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ewen6.com,半空烟雨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也许是经常在心中惦记着的缘故吧,我一直想去邛崃西郊的白鹤山。终于,又遇到了放假,还是国庆节期,而且当天的天气还很不错,阳光明媚的,就打点起来,准备游白鹤山了。
我们一行多人,全骑自行车,从午饭吃过稍作休息后就起程了。当然,我领先。其实,我也没有去过,只是心中想快点儿到而已。从临邛出发,大约三公里的路程,就到了白鹤山山下。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白鹤山还不能称之为“山”因为它实在太普通了,只是高高低低的大一点的丘陵而已。也许是因为有了寺院,因为有了风景,因为有了历史,因为有了文化,所以,就成了山。临邛镇本身就处在成都平原的西缘地带,愈向西,地势愈高,直到天台山、邛崃山。白鹤山也许就这样的地理位置,才显得重要了,坝上的人们才有就近的去处休闲,而不必跋山涉水走向远方。
2.白鹤山建了一个山门,非常气派,而“白鹤山”山名记得好像是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题写的吧,格外留意了一下。拾级而上,就先到了鹤林寺。鹤林寺始建于隋代,唐时名白鹤寺,至今存在的大雄宝殿是明英宗时重建的,距今也已六百多年了。顾名思义,鹤林寺之所以名鹤林寺,古时必定有白鹤止栖。如今,已不见了白鹤,空有几只塑像在一池中。这使我想都不必想就吟出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来。虽然,这是崔灏吟咏武汉黄鹤楼的诗,我用在这也不相通,不过仅让人莞尔而已。鹤林寺大雄宝殿周围,一样的香雾缭绕,一样的纸灰匝地,一样的蜡味扑鼻,一样的庄严肃穆,可我却不是什么虔诚客,只是匆匆的来,匆匆的又去了。难得的是,就在鹤林寺大雄宝殿的后面,有一个“了翁祠”
我们一行人漫步于鹤林寺庭院,往后寻去,看到了一记石碑和紧邻的“了翁祠”出于兴趣,我就看了一下碑铭。这一看才知道,石碑不是说的了翁祠,而是指宋常谏议安民读书台。这里曾是一个读书台么?谁是常安民啊?哦,常安民,我又一个不熟悉的历史。原来,常乃北宋仁宗庆历至徽宗政和时人,临邛籍。“为政清廉,直言敢谏,不阿附权相蔡京”因苏轼和苏辙同案遭贬,辗转凄凉,落拓二十年后去世。最让我惊讶的是,他竟和当时的大文豪苏轼有大联系!
我不知道历史是不是真的很残酷,残酷得容不下一个真正的文人。苏东坡的故事已经很苦,但也很了不起。东坡先生纵然有“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但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潇洒。常安民有与东坡先生一样的心境吗?不知道。他只是一个谏官,一个政客,可惜我无缘得识他的文采,我仅知道他也和许多名人学者一样受到了历史的嘲弄和抚慰。在宋高宗建炎四年,他被追赠为右谏议大夫,入宋史列传,还被录入清朱轼所编的历代名臣传。历史的嘲弄往往是惊人的相似,有很多很多的常安民们,在他们当时,一般都会受苦受难,甚至还免不了被杀被流放的命运,可换了朝代,却又引起后人甚或当政者们的认同和追念了。
拒史料,常谏议安民读书台上曾植丹桂二株,称“书台桂影”为旧时临邛八景之一。清代一位学者名戚延裕的,有一首五律诗登读书台云:
晏坐读书台,登临亦快哉。千山争秀丽,一笑吊兴衰。
鹤影穿云出,秋香带月来。樽前重骋望,怀抱逐天开。
呵,好一句“一笑吊兴衰”就把当年读书人一切的一切淡化了,同时,好像又有所感悟,感悟了一种山水心境,感悟了一种历史情怀。了翁祠就在常安民读书台之西,是时人为纪念南宋著名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魏了翁而修建的。里面同样也有香火和祭品,同样也由于我的渺小和卑微,没敢进去,怕给先贤以亵渎。魏了翁的境遇可比常安民好得多了“中进士因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此后,曾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又进封临邛郡开国侯。逝后诏赠太师,谥“文靖”后来人们称其为魏文靖公,并于明弘治九年就此奏请修建了一个“鹤山书院”以居学者。
我不清楚真正的鹤山书院故址在哪里,只看到在鹤林寺旁就有一排似禅房又似书房的屋子,有很多对联在柱,其中一联云:“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似是劝告世人读书的,真是深邃和警醒。其实,在有鹤山书院以前,本就有一个白鹤馆。早于魏了翁的务观先生,就曾游历于此。陆游,南宋一代诗坛领袖,不知是何缘故,竟使他对巴山蜀水有那样深深的眷念!一本入蜀记,倾注了他多少的热情!也许是另一大诗人范成大的促成,他也到邛州任通判来了,也到此白鹤山来过,也尝到了孤独和寂寞,多少的无奈和企盼——
竹声风雨交,松声波涛翻。我坐白鹤馆,灯青无晤言。
廓然心境寂,一洗吏卒喧。袖手哦新诗,清寒愧雄浑。
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九泉?中间李与杜,独招湘水魂。
自此竞摹写,几人望其藩?兰苕看翡翠,烟雨啼青猿。
岂知云海中,九万击鹏鲲。更阑灯欲死,此... -->>
1.也许是经常在心中惦记着的缘故吧,我一直想去邛崃西郊的白鹤山。终于,又遇到了放假,还是国庆节期,而且当天的天气还很不错,阳光明媚的,就打点起来,准备游白鹤山了。
我们一行多人,全骑自行车,从午饭吃过稍作休息后就起程了。当然,我领先。其实,我也没有去过,只是心中想快点儿到而已。从临邛出发,大约三公里的路程,就到了白鹤山山下。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白鹤山还不能称之为“山”因为它实在太普通了,只是高高低低的大一点的丘陵而已。也许是因为有了寺院,因为有了风景,因为有了历史,因为有了文化,所以,就成了山。临邛镇本身就处在成都平原的西缘地带,愈向西,地势愈高,直到天台山、邛崃山。白鹤山也许就这样的地理位置,才显得重要了,坝上的人们才有就近的去处休闲,而不必跋山涉水走向远方。
2.白鹤山建了一个山门,非常气派,而“白鹤山”山名记得好像是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题写的吧,格外留意了一下。拾级而上,就先到了鹤林寺。鹤林寺始建于隋代,唐时名白鹤寺,至今存在的大雄宝殿是明英宗时重建的,距今也已六百多年了。顾名思义,鹤林寺之所以名鹤林寺,古时必定有白鹤止栖。如今,已不见了白鹤,空有几只塑像在一池中。这使我想都不必想就吟出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来。虽然,这是崔灏吟咏武汉黄鹤楼的诗,我用在这也不相通,不过仅让人莞尔而已。鹤林寺大雄宝殿周围,一样的香雾缭绕,一样的纸灰匝地,一样的蜡味扑鼻,一样的庄严肃穆,可我却不是什么虔诚客,只是匆匆的来,匆匆的又去了。难得的是,就在鹤林寺大雄宝殿的后面,有一个“了翁祠”
我们一行人漫步于鹤林寺庭院,往后寻去,看到了一记石碑和紧邻的“了翁祠”出于兴趣,我就看了一下碑铭。这一看才知道,石碑不是说的了翁祠,而是指宋常谏议安民读书台。这里曾是一个读书台么?谁是常安民啊?哦,常安民,我又一个不熟悉的历史。原来,常乃北宋仁宗庆历至徽宗政和时人,临邛籍。“为政清廉,直言敢谏,不阿附权相蔡京”因苏轼和苏辙同案遭贬,辗转凄凉,落拓二十年后去世。最让我惊讶的是,他竟和当时的大文豪苏轼有大联系!
我不知道历史是不是真的很残酷,残酷得容不下一个真正的文人。苏东坡的故事已经很苦,但也很了不起。东坡先生纵然有“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但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潇洒。常安民有与东坡先生一样的心境吗?不知道。他只是一个谏官,一个政客,可惜我无缘得识他的文采,我仅知道他也和许多名人学者一样受到了历史的嘲弄和抚慰。在宋高宗建炎四年,他被追赠为右谏议大夫,入宋史列传,还被录入清朱轼所编的历代名臣传。历史的嘲弄往往是惊人的相似,有很多很多的常安民们,在他们当时,一般都会受苦受难,甚至还免不了被杀被流放的命运,可换了朝代,却又引起后人甚或当政者们的认同和追念了。
拒史料,常谏议安民读书台上曾植丹桂二株,称“书台桂影”为旧时临邛八景之一。清代一位学者名戚延裕的,有一首五律诗登读书台云:
晏坐读书台,登临亦快哉。千山争秀丽,一笑吊兴衰。
鹤影穿云出,秋香带月来。樽前重骋望,怀抱逐天开。
呵,好一句“一笑吊兴衰”就把当年读书人一切的一切淡化了,同时,好像又有所感悟,感悟了一种山水心境,感悟了一种历史情怀。了翁祠就在常安民读书台之西,是时人为纪念南宋著名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魏了翁而修建的。里面同样也有香火和祭品,同样也由于我的渺小和卑微,没敢进去,怕给先贤以亵渎。魏了翁的境遇可比常安民好得多了“中进士因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此后,曾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又进封临邛郡开国侯。逝后诏赠太师,谥“文靖”后来人们称其为魏文靖公,并于明弘治九年就此奏请修建了一个“鹤山书院”以居学者。
我不清楚真正的鹤山书院故址在哪里,只看到在鹤林寺旁就有一排似禅房又似书房的屋子,有很多对联在柱,其中一联云:“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似是劝告世人读书的,真是深邃和警醒。其实,在有鹤山书院以前,本就有一个白鹤馆。早于魏了翁的务观先生,就曾游历于此。陆游,南宋一代诗坛领袖,不知是何缘故,竟使他对巴山蜀水有那样深深的眷念!一本入蜀记,倾注了他多少的热情!也许是另一大诗人范成大的促成,他也到邛州任通判来了,也到此白鹤山来过,也尝到了孤独和寂寞,多少的无奈和企盼——
竹声风雨交,松声波涛翻。我坐白鹤馆,灯青无晤言。
廓然心境寂,一洗吏卒喧。袖手哦新诗,清寒愧雄浑。
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九泉?中间李与杜,独招湘水魂。
自此竞摹写,几人望其藩?兰苕看翡翠,烟雨啼青猿。
岂知云海中,九万击鹏鲲。更阑灯欲死,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