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日落长安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当朝宰相和御史中丞同时遇刺,一死一伤,一时之间,朝野震动,人情汹汹。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第一个对此事作出激烈反应,上疏天子要求严惩凶手的人,居然是白居易,左赞善大夫白居易。
柳宗元的祖上是赫赫有名的河东三大家族之一,刘禹锡的祖上是无人不晓的中山靖王刘胜,元稹的祖上是北魏皇族,韩愈的祖上是昌黎望族,相形之下,白居易的祖上则要逊色的多,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虽然说不上寒酸,却也不能说显赫,好歹也算是个“书香门第”吧。
据说,幼年白居易读书很用功,学习很刻苦,日复一日的用功读书,年复一年的刻苦学习,到白居易十一岁时,坏了,头发白了,不是一根两根的花白,而是满头的白发苍苍,那可真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啊。
满头白发的少年白居易继续苦学不缀,二十八岁就考中了进士,三十岁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三十四岁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元和二年十一月,白居易三十五岁,因诗歌得到天子李纯的赏识,由县尉直升为翰林学士,成为“天子私人”。
翰林学士不是一个正式的官位,只是一个临时的差遣官,但在唐代,尤其是中唐,这实在是一个美差,因为他们都是“天子私人”。
古代皇帝大都深居皇宫大内,一般的官员不要说和皇帝说话,就是远远地瞻仰一下龙颜,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翰林学士就不同了,他们可以在内廷随身侍从皇帝,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自由的灌输给皇帝,还可以协助皇帝批答奏章、起草诏书,更可以利用草诏的机会,通过文字取舍等手段对皇上的旨意进行微调,从而微妙的影响政局。唐德宗时的翰林学士陆贽,唐顺宗时的翰林学士王叔文更是可以自行决断政事,俨然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而名正言顺的宰相却只能听命行事,那是何等的威风八面!至于当今天子李纯,对翰林学士更是青睐有加,元和一朝的宰相,很多都有过翰林学士的经历。白居易迈进了翰林院,就等于屁股有一半已经坐在了宰相的位置上。事实上,当时与白居易同在翰林院的六个人:裴垍、王涯、杜元颖、崔群和李绛先后拜相,只有白居易一人没有得此殊荣,成为其一生的憾事。直到晚年,已经退隐的白居易还对这件憾事耿耿于怀,有些伤感的吟道:“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
龙恩浩荡,春风得意的青年白居易感激涕零,热血沸腾,决心用实际行动报答天子的知遇之恩。然而,事实证明。长安,尔虞我诈的长安,鱼龙混杂的长安,并不适合他,因为他的耿直,也因为他的幼稚。
一度,李纯很信任,很欣赏,甚至很宠爱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但是,很快,李纯就发现,这位年轻的翰林学士是一个不太会揣摩圣意的人,更不要说迎合圣意了。不仅如此,在李纯看来,这还是一个喜欢和皇帝唱反调的人,甚至有几次,这个恃宠而骄的人很让自己下不来台。
在元和时代,白居易大概是唯一一个敢当面和李纯争吵,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说:“是陛下错!”的人,这当然令贵为天子的李纯很不舒服。但此时的白居易,就像打了鸡血的斗士。惹完了皇上,转过头来又去惹宰相。在元和三年策论案中,白居易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弱势的一方,矛头直指当朝宰相李吉甫,甚至发出翰林学士集体辞职的威胁,最终迫使李吉甫离开了长安,跑到扬州去避风头。惹完了宰相,意犹未尽的白居易不肯就此偃旗息鼓,这一次,他将炮弹对准了最受李纯宠爱的大宦官吐突承璀,极力反对吐突承璀担任讨伐叛镇王承宗的统帅。元和五年五月,征讨王承宗的战事陷入僵局,白居易故技重施,再度向皇帝施压,给李纯出了一道选择题:要么罢兵停战,要么把我办了,别无选择!李纯任命太监出征,本来就犯了众怒,而那位不男不女的吐突承璀,又很不争气,连吃败仗,正处在风口浪尖的李纯当然不能把白居易办了,只好乖乖罢兵。看起来,白居易几次据理力争,最后都得到了胜利,但他不仅惹恼了两个当时最有权势的人,宰相李吉甫和太监吐突承璀,更逐渐失去了天子李纯的欢心。
在天子李纯看来,我提拔了你,而且是破格提拔,你却不听招呼,处处与我对着干,典型的忘恩负义;在翰林学士白居易看来,皇帝您提拔了我,我就要报答您,报答的方式就是直言进谏,直言不讳的指出皇帝的过错,我是在为陛下考虑,在为大唐江山考虑,我没有错!两个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最后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但白居易真的对了吗?李纯真的错了吗?孤立的看,是的;结合当时的形势看,未必。就以元和三年的策论案来说,当时的李纯有两个选择:第一,公平执法,李吉甫罢相;第二,维护李吉甫的权威,牺牲掉韦贯之、裴垍、王涯这些人。第二种选择当然对韦贯之等人不公平,但李吉甫是李纯武力削藩的最得力帮手,从大局出发,李纯作出第一种选择也无可厚非。我们当然不能说白居易错了,无论如何,不平则鸣都是让人欣赏的优良品德,但仗义执言的白居易显然没有考虑到表象背后的东西。
恰在这个时候,白居易在左拾遗的位子上待够了两年,按照惯例,他可以提升为门下省的左补阙,甚至有可能破格提升为尚书员外郎,但李纯却没有这么作,而是派自己宠信的大宦官梁守谦亲自跑到白居易的家中,询问白居易的意见... -->>
当朝宰相和御史中丞同时遇刺,一死一伤,一时之间,朝野震动,人情汹汹。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第一个对此事作出激烈反应,上疏天子要求严惩凶手的人,居然是白居易,左赞善大夫白居易。
柳宗元的祖上是赫赫有名的河东三大家族之一,刘禹锡的祖上是无人不晓的中山靖王刘胜,元稹的祖上是北魏皇族,韩愈的祖上是昌黎望族,相形之下,白居易的祖上则要逊色的多,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虽然说不上寒酸,却也不能说显赫,好歹也算是个“书香门第”吧。
据说,幼年白居易读书很用功,学习很刻苦,日复一日的用功读书,年复一年的刻苦学习,到白居易十一岁时,坏了,头发白了,不是一根两根的花白,而是满头的白发苍苍,那可真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啊。
满头白发的少年白居易继续苦学不缀,二十八岁就考中了进士,三十岁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三十四岁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元和二年十一月,白居易三十五岁,因诗歌得到天子李纯的赏识,由县尉直升为翰林学士,成为“天子私人”。
翰林学士不是一个正式的官位,只是一个临时的差遣官,但在唐代,尤其是中唐,这实在是一个美差,因为他们都是“天子私人”。
古代皇帝大都深居皇宫大内,一般的官员不要说和皇帝说话,就是远远地瞻仰一下龙颜,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翰林学士就不同了,他们可以在内廷随身侍从皇帝,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自由的灌输给皇帝,还可以协助皇帝批答奏章、起草诏书,更可以利用草诏的机会,通过文字取舍等手段对皇上的旨意进行微调,从而微妙的影响政局。唐德宗时的翰林学士陆贽,唐顺宗时的翰林学士王叔文更是可以自行决断政事,俨然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而名正言顺的宰相却只能听命行事,那是何等的威风八面!至于当今天子李纯,对翰林学士更是青睐有加,元和一朝的宰相,很多都有过翰林学士的经历。白居易迈进了翰林院,就等于屁股有一半已经坐在了宰相的位置上。事实上,当时与白居易同在翰林院的六个人:裴垍、王涯、杜元颖、崔群和李绛先后拜相,只有白居易一人没有得此殊荣,成为其一生的憾事。直到晚年,已经退隐的白居易还对这件憾事耿耿于怀,有些伤感的吟道:“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
龙恩浩荡,春风得意的青年白居易感激涕零,热血沸腾,决心用实际行动报答天子的知遇之恩。然而,事实证明。长安,尔虞我诈的长安,鱼龙混杂的长安,并不适合他,因为他的耿直,也因为他的幼稚。
一度,李纯很信任,很欣赏,甚至很宠爱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但是,很快,李纯就发现,这位年轻的翰林学士是一个不太会揣摩圣意的人,更不要说迎合圣意了。不仅如此,在李纯看来,这还是一个喜欢和皇帝唱反调的人,甚至有几次,这个恃宠而骄的人很让自己下不来台。
在元和时代,白居易大概是唯一一个敢当面和李纯争吵,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说:“是陛下错!”的人,这当然令贵为天子的李纯很不舒服。但此时的白居易,就像打了鸡血的斗士。惹完了皇上,转过头来又去惹宰相。在元和三年策论案中,白居易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弱势的一方,矛头直指当朝宰相李吉甫,甚至发出翰林学士集体辞职的威胁,最终迫使李吉甫离开了长安,跑到扬州去避风头。惹完了宰相,意犹未尽的白居易不肯就此偃旗息鼓,这一次,他将炮弹对准了最受李纯宠爱的大宦官吐突承璀,极力反对吐突承璀担任讨伐叛镇王承宗的统帅。元和五年五月,征讨王承宗的战事陷入僵局,白居易故技重施,再度向皇帝施压,给李纯出了一道选择题:要么罢兵停战,要么把我办了,别无选择!李纯任命太监出征,本来就犯了众怒,而那位不男不女的吐突承璀,又很不争气,连吃败仗,正处在风口浪尖的李纯当然不能把白居易办了,只好乖乖罢兵。看起来,白居易几次据理力争,最后都得到了胜利,但他不仅惹恼了两个当时最有权势的人,宰相李吉甫和太监吐突承璀,更逐渐失去了天子李纯的欢心。
在天子李纯看来,我提拔了你,而且是破格提拔,你却不听招呼,处处与我对着干,典型的忘恩负义;在翰林学士白居易看来,皇帝您提拔了我,我就要报答您,报答的方式就是直言进谏,直言不讳的指出皇帝的过错,我是在为陛下考虑,在为大唐江山考虑,我没有错!两个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最后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但白居易真的对了吗?李纯真的错了吗?孤立的看,是的;结合当时的形势看,未必。就以元和三年的策论案来说,当时的李纯有两个选择:第一,公平执法,李吉甫罢相;第二,维护李吉甫的权威,牺牲掉韦贯之、裴垍、王涯这些人。第二种选择当然对韦贯之等人不公平,但李吉甫是李纯武力削藩的最得力帮手,从大局出发,李纯作出第一种选择也无可厚非。我们当然不能说白居易错了,无论如何,不平则鸣都是让人欣赏的优良品德,但仗义执言的白居易显然没有考虑到表象背后的东西。
恰在这个时候,白居易在左拾遗的位子上待够了两年,按照惯例,他可以提升为门下省的左补阙,甚至有可能破格提升为尚书员外郎,但李纯却没有这么作,而是派自己宠信的大宦官梁守谦亲自跑到白居易的家中,询问白居易的意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