效。
盐商那边承诺的五十万两反而是很快就兑现了……
为了扬州的四月盛会,各方面的宣传和准备都已全面铺开,只等着到时候狠狠的赚上一笔大的……
因为临近年关,扬州的大街小巷都已提前飘荡出了年节的味道。
有些沉不住气的人家已经把新衣裳穿戴整齐,炫耀一般在人群中招摇而过,更有些老成持重的则故意提着一大块肉在邻居家门口路过,有意无意的显露出生活条件的改善……
那些调皮的娃娃已经得过不到新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