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重生音乐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鼓经》
皱巴巴、灰扑扑的封面上,用正楷简简单单地写了两个字。字是用繁体写的,很瘦,很有力量,有种瘦金体的神韵,刘宇凡一眼看去,就看出这是手书的,并不是那种印刷版。
书不厚,大约也就七、八毫米的样子,拿在手里很轻,看着手里的这本书,刘宇凡感到有一种浓重的历史感。
轻轻地翻开第一页,已经发黄的纸上,一行漂亮的蝇头小楷映入刘宇凡的眼帘。字是依照竖排版从右到左的顺序写的。
“余自幼习鼓,数十载间跟随戏班行遍数省,于鼓乐颇有心得,各地鼓乐俱有其长,然则记法不一,甚为不便。故此,余潜心数载,取民间工尺法及鼓乐口传之法,著鼓经一部,莫亭。”
不足百字的介绍,却看得刘宇凡心生钦佩。这是一位真正执着于音乐研究的前辈啊。看着这本书,刘宇凡仿佛看到了那位莫亭在灯下勤奋著书的身影。
“小凡呐,这书给你吧。二大爷也不懂后面记的谱,这书是当初教我打鼓的一个师傅留下的,你要能看得懂,就留着看吧。”二大爷看着刘宇凡说道。这几天刘宇凡跟着他学下来,几乎就可以顶替他独档一面了,这孩子在打鼓上面奇高的悟性,也让二大爷心生喜爱。这本书原也是他心爱之物,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研究一下,然而他终究没有学过乐谱,不懂乐理,除了认得上面打鼓的常用术语外,其他的都看不明白。现在了刘宇凡的天份,就生出了赠书的念头。
“这~~二大爷,这书可是你的宝贝。”刘宇凡有心想收下,不过想想又觉得不太合适,有些迟疑地说道。
“啥宝贝不宝贝的,这书我也看不懂,放在我这儿就是一叠破纸,拿去拿去!”二大爷好似毫不在乎似的挥挥手道。
刘宇凡二大爷是不想让他心里过意不去,也不点破,只将二大爷这番栽培的心意记在心里,暗暗想着不可糟蹋了手里这本书,道过谢之后,也就收下了。
回到家里,刘宇凡如获至宝般看起了这部《鼓经》,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刘宇凡数了一下,这里面一共记录了大小八十三段鼓谱,有成套的大谱,也有只有几个乐句的小段,记谱的方式果然如同第一页上所说的那样,是融合了工尺谱和民间口头相传的习惯记法两种手段的形式。可惜,对于工尺谱,刘宇凡只是略为了解,却并不太深入。因此《鼓经》里的记谱法,他只是大概原理,却读不出来。
“唉,还是乐理知识不丰富啊。要是手里有一本《基础乐理》就好了。”刘宇凡合上书,心里不由得想起了年前去赶集的时候,和那个书店老板订书的事。
“也不他能不能搞到这书。”想到这事,刘宇凡心里着实没太大信心。只因为这里实在太偏僻了,那种比较专业的工具书,别说这里,怕是县城的新华书店也找不到吧。
“算了,不想那么多了,有机会再说吧。”刘宇凡也这事急不来,也就先把《鼓经》搁了起来。开学前的这段日子里,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熟悉那几个鼓乐段子上,当然,刘宇凡倒没想过在这方面弄出名堂来,只是现在接触不到键盘,把打鼓当成锻炼腕子的一种方式罢了。
过了正月十五,按照农村的习惯来讲,年也就算过完了。不过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农村来说,地里没活计,现在仍然是“猫冬”的时节,人们大多窝在家里打打牌,看看电视。
不过驻马营街里的商家,却都陆陆续续忙碌了起来。
这天,三味书屋的老板赵三儿,一早就搭乘镇上唯一的一趟客车进城,开始进货。
说起来,赵三儿的这个书屋,在驻马营街里也算是有些年头了,几乎和第一批“老三届”高考的差不多。据说赵三儿也是个“文化人儿”,原来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只于高考没发挥好,落了榜,在家里又不愿意干地里的活计,慢慢地迷上了武侠小说。家里条件还算不,父母见他这幅样子,索性也就由得他来,在街里给他开了个书屋,租租小说,卖卖文具啥的,别说,生意居然做得挺红火。驻马营附近好几所学校的学生,和社会上一些闲得没事的年青人,都喜欢到这儿租书看。一毛钱看一本,虽然钱不多,可细水长流,收入也还不。
那时并没有后世所谓的网络小说之类,可供租的书大多是金庸、古龙和温瑞安等的武侠,还有琼瑶的言情小说,在那个年代,这几乎就是年轻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
当然,赵三儿也进一些工具书之类的,不过那大多数都是摆摆样子,许多书都是一摆好几年也卖不出去。
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赵三儿总算从挤得像沙丁鱼罐头般的汽车上走了下来。出了海城汽车站,赵三儿直奔隆发批发市场。他这里几乎所有的书,都是在这里批发的。
江海市,中国北方一座普通的沿海城市,属于最早的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只是现在这里还刚刚起步,发展并不迅速,整个城市也只有三条主干道,两旁的建筑物也大多是六、七十年代的低矮楼房。>
《鼓经》
皱巴巴、灰扑扑的封面上,用正楷简简单单地写了两个字。字是用繁体写的,很瘦,很有力量,有种瘦金体的神韵,刘宇凡一眼看去,就看出这是手书的,并不是那种印刷版。
书不厚,大约也就七、八毫米的样子,拿在手里很轻,看着手里的这本书,刘宇凡感到有一种浓重的历史感。
轻轻地翻开第一页,已经发黄的纸上,一行漂亮的蝇头小楷映入刘宇凡的眼帘。字是依照竖排版从右到左的顺序写的。
“余自幼习鼓,数十载间跟随戏班行遍数省,于鼓乐颇有心得,各地鼓乐俱有其长,然则记法不一,甚为不便。故此,余潜心数载,取民间工尺法及鼓乐口传之法,著鼓经一部,莫亭。”
不足百字的介绍,却看得刘宇凡心生钦佩。这是一位真正执着于音乐研究的前辈啊。看着这本书,刘宇凡仿佛看到了那位莫亭在灯下勤奋著书的身影。
“小凡呐,这书给你吧。二大爷也不懂后面记的谱,这书是当初教我打鼓的一个师傅留下的,你要能看得懂,就留着看吧。”二大爷看着刘宇凡说道。这几天刘宇凡跟着他学下来,几乎就可以顶替他独档一面了,这孩子在打鼓上面奇高的悟性,也让二大爷心生喜爱。这本书原也是他心爱之物,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研究一下,然而他终究没有学过乐谱,不懂乐理,除了认得上面打鼓的常用术语外,其他的都看不明白。现在了刘宇凡的天份,就生出了赠书的念头。
“这~~二大爷,这书可是你的宝贝。”刘宇凡有心想收下,不过想想又觉得不太合适,有些迟疑地说道。
“啥宝贝不宝贝的,这书我也看不懂,放在我这儿就是一叠破纸,拿去拿去!”二大爷好似毫不在乎似的挥挥手道。
刘宇凡二大爷是不想让他心里过意不去,也不点破,只将二大爷这番栽培的心意记在心里,暗暗想着不可糟蹋了手里这本书,道过谢之后,也就收下了。
回到家里,刘宇凡如获至宝般看起了这部《鼓经》,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刘宇凡数了一下,这里面一共记录了大小八十三段鼓谱,有成套的大谱,也有只有几个乐句的小段,记谱的方式果然如同第一页上所说的那样,是融合了工尺谱和民间口头相传的习惯记法两种手段的形式。可惜,对于工尺谱,刘宇凡只是略为了解,却并不太深入。因此《鼓经》里的记谱法,他只是大概原理,却读不出来。
“唉,还是乐理知识不丰富啊。要是手里有一本《基础乐理》就好了。”刘宇凡合上书,心里不由得想起了年前去赶集的时候,和那个书店老板订书的事。
“也不他能不能搞到这书。”想到这事,刘宇凡心里着实没太大信心。只因为这里实在太偏僻了,那种比较专业的工具书,别说这里,怕是县城的新华书店也找不到吧。
“算了,不想那么多了,有机会再说吧。”刘宇凡也这事急不来,也就先把《鼓经》搁了起来。开学前的这段日子里,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熟悉那几个鼓乐段子上,当然,刘宇凡倒没想过在这方面弄出名堂来,只是现在接触不到键盘,把打鼓当成锻炼腕子的一种方式罢了。
过了正月十五,按照农村的习惯来讲,年也就算过完了。不过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农村来说,地里没活计,现在仍然是“猫冬”的时节,人们大多窝在家里打打牌,看看电视。
不过驻马营街里的商家,却都陆陆续续忙碌了起来。
这天,三味书屋的老板赵三儿,一早就搭乘镇上唯一的一趟客车进城,开始进货。
说起来,赵三儿的这个书屋,在驻马营街里也算是有些年头了,几乎和第一批“老三届”高考的差不多。据说赵三儿也是个“文化人儿”,原来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只于高考没发挥好,落了榜,在家里又不愿意干地里的活计,慢慢地迷上了武侠小说。家里条件还算不,父母见他这幅样子,索性也就由得他来,在街里给他开了个书屋,租租小说,卖卖文具啥的,别说,生意居然做得挺红火。驻马营附近好几所学校的学生,和社会上一些闲得没事的年青人,都喜欢到这儿租书看。一毛钱看一本,虽然钱不多,可细水长流,收入也还不。
那时并没有后世所谓的网络小说之类,可供租的书大多是金庸、古龙和温瑞安等的武侠,还有琼瑶的言情小说,在那个年代,这几乎就是年轻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
当然,赵三儿也进一些工具书之类的,不过那大多数都是摆摆样子,许多书都是一摆好几年也卖不出去。
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赵三儿总算从挤得像沙丁鱼罐头般的汽车上走了下来。出了海城汽车站,赵三儿直奔隆发批发市场。他这里几乎所有的书,都是在这里批发的。
江海市,中国北方一座普通的沿海城市,属于最早的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只是现在这里还刚刚起步,发展并不迅速,整个城市也只有三条主干道,两旁的建筑物也大多是六、七十年代的低矮楼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